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中国山东省日照市,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中学时代是在中国台湾度过的。156年,丁肇中入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博士学位。1963-1964年在欧洲核研究中心工作,1964-1967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67年起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任教,1977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因发现了J粒子而荣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丁肇中是备受瞩目的华人科学大师,受到全世界华人的敬重。在所有诺贝尔奖得主中,他是位在颁奖典礼上用中文发表演说的人华裔科学家。过去,人们对丁肇中的了解大多仅限于诺贝尔奖得主这一方面。事实上,作为一代科学大师,他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有着独特的思想和个性。冯蓓佳、冯成奇编著的《丁肇中》以生动的笔触,翔实地在现了丁肇中传奇的成长经历和勇于创新的人
人类向往光明,就像久居黑暗的人向往白天一样。人类在不知道电磁为何物的时候,对它像惧怕洪水猛兽一般。法拉第发现了电磁转动。他是人类历史上第yi个利用电做功的人。从此,电与磁像一对孪生兄弟,肝胆相照,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了为人类服务的历史重任。 本书以时间为线索,对法拉第自出生到去世的整个生命过程进行了细致而又精准的描写。本书是一本较为quan威的法拉第传记,真实地向我们展现出了伟大科学家精彩而传奇的一生。
《科技托起国防梦丛书》为定位于以青少年、战士、民兵为主要读者对象的绘图读物。5册书分别以宋文骢、张炳炎、朱光亚、许学彦、钱学森这五位我国国防领域的杰出科学家为人物对象,围绕国防科技的领军人物,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通过一个个故事以精练、生动的笔墨描绘科学家贡献国防事业的精彩人生,彰显其爱国精神、奉献精神、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本书讲述歼10飞机总设计师宋文骢的科研事迹和国防贡献。
汤钊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博土研究生导师、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首批院士、国际著名肝癌研究学者。1930年出生,1954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医疗系,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名誉所长。曾任上海医科大学校长、国际抗癌联盟理事、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肿瘤学会副主委、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主委、国家jiao委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和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副主任、主任等。 长期从事肝癌临床研究,主要贡献为 小肝癌的研究 ,大幅度提高子肝癌疗效。在国际上最早提出 亚临床肝癌 概念,并主编英文版《亚临床肝癌》。主编专著9部,其中《现代肿瘤学》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参编国际专著16部,发表SCI论文400余篇。小肝癌研究获美国纽约癌症研究所金牌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其理论还引伸到 不能切
爱迪生被誉为 世界发明大王 ,是人类历史上zui伟大的发明家,直流电的发明为现代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发明的电灯、电话、留声机、电影摄影机、对世界有极大影响。他一生有2000多项发明,1000多项专利。爱迪生8岁上学,仅仅读了三个月的书,就被老师斥为 低能儿 而撵出校门。母亲引导他对读书的兴趣和自己动手的能力,他除了有一颗好奇的心,就是他有超乎常人的艰苦工作的精力和毅力。当有人称爱迪生是个 天才 时,他说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书中叙述了他的成长经历和怎样成为一个超级发明家的。
《让梦飞翔:浙江山村走出的科技发明家张其善》讲述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其善的故事。《让梦飞翔:浙江山村走出的科技发明家张其善》分为生在浙江苦水泡大山里娃;笨鸟先飞大学北航当教师;初试锋芒大胆研制无人机;留学英国处处留心皆学问等内容。
杨振宁 ,物理学家、科学家。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诺,主要成就: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杨-Mills规范场论等。本书介绍了杨振宁努力拼搏,积极向上的个人经历和在科学领域的成就。充满爱国主义教育和为国争光的正确导向。 《十大华人科学家丛书 杨振宁传》 《十大华人科学家丛书 李政道传》 《十大华人科学家丛书 吴健雄传》 《十大华人科学家丛书 丁肇中传》 《十大华人科学家丛书 李远哲传》 《十大华人科学家丛书 钱学森传》 《十大华人科学家丛书 华罗庚传》 《十大华人科学家丛书 竺可桢传》 《十大华人科学家丛书 李四光传》 《十大华人科学家丛书 茅以升传》
本书是参照冶金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规范,根据高炉喷煤工艺特点和岗位群的技能要求编写的,并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培训教材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专家评审通过。 书中分别介绍了高炉喷煤的意义和发展概况;煤的性能,高炉喷吹对煤的性能要求;煤粉的制造方法;煤粉输送的工艺、设备及点检;煤粉喷吹的工艺、设备及点检;喷煤与高炉冶炼的关系,喷煤对高炉冶炼的影响;高炉喷吹煤粉系统的计量与检测;高炉喷煤的防火防爆、工业卫生及安。附录中配有初、中、高三级职业技能鉴定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四套实际操作考试试题及答案。 全书内容丰富,结构完整,重点突出;各章内容相对独立,深入浅出,可适应不同读者的需要。除可用做技能鉴定培训教材外,也可作为职业技术院校相关专业的教材,或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这是一套足以影响孩子一生的科学家传记丛书,用科学家感人至深的成长故事,点燃孩子们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热情,引ling他们走进科学之门。 吴健雄是一位非常杰出的物理学家。她以非凡的才能、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众多重大科学成就赢得了极高的声望。本书为吴健雄的人物传记,对其一生作了较为全面、客观的叙述。本书的特点是侧重对吴健雄的人格魅力、严谨的科研精神的叙述。 《十大华人科学家丛书 杨振宁传》 《十大华人科学家丛书 李政道传》 《十大华人科学家丛书 吴健雄传》 《十大华人科学家丛书 丁肇中传》 《十大华人科学家丛书 李远哲传》 《十大华人科学家丛书 钱学森传》 《十大华人科学家丛书 华罗庚传》 《十大华人科学家丛书 竺可桢传》 《十大华人科学家丛书 李四光传》 《十大华人科学家丛书
内容简介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分三部分共十章,内容包括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的基础篇;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的素质篇;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的技能篇。文章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的系统性,从创新素质、创新技能、创新氛围和创新成果等方面较为完整地构筑了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框架,同时聚焦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点,结合丰富生动的各种案例,启迪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心智,为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标杆。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分三部分共十章,内容包括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的基础篇;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的素质篇;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的技能篇。文章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的系统性,从创新素质、创新技能、创新氛围和创新成果等方面较为完整地构筑了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框架,同时聚焦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点,结合丰富生动的各种案例,启迪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心智,为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标杆。
由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亲自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苏州在新世纪之初率先向世人,向无限延伸的历史时空交出的一份答卷。一位名冠全球的智慧老人,用自己最丰富的情感和经验,把凝聚自已一生勇气和智慧的封笔之作留给了故乡。苏州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他赋予历史街区以新的生命,并以建筑艺术的方式,拉近了他与故乡苏州之间业己逝远了的时间距离。他的赤子情怀、他的创新理念、他的智慧,将伴随这座精美的传世之作,永远留在故乡,留在故乡人民心中。 《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由徐宁、倪晓英所著,《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供读者阅读学习。
本书分为3卷13章,对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航局”)120年的发展历史进行了多维度的考察。卷“世纪回眸”,以纵向视野简明扼要地梳理了天航局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征;第二卷“不懈求索”,以专题形式对天航局的技术创新、经营发展、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等进行深度研究;第三卷“利在千秋”,呈现了天航局在天津、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贡献,并通过天航局的历史展现了跨越三个世纪的疏浚产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 本书一方面注重全面地整理研究卷帙浩繁的企业档案;另一方面注重实地调研访谈,并邀请天航局专家担任顾问并多次审阅本书。本书对从微观层面利用国企档案进行国企发展史研究,也具有的理论方法价值。在编著过程中,本书力求性与政治性兼备,理论性与可读性并重。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分三部分共十章,内容包括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的基础篇;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的素质篇;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的技能篇。文章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的系统性,从创新素质、创新技能、创新氛围和创新成果等方面较为完整地构筑了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框架,同时聚焦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点,结合丰富生动的各种案例,启迪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心智,为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标杆。
本书以纪实文学的形式生动翔实地展现了王选爱国奋斗的一生,从他带领团队研发出领先世界的第四代汉字信息处理与激光照排系统,到世界首套文图合一处理的中文彩色电子出版系统,30年间,王选不断创新,大胆开拓,始终走在世界前列。他一生献身科学,淡泊名利,孜孜不倦地埋头于艰苦的科研工作,掀起了中国印刷业 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 的印刷技术革命,为汉字进入信息时代、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奠定了重要基础,成为我国用自主创新的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的典范。本书通过王选一桩桩鲜明感人的事迹,有力诠释了新时代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和科学家精神的深刻内涵。他对科学执着追求、勇于实践的精神也激励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继往开来,不懈奋斗。
《该书为《科技托起国防梦丛书》之一,定位于以青少年、战士、预备役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的绘图读物。围绕国防科技的领军人物、我国火控雷达专家王越一生的经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通过一个个故事以精练、生动的笔墨描绘科学家贡献国防事业的精彩人生,彰显他的爱国精神、奉献精神、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全书分7章,包括故乡与家世、国难深重的小学和中学时代、作为军人的大学生涯、与新中国雷达事业一起成长、文化大革命 岁月里的科研会战、在科学的春天里、科教兴国开新篇、王越的学术成长历程共19万字。
李远哲 (Yuan TsehLee),1986年以分子水平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与赫施巴赫(Dudley R. Hechbach)及约翰 波兰伊(John C.Polanyi)共获诺贝尔化学奖,是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台湾人。目前为 中央研究院 、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以及德国哥廷根科学院等之院士。于1994年1月15日,放弃美国国籍,回到台湾。《李远哲》由朱丹、孟繁玲编著,是 华人十大科学家 系列丛书之一。《李远哲》记述了李远哲的成长之路,他的童年时代,他的求学历程,他的梦想,他的探索与实践,他的勇敢为人类带来了认知世界的曙光。 《十大华人科学家丛书 杨振宁传》 《十大华人科学家丛书 李政道传》 《十大华人科学家丛书 吴健雄传》 《十大华人科学家丛书 丁肇中传》 《十大华人科学家丛书 李远哲传》 《十大华人科学家丛书 钱学森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