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必居酱园店设在北京,相传创自明朝中叶。挂在六必居店内的金字大匾,相传是明朝大学士严嵩题写。六必居原是山西临汾西杜村人赵存仁、赵存义、赵存礼兄弟开办的小店铺,专卖柴米油盐。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件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赵氏兄弟的小店铺,因为不卖茶,就起名六必居。本书讲述了六必居品牌建立、发展所处的时代背景及辛苦历程,以故事配图的形式,生动地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本书系上海交通大学传记中心“现代传记文库”之二。三十多年来,一批传记学者,承袭了二十世纪初由伍尔夫、斯特拉奇、莫洛亚等人开启的“新传记”传统,清理了从约翰生乃至普鲁塔克发端的传记理念;另一方面,又从二十世纪西方文学、史学、心理学、哲学和文化批评中广泛吸取养分,对传记理论加以发展。传记研究形成了自己的话语体系,并融入了当代国际学术的潮流,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传记成为一个独立的文类,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传记理论日益兴盛,至今竟能自成一家,与历史、文学批评鼎力相持。
唐代是我国文学艺术全面繁荣的时代,音乐也不例外。在这长达近百年的时间里,出现了许多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演唱活动,大大促进了胡夷、里巷之曲的广泛融汇,产生了众多乐曲、乐器和乐人,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可惜这些杰出的音乐家、歌手和民间艺人的生平事迹,历来知之甚少。尤其是民间艺人,由于地位低微,大多散落在边隅僻地,更加湮没不彰,这是很令人痛惜的。本书作者通过广泛的搜集、爬梳、整理,又加以上下左右的贯通,深入的钩沉和考证,积多年之功,写成这部约30万言的学术著作,其中有不少重要的发现和创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无异于一部别辟蹊径、特色鲜明的断代音乐史。本书开头所撰“前言”,概述了唐代音乐的基本面貌;接下来撰写的“乐人小传”,分别对唐代一百三十余位乐人(包括宫廷音乐家、文人音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