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除了基本体例依照一般年谱记述之外,还采用新的体例:导语、主事、引文、按语,分别以不同字体加以区别。引文主要以第一手回忆资料、原文为主,凡是有争议或存疑的文章和史料,或一些有关人物、事件,都放在按语里说明。按语里如有几个注解,分别用分号示意隔开。 二、本书立目的瞿秋白诗文以14卷《瞿秋白文集》为主,即8卷《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人民出版社1987—1998年;6卷《瞿秋白文集》(文学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1988年版。新发现的瞿秋白诗文也注明出处,如12卷《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运动》(1—6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1998年版;7—1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瞿秋白译文集》(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等。
文彦博,生于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卒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字宽夫,汾州介休(今属山西)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彦博年谱》(作者申利)是其年谱。《文彦博年谱》包括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帆风顺的仕宦生涯;两度拜相,两度被劾——宦海起伏的宰相生涯;如玉在山,如珠在渊——五年平章军国重事等八章内容。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选择皖籍名人胡适作为课题,一直偏重于思想文化史的研究。1993年底,《胡适思想与现代中国》出版后,除了准备姊妹篇《胡适学派与现代中国》的资料收集和提纲拟定外,开始思考新的研究方向。经过一番“上下求索”后,段祺瑞研究渐渐明晰起来。之所以选择段祺瑞,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乡梓情结,段合肥与包庐州、李合肥都是合肥人的骄傲,而段合肥研究相对不足,重视不够;二是段祺瑞作为武人,与文人胡适反差较大,主要涉及军事政治史的研究,研究过程自然新鲜感较强,兴奋点较多;三是段祺瑞皖系集团虽然不及李鸿章淮系集团庞大显赫,但亦人员众多,影响广泛,因此研究领域的空间较大,可持续性较强;四是作为近年来自己重点思考的北洋史领域,段祺瑞及皖系研究先行一步,无疑具有突破口和打基础的作用。 段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