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是明清之际与王夫之、黄宗羲齐名的的爱国学者,他在经学、史学、哲学、地理学、文学等学术领域均有很深的造诣,并在这些领域取得了的成就,是中国古代学术史上屈指可数的“通儒”之一。他不仅学问大,而且人格高,其屈原式的民族气节,尤为后人所景仰。梁启超曾五体投地地称其“不仅是经师,而且是人师”。顾炎武的学问与其人格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使之在学界享有崇高的声誉和特殊的地位。 然而,顾炎武名气虽大,迄今为止人们对他的研究,特别是对其思想的研究,却远未深入。与学术界对于王(夫之)、黄(宗羲)二人的研究盛况相比,他是太遭受冷落了。综观本世纪以来有关顾氏的研究情况,人们主要是把他当作一个政治活动家来加以研究的,尤其是建国以来,这种研究更是带有宣传的性质,与之相应,有关研究论著则强半带有通
弘一法师(1880-1942年),俗姓李,名息,学名文涛,又名成蹊、广侯,字叔同、息霜,号漱筒、演音等,别署甚多。祖籍浙江平湖,清光绪六年(1880年)九月二十日生于天津河东地藏庵(今河北区粮店街陆家胡同)一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10月13日圆寂于泉州。幼名成蹊,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意。学名文涛,字叔同。法号弘一,世称弘一大师。
中国的新文化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嬗变,它首先唤醒的是大批生于忧患、长于战乱的知识分子。传统的中国文化使他们满怀忧国忧民的情怀,决心为拯救苦难的中华民族奉献自己;为了寻找真理与出路,他们如饥似渴地汲取新文化、新思想,许多人因此义无返顾地走上了革命道路,在整个20世纪历尽艰险,为推动中国社会的文明转型与进步贡献了毕生,他们以生命为代价,为后人留下了最宝贵的经验教训和精神财富。本书主人公就是这一特定时育出来的革命知识分子代表。通过这两位革命夫妇的生平,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百年历史缩影和一代革命知识分子的命运。
一、周恩来是本年谱谱主,书中叙述谱主的活动,一般均省略主语。 二、本年谱按年月日顺序记事,有些事采用纪事本末方式撰写。一条中包括不同月日多次活动的,开头用第一次的时间,其余各次的时间在行文中出现。 三、年谱中同一时间有多条内容的,在第一条开头写明时间,从第二条起用“△”号表示与第一条时间相同。 四、条文中力求标明每项活动的具体日期,有些日考订不清的写旬,旬考订不清的写月,依此类推。一般放在旬末(月末),有些放在旬中(月中),是编写者大体能断定其时间的。 五、凡谱主与他人联名发的函电文件,其名次一般均按原件顺序排列。谱主为首的,一般不出谱主姓名,只写明和某某、某某从事了何项活动。 六、本年谱适当反映了某些重要的背景材料,按时间顺序排列在文中。 七、对有两种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