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4年7月的美国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巴拉克·奥巴马以一场面向整个美国政坛的演说震惊四座。其中一个词语尤其在听众心里留下烙印,它提醒我们,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每当面对分歧和危机,我们总是顽强地以一种乐观主义精神面对未来,或者如奥巴马参议员所称,总是怀有那“无畏的希望”。 如今在《无畏的希望》中,奥巴马参议员提倡一种不同的政治——这种政治面向那些厌倦了激烈的党派斗争的人们,以及因国会里和连串竞选活动中“永无止境的群战”而远离政治的人们;这种政治源于“我们不可思议的民主试验”的核心精神的包容性、崇高性,以及我们对这种精神的认同和坚持。他探究了那些甚至能令心肠最好的政治家停止发出正义呼声的势力——从害怕失败到必须不断为媒体宣传筹措资金。他还以非比寻常的亲密笔触讲述个人经历,配以自我
本书前五章缕述作者赴美国前的早期教育,以及到美国后的继续学习,先是在马萨诸塞州芒森城的芒森学校,后来在耶鲁大学。 第六章从作者出国八年后重返中国开始。一向被肖成西方文明表征的西方教育,如果不能使一个东方人变化基本内在的气质,使他在面对感情和举止截然不同的人时,觉得自己倒像来自另一个世界拟的,那不就奇怪了吗?我的情况正好如此。然而,我的爱国精神和对同胞的热爱都不曾衰减;正好相反,这些都由于同情心更加强了。因此,接下去的几章专门用来阐述作者苦心孤诣地完成派遣留学生的计划;这是作者对中国永恒热爱的表现,也是作者认为改革和复兴中国的最为切实可行的办法。
《传》以生动、细致的笔触叙述了复旦大学创始人之一和奠基人校长热爱祖国、矢志教育,为创立复旦和培育复旦精神作出的杰出贡献。深沉地展示了传主在社会急剧转型、国家衰弱危亡之际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国难家难中缔造复旦、奠基复旦的历程,以及他探索的既融合耶鲁,又具有崭新的中西文化特色的大学管理和教学的理念、方法。
温斯顿·丘吉尔著的《我的早年生活——丘吉尔自传》横跨1/4个世纪,介绍了他从婴儿、学童,成长为一名军校学员、少尉军官、战地记者,很终成为一名年轻的政治家的历程。“书中,我尽力把我的各个年龄阶段相应的看法和观点展示给读者。”丘吉尔“不放弃、不放弃、决不放弃”的坚毅性格,将在这本书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对奋斗中的年轻人给予极大鼓励作用。
《瓦格纳口述自传》是由理查德˙瓦格纳口述,其妻子科西玛˙瓦格纳记录整理的一本名人回忆录。书稿从其出生的1813年一直到步入事业1864年,完整展现了瓦格纳50余年的动荡生活。瓦格纳一生归结起来只有两件事:音乐和女人。他是的在生前即达到辉煌的音乐家,拥有大批的粉丝。另外,与他在音乐方面的天赋相比,瓦格纳在为人处世却常常被人诟病,此书中还涉及他与许多人物如贝多芬、李斯特等人的交往。从某种意义上说,瓦格纳成长史也是一段欧洲音乐的发展史。
本书作者葛剑雄是复旦大学历史地理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图书馆馆长。作为历史地理学领域的学者,葛剑雄教授学富五车,著作等身。除去其学术领域的成果,葛剑雄教授的人生经历同样丰富而精彩。本书由作者记录个人经历、叙往忆旧的文字汇总编辑而成,取太史公《报任安书》所言“述往事,思来者”之意,名为《往思录》。全书分“童年记忆”“青春无奈”“治学问道”“书缘终身”“生活经历”“往矣昔人”“万里记踪”七个部分,述及生活、学习、工作、游历等各个方面,展现了一代学人宝贵的人生阅历,可资后来者学习借鉴。
本书由“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创作。 书中讲述了他由一名普通少年成长为航天英雄的奋斗历程,励志且令人鼓舞。对“航天首飞“的经历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内容引人入胜。 此次再版,次披露了载人航天飞行之后,作者亲历的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表达了他仍然时刻准备着——重返太空的愿望;全彩印刷,以清晰大图的形式呈现了作者在太空拍摄的珍贵影像、航天员训练的影像、火箭发射的影像……
——您为什么要拍电影? ——我喜欢电影,很喜欢。 本书汇集了杜拉斯以《印度之歌》为代表的14部电影手记、访谈录及3篇随笔。 此前,这些文稿和访谈录难以获取,也从未发表和出版。 杜拉斯一如既往用破碎、绝望但炽热的语言,展现了在电影拍摄的当时当刻,对世界、电影和写作等艺术的思考。 她金句频出,闪耀着智性的光辉,尽显天才的灵光,令人心折。 她用电影延伸了写作。
《从延安走来》采取作者自叙回忆录的形式,回顾了他们一家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峥嵘岁月。从父亲、母亲的出身、幼年遭遇、留学经历、投身革命事业再到作者徐林本人的童年回忆,包括被寄养在老乡家,与善良的养父母一家温馨又难忘的相处经历,幼年在延安愉快的学习生活,以及17岁时回到父母身边来到北京后的生活感悟……作者一家的经历可谓充满了传奇色彩,且文中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国家、对党、对亲人的深厚感情,具备相当的可读性。
本书记录了富马利于1884—1917年在中国期间生活、行医、翻译西方著作等片段,着重反映了在广州创办女子医学堂及柔济妇孺医院(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经历、在广州行医的种种遭遇等。附录收录了收录了译者从不同的期刊杂志中搜索到的与富马利相关的文献、与原著正文相互印证的图片及清末民国时期有关广州女医学堂的文献等。
本书前五章缕述作者赴美国前的早期教育,以及到美国后的继续学习,先是在马萨诸塞州芒森城的芒森学校,后来在耶鲁大学。 第六章从作者出国八年后重返中国开始。一向被肖成西方文明表征的西方教育,如果不能使一个东方人变化基本内在的气质,使他在面对感情和举止截然不同的人时,觉得自己倒像来自另一个世界拟的,那不就奇怪了吗?我的情况正好如此。然而,我的爱国精神和对同胞的热爱都不曾衰减;正好相反,这些都由于同情心更加强了。因此,接下去的几章专门用来阐述作者苦心孤诣地完成派遣留学生的计划;这是作者对中国永恒热爱的表现,也是作者认为改革和复兴中国的最为切实可行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