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本“好看”的书,因为它本来不是让别人看的”。这是一个学者在那个特殊年代的思想历程,用最平实的笔触记录下当时的一切。 顾准勤于读书、思考和写作。他是我国最早系统论证社会主义存在商品货币的必然性,并主张充分发挥价值规律作用的学者。尽管是些浅白的常识,这在当时却是需要很大勇气的,他也因此付出了代价。尽管他后半生贯穿了惩罚性劳动和人身侮辱,但是他在精神上丝毫没有颓丧,相反,逆境和严酷的现实让他从根本上思考历史前进的规律(如果有的话)和国家民族的未来。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倾注了全部的精力,致力于历史学、经济学、哲学和马恩理论研究,写下了大量的笔记,其价值难以估量。
......
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20世纪最富原创性和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一生颠沛流离,去世后声名鹊起,是其所处时代的“异数”,被公认为“欧洲最后一位知识分子”。 本书作者毛姆 布罗德森借助大量一手资料,全面展示了本雅明“在不确定中游走”的一生:他优裕的童年生活,以及他那个犹太资产阶级大家庭的冲突;他在德国青年运动时期的活跃身影,以及理想主义、社会主义和犹太复国运动对他的影响;他在不同时期的著述和译著引起的批评和纷争,以及他悲惨的流亡生活和他的“不确定性死亡”……
弗里德里希 冯 哈耶克无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经济学家、自由主义哲学家、政治思想家之一。他是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的坚定捍卫者,同时又是知识、自由的毕生追求者。在他传奇的一生中,他得以见证两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巨变,经济大萧条后全球市场的复苏,社会主义及资本主义制度交替运行,以及人们对于市场经济从质疑到服膺的曲折过程。从法学、经济学、政治学到哲学、心理学、,哈耶克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使他的思想轨迹穿梭于各个领域,他的足迹也在维也纳、伦敦、纽约、芝加哥、弗莱堡等地永驻。包括丘吉尔、撒切尔、里根在内的多位领导人都是他思想的拥趸。他的《通往奴役之路》1944年出版后,不仅获得全球追捧,同时深刻地影响了历史进程。 在本书中,作者艾伯斯坦清晰地梳理了哈耶克的生平和思想发展轨迹,为我们真实
无
《侯外庐先生学谱》是研究侯外庐先生学术思想的部学谱,较为完整地收集了侯先生的著作和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它以年谱为骨架,以学术思想为血肉,真实、准确地反映了侯先生学术思想的时代背景、发展历程、基本观点和理论风格,再现了侯外庐学派的发展脉络和学派特色。此书有助于促进对侯外庐先生学术思想及侯外庐学派的深入研究,使其在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他为弱势群体代言,追求社会正义,用大量的文学作品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和梦想。 他是文坛巨匠,是伟大的幽默家, 是文学 伟大的革新家。 他用文字照亮了社会的各个角落,揭露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同时也传递了温暖与希望。《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远大前程》……他的作品影响深远,百年之后的 ,仍然毫不逊色。 《狄 斯传》以狄 斯的去世开篇,又以其去世结尾,带领读者走过了狄 斯生命的那一个圈,和狄 斯一起哭、一起笑、一起踌躇满志、一起心神。作者展现了其引起读者感情共鸣的超凡能力,读罢 一章,你会和坐在伦敦环球剧场的凯瑟琳·狄 斯一样悲不自胜,心仿佛随着狄 斯一起跌入了无尽的黑暗。但此时站在这个圈的起点和终点之上,你能 加深刻地领悟狄 斯作品的伟大之处。
《国学大师丛书:马一浮评传》马一浮先生作为现代学术界中国学的集大成者,其学问如浩浩海洋,广博无垠,深邃莫测;其为人如巍巍山峰,沉稳踏实,笃厚安详。本书以详实的手材料,叙述了马一浮先生精深治学、淡泊清平的一生。
1985年,先生将届古稀之年,他到台湾已教化了近四十年之久,从学人数更已不在少数,所以刘雨虹老师纠合学友们,各写心得报告,集合成册出版,今天来看,幸亏当时刘雨虹老师勉力促成这些记录的出版,否则事过境迁,先生那个阶段的教化足迹,就难以看到了。这本书于1987年在台湾出版,至今已将近三十年,简体字版是初次在大陆印行。
有什么能够解释一位拥有出色怀疑精神的哲学家对另一位哲学家的喜爱?的可能就是两者在认知上拥有相类似的精神脉冲,比如尼采对叔本华,科耶夫对黑格尔,洛维特对布克哈特。 雅各布·布克哈特是19世纪杰出的文化史、艺术史学家。他一生中目睹了19世纪传统的衰败和20世纪革命兴起的交替过程,并成为革命时期的激烈反对者而极力否认国家和工业觉醒背后的进步信念。洛维特很早就从布克哈特的文章中发现了一个核心为批判新时代历史哲学的思想,并由此用“在历史中间的人”标注布克哈特的立场,他在布克哈特避开政治、转向文化和艺术史的精神轨迹中察觉到了一种哲学上的本真意义——这是自黑格尔以降的哲学传统所匮乏的东西。
王元化先生作为一位享誉海内外的学者、思想家、文艺理论家,在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当代文艺理论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学术史等领域均有极高建树。本书作者师从先生攻读古典文艺理论博士,对先生的学术生涯了解较深。2007年7月,他与病榻上的先生进行了录音访谈,话题围绕着先生的一生遭遇、对人生和人的认识、治学经历、三次反思及对当前学术学风的看法。
16世纪20年代以来,学术界的思想潮流由朱子学转向阳明学,心学思想几乎成为明代中晚期的主流导向。《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罗汝芳评传》介绍了这股思潮中的代表人物罗汝芳的主要思想,他的思想主要包括以“求仁”为宗旨、以“孝悌慈”为核心内容、以“天心”观为基础以化俗为目的的讲学活动几个方面。而近溪思想则是之后发展起来的对于以良知自律为基本特征的心学伦理学说作了重要的补充和拓展。《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罗汝芳评传》介绍了这一思想的演变过程。
本书是学者胡文辉的人物随笔,主要写王国维、陈寅恪、钱锺书、胡适等学者的逸事,以及梅兰芳、林语堂、张之洞、李提摩太诸多历史人物的掌故。作者知识渊博,本书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也有很强的可读性。
1985年,先生将届古稀之年,他到台湾已教化了近四十年之久,从学人数更已不在少数,所以刘雨虹老师纠合学友们,各写心得报告,集合成册出版,今天来看,幸亏当时刘雨虹老师勉力促成这些记录的出版,否则事过境迁,先生那个阶段的教化足迹,就难以看到了。这本书于1987年在台湾出版,至今已将近三十年,简体字版是初次在大陆印行。
《胡适与鲁迅(20世纪的两个知识分子)》作者邵建,阳光与闪电是面对黑暗的两种方式,在比较的意义上,温和的胡适不妨是阳光(且看他那惯见的春阳般的笑容),犀利的鲁迅当然更合适是闪电(包括他的眼神和文风)。闪电以它的锐利,可以刺穿黑暗,让黑暗现出原形。但,闪电并不能驱散黑暗,且复归于黑暗,同时使黑暗更黑暗:因了它刚才的照亮。当闪电消歇之后,战胜黑暗的是阳光。和闪电相比,阳光不迅即,却持久;它不是在黑暗中穿刺,而是在黑暗的外面将黑暗连根拔起。不妨看地平线上的黎明,阳光与黑暗交锋,黑暗是在阳光面前一步步退却,消解于无形。
廖平先生深通六经,洞彻天人,能阐孔孟遗言,承周汉绝学。时值国社危于累卵,举国莫不思变图强,群以六艺为无用之学,震眩于先生多变之论,鲜能得其旨要,甚者更以怪诞视之。而先生独能度越群伦,以“推倒一时,开拓万古;光被四表,周流六虚”自许,首揭“素王改制”为经学微言大义之核心;以《王制》为主脑,遍说群经,择善取同,新义创制,冀以保国、保种、保教,救亡而图存;且能顺应时代之变易,发展其改制理论之内涵;晚年更萌生突破六经藩篱之微意,自改制而进谈说革命,一扫魏晋以来近两千年传统经学之迂腐积习,开创一途辙新颖、立论高远独特之新经学。编者本此意选录先生讲论以为此卷,天学之论亦略备之,医经、刑法则概不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