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翁琐谭》是中国工程院士、口腔颌面外科学专家邱蔚六的一部个人自选集。全书搜罗记述了邱院士的人生回忆、从医经历、科研成就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共分为两个部分,上篇为作者个人的回忆录。从青涩的少年时期到沉稳的中老年时期,涵盖其人生旅途上的变迁沉淀与琐事感悟、家庭爱好。另一方面是作者历时多年的作品选集,将历年创作的诗词、作序、题词、讲课集等收入书中,资料丰富,汇编用心,不仅反映了作者个人的求学求医之路,也侧面见证了几十年来我国口腔颌面外科事业的蓬勃发展,是作者的心血之作,展现出作者对于过往岁月的深情回顾。
......
?本雅明(1892—1940)是20世纪上半叶至为重要的思想家,其观点与思想异常迷人,却也捉摸不定,对整个20世纪的人文学术产生了重大影响;本雅明学术兴趣广泛,横跨哲学、文学、艺术、摄影、电影、建筑、翻译等,却从未被限定在某个现代学术领域、某种写作文体和某类思想范式之中。正如本书作者所说,“本雅明的天才就在于,他能发现某种形式,在其中,一种可与同时代的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媲美的深刻性和复杂性,能够通过直接动人心魄且让人过目难忘的文采,发出回响”。 本书是一部杰出的、里程碑式的本雅明传记。两位 的本雅明研究者兼本雅明文集编者、英译者艾兰和詹宁斯以900页之巨的篇幅,全景地描绘了本雅明的一生,以及20世纪初那个从昨日世界走向两次大战间的恢弘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版图。同时,本传记并非简单的生平编年,还梳
1913年至1914年间胡适与韦莲司相识,开启了一段近半个世纪的深厚情谊。 两人书信的往返,经过五十年动荡的岁月之后,依然在胡韦坚定的友谊下,被珍视、努力地保存下来。从电报、信函到明信片,无一不娓娓述说着二人之间相知互重的深情。
蒋廷黻作为一个有着特殊经历和身份的“重要人物”,其回忆录有着较为重要的史料参考价值。本书系作者退休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口述自传的中文译本,1979年由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出版,曾引起海内外学界广泛关注。蒋廷黻一生经历复杂,亲历了时代的风云变幻。他以学者的眼光与头脑进行观察思考,有人所未道之处。加之长期身处高位,回忆录中披露的大量鲜为人知的史事,更是研究近现代历史的珍贵资料。这是该书的主要价值所在,也是我们出版该书的着眼点。
上个世纪的中国,历经一波波战火的蹂躏与政治的动荡,许多华人被迫远渡重洋,在异乡找寻避风港。尤其美国东岸,不仅是政治中心与财经重镇,更是常春藤名校云集的人文荟萃之所,一向吸引许多华人菁英在此处落脚。他们之中不乏举国闻名的学者、权倾一时的政客,以及名门世家的子弟和初出茅庐的学子。因缘际会下,他们打破阶级的藩篱,谱出一段段患难中的情谊,也共同在他乡为自己留下历史的告白,在异国的土壤播撒故国文化的种子,在海外耕耘出一片成果丰硕的文化园地。 本书作者特别远赴美东,走访十二位海外名家,倘佯于哈佛等名校优美的景致中,在平易近人的笑谈中,倾听他们畅谈人生与创作生涯,并藉由他们的亲身经历,评点过往的风云人物、雅事趣谈,细数一页页风卷残云的往事。
钱理群先生曾言:“在专业范围内我有六大研究——现代文学史研究、鲁迅研究、周作人研究、知识分子精神史研究、民间思想史研究、毛泽东和毛泽东时代研究。专业之外我有五大关怀,形成了五大关系——我与北大、我与贵州、我与青年、我与中小学教育,我与当代政治。” 钱理群先生把20世纪“我的故事”和“中国故事”相互参照之后的真诚表达。先生从个体人生体验出发,讲述了一个个关于个人、家庭与民族的故事。对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与一代知识分子命运深刻关系的思考,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钱锺书的学术人生》以严谨学术研究的态度,从 历史与记忆中的钱钟书先生 钱钟书先生的学问与趣味 钱钟书先生的宋诗研究 《钱钟书手稿集》管窥 四个方面探究钱锺书先生的人生轨迹和学术境界,代表着 钱学 研究的应有理路,提出了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诸多观点。《王水照访谈录》以访谈的形式,从《从文学所一书谈起》《文学所 何其芳时代 杂忆》《作为文学现象的何其芳》《钱锺书先生与》《对当前宋代文学研究状况的一 些思考》《文章学研究与的编纂》《现当代旧体诗词创作及其他》等方面展现了一代学人的学术探究之路,涵括了王水照先生对宋代文学、文章学、人才培养、学术追求等方面的基本观念。
1985年,先生将届古稀之年,他到台湾已教化了近四十年之久,从学人数更已不在少数,所以刘雨虹老师纠合学友们,各写心得报告,集合成册出版,今天来看,幸亏当时刘雨虹老师勉力促成这些记录的出版,否则事过境迁,先生那个阶段的教化足迹,就难以看到了。这本书于1987年在台湾出版,至今已将近三十年,简体字版是初次在大陆印行。
本书以力求全面反映龚自珍在政治、经济与学术、文化等领域的思想、观点及其心路历程为主旨,系年选录其论辨、奏议、序跋、杂记、碑志、书札、箴铭等文及诗词;对其中原载于通行的王佩诤校本《龚自珍全集》中的作品,均以较早、较好的版本为底本,并参据自刻本等多种版本,重新作了校勘,订正了其文字的讹、脱、衍、倒,还辑入了数十篇龚氏佚作。
本书脱胎于作者记录跟随费孝通先生出去考察,参加会议等的日志。它详细描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费孝通先生到山东、温州、江苏、浦东等地考察的情况以及演讲、活动等,阐述了费孝通先生对于中国社会现状和将来发展道路的建议和思考。从中可以看出费孝通先生这位社会活动家心系中国农村发展、城市建设之高尚情怀。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崔述评传》探讨了清朝乾、嘉时期崔述在疑古辨伪、考信求是的学术生涯中所取得的成就,论证了崔述在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形成的特有的学术思想、政治主张和对历史、自然的理性思考,以及他的历史局限性;同时也评介了崔述思想的影响及其历史地位。 书中揭示了崔述辨伪考信的精神,对传统的观念不是要必於从,也不是要必於违;而是要从事实出发,先分清虚实真伪,再评论其是非得失。要考问周详,考而後信;要考古必确,析理必精;要为天下的公言,不是一已的私意。同时也指出了崔述既要实事求是地进行辨伪纠谬,却又要尊经崇儒,事事都要以经书为准,都要考信於六艺的矛盾属性。
本书以波澜壮阔的历史为背景,全面介绍了考古学家李济的生活经历和学术成就。李济早年在北京五城中学和清华学习,1918年留学美国,1923年获得人类学博士学位。归国后先后在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央研究院工作,他一生突出的成就是主持安阳殷墟发掘和研究工作,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考古学之父,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
《王念孙王引之著作析论》对王氏的主要著作作了较为详细的剖析和评论,多角度地揭示王氏父子的学术成就及其科学的研究方法。王念孙和他的儿子王引之,是清代中叶两位的学者,扬州学派的代表人物。王氏家学渊源深厚,学识广博、精深而淹通。王氏校经的成果,荟萃在《经义述闻》之中;《读书杂志》则对先秦、两汉常见的子史作了精密的校勘。在训诂学方面,《广雅疏证》的成就无与伦比。《经传释词》作为一部系统研究上古汉语虚词的专著,在语言学史上的地位是独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