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自述》是胡适生前*亲笔撰写的自传,是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名篇之作。 在本书中,胡适讲述了自己童年、少年与青年时代的人生经历,回顾了前四十年的心路历程,是胡适先生与自己的青少年时代进行的心灵对话。阅读本书,可以从中感受到先生特有的儒雅、睿智、幽默的文人气息;了解了历史上真实的胡适、鲜活的胡适。
埃德加·莫兰已经100岁了,但他仍然受到我们这个时代的折磨。这位人文主义思想家在他那个时代的流浪与希望、危机与磨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这本书中,他向我们传递了自己在百年人生中对人类复杂性的经验教训。 在莫兰看来,正如每个人的人生故事一样,同样的悖论在人类历 显然是不可分割的:有多少善良、慷慨、奉献,就有多少邪恶、卑鄙、自私;有多少智慧、狡猾、创造性的天才,就有多少愚蠢、盲目、幻想和错误。人类精神中的想象具有多么奇妙而可怕的力量,它创造出诗歌、文学和艺术的杰作,并通过崇拜和祈求他所创造的神灵和传说来奴役自己。 而复杂性的意义在于它使我们能够感知到所有存在、局势、事件的各方各面和各种矛盾,从这种感知中就产生了仁慈之心。莫兰的 一课,作为他全部人生经验的结晶,就存在于这个兼具开明理
17岁时,阿尔贝·加缪就读于阿尔及尔中学哲学班,让·格勒尼耶是他的老师。 他们就此结下一段永恒的友谊。加缪常常把格勒尼耶对自己思想和写作风格的影响挂在嘴边。 让·格勒尼耶眼下所写的这本书,既不是加缪的传记,也不是对他作品的评论,而是一连串纯然私人的回忆、一份有意谨慎却又不失细致的证言。格勒尼耶谈及困扰加缪的问题,政治、 、阿尔及利亚、文学创作等。 在这一连串回忆中,徐徐展开一幅人像,其中真相以极为节制的方式呈现,关乎我们所有人的问题被间接提起。
《胡适四十自述》是胡适*亲笔撰写的自传,在中国现代传记文学中独树一帜。在本书中,胡适从母亲的订婚开始,讲述了自己童年、少年与青年时代的人生经历。九年的家乡教育,从拜神到无神,以及他接受新式教育,考取官费留美,到 逼上梁山 的文学革命,皆是胡适难以忘记的人生历程,也是造就胡适成为当时中国学术、思想、舆论领袖的成因。同时,本书也是胡适与自己心灵的一次对谈。 本书讲的不仅是胡适40岁以前的人生经历与思想建树,更反映了他当时所处社会的风貌。他人生所到的每一处都有描述,比如他的家乡、求学的上海、留学的美国、任职时所在的北京等等。通过这些不仅可以了解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术等领域的状况,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知识分子寻求进步的轨迹内容。 在本书*后,还附有精选的几篇胡适文章和胡适家族的世系表,通过阅读
埃德加·莫兰已经100岁了,但他仍然受到我们这个时代的折磨。这位人文主义思想家在他那个时代的流浪与希望、危机与磨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这本书中,他向我们传递了自己在百年人生中对人类复杂性的经验教训。 在莫兰看来,正如每个人的人生故事一样,同样的悖论在人类历 显然是不可分割的:有多少善良、慷慨、奉献,就有多少邪恶、卑鄙、自私;有多少智慧、狡猾、创造性的天才,就有多少愚蠢、盲目、幻想和错误。人类精神中的想象具有多么奇妙而可怕的力量,它创造出诗歌、文学和艺术的杰作,并通过崇拜和祈求他所创造的神灵和传说来奴役自己。 而复杂性的意义在于它使我们能够感知到所有存在、局势、事件的各方各面和各种矛盾,从这种感知中就产生了仁慈之心。莫兰的 一课,作为他全部人生经验的结晶,就存在于这个兼具开明理
翻开这本书,与李白一起云游四海,潇洒人间四次相遇,带你领略李白浓墨重彩的人生的四个阶段树深时见鹿,邂逅意气风发的白衣少年;暮雨向三峡,偶遇持剑下山实现抱负的意气青年;相看两不厌,跟着杜甫去看看李白的遗憾和释怀;大鹏飞兮振八裔,请你听一听他的临终 唱。
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 风格;他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本书分为六个章节,作者以苏轼一生的经历为线索,引经据典,用优美细腻、直白易懂的语言,缓缓讲述了苏轼出生、读书、初入仕途、三升三降的跌宕一生,勾画出一个完整的苏轼形象。本书附录部分提供了清晰的苏轼生平年表,简要梳理了苏轼的生平事迹,另外还精心整理了苏轼的词、诗、文名作,可以帮助读者 好地了解苏轼,体会名家的文学素养和思想情感。
本书由《西潮》《新潮》两部分组成。《西潮》记录了1842-1941年中国的百年历史,内容为蒋梦麟的“亲闻”“亲历”,侧重描述外来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作者写出他富有哲学内涵和人生风趣的回忆,但反映的不仅是他的一生,更是他所经历的时代,被作者视为“有点像自传,有点像回忆……
他们是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诗仙、诗圣、词帝、词宗……是让我们顶礼膜拜的大咖,但也是有人情味 、烟火气的人 ,自然也有常人的喜怒哀乐,也历经人世百态、生老病死,以及生存和生活的真相。谢道韫、陶渊明、陈子昂、王维、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温庭筠、李煜、欧阳修、苏轼、李清照、陆游、辛弃疾15位诗词大咖们的故事,正统之外,去认识一下神坛下世俗、有趣的他们。
埃德加·莫兰已经100岁了,但他仍然受到我们这个时代的折磨。这位人文主义思想家在他那个时代的流浪与希望、危机与磨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这本书中,他向我们传递了自己在百年人生中对人类复杂性的经验教训。 在莫兰看来,正如每个人的人生故事一样,同样的悖论在人类历 显然是不可分割的:有多少善良、慷慨、奉献,就有多少邪恶、卑鄙、自私;有多少智慧、狡猾、创造性的天才,就有多少愚蠢、盲目、幻想和错误。人类精神中的想象具有多么奇妙而可怕的力量,它创造出诗歌、文学和艺术的杰作,并通过崇拜和祈求他所创造的神灵和传说来奴役自己。 而复杂性的意义在于它使我们能够感知到所有存在、局势、事件的各方各面和各种矛盾,从这种感知中就产生了仁慈之心。莫兰的 一课,作为他全部人生经验的结晶,就存在于这个兼具开明理
约翰·拉贝(1882—1950),德国人,西门子电机厂代理人、南京安全区 委员会 。他对生命有大爱、对和平有追求,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一手组建起南京安全区,挽救了25万中国百姓的生命。 本书选取拉贝先生1937年9月21日至1938年2月26日这5个多月在南京期间及回德国途中所记的日记,一天不落,真实再现了战时生活的情状。日记的记述具体、细致、真实,展现了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所遭受的深重苦难和与之斗争的不屈精神;同时,拉贝的语言平实、生动,其间透露出的乐观精神、人道主义精神,是战争中的一束光,抵御了黑暗。 拉贝先生的日记是了解抗日战争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它警示我们须牢记历史、珍爱和平,激励吾辈当自强。
胡适给儿辈取名,与他三位胞兄、诸宗兄弟截然不同,彻底舍弃宗族辈次排名传统,再一次体现他的反封建精神。胡适犹如硝烟中钻出来的勇士,斗情未酣,把反封建礼教的精神甚至渗透到他的家庭细胞中去了。 他婉约地给女儿取名“素斐”,寄托他对知己女友莎菲(陈衡哲)之不忘情。他给次子取名思杜,顾名思义,是怀念他的恩师杜威。胡适是教授,是演说家,是智慧学者,是“德先生”、“赛先生”的旗手,胡适也是性情中人多情种子。 胡适从心底尊重他的妻子江冬秀,她的那个世界与自己的天地应该是照应的平等的。晚年,胡适对他的秘书胡颂平说:“我太太喜欢做些茶叶蛋、雪里蕻或者别的菜分送朋友,等于会作文章的人把自己的文章给人家看的心理一样。” 蔡元培领导北大兼容并包,陈独秀坐帐《新青年》大营,胡适驰骋教授课堂、演说讲坛和倡
本书为鲁迅挚友许寿裳应许广平请求,于1947年撰写的。全书共二十五小节,记述了自少年求学时期开始直到鲁迅逝世,许寿裳与鲁迅日常的交往等回忆。二十五小节题名如下:剪辫,屈原和鲁迅,杂谈名人,浙江潮撰文,仙台学医,办杂志译小说,从章先生学,西片町住屋,归国在杭州教书,入京和北上,提倡美术,整理古籍和古碑,看佛经,笔名鲁迅,杂谈著作,杂谈翻译,西三条胡同住屋,女师大风潮,三一八惨案,广州同住,上海生活——前五年,上海生活——后五年,和我的交谊,日常生活,病死。文后附有许广平的读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