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初叶成群涌现的学术大师中,有些是单打独斗,以本身的研究成果对学术界产生巨大影响而为后人所怀念;有的除个人辉煌的学术造诣,还留下了制度性的遗业(institutional legacy),在学术界有着长远弥久的影响力。前者当以陈寅恪为代表,后者非傅斯年莫属。 陈先后留洋十六载,通晓二十余种文字;傅乃五四运动北京学生游行总指挥,海外留学七年,与陈寅恪在德国柏林大学共同度过了四年时光。二人学成归国,陈氏进入清华国学研究院,成为闻名天下的 四大导师 之一;傅斯年出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开南国一代学术新风。北伐成功后,被誉为 人间一个最稀有的天才 的傅斯年出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而 教授的教授 陈寅恪出任史语所历史组主任。傅陈二人这一历史性的聚合,开创了一个举世瞩目的学术流派。令人扼腕的是,随着时局
《辜鸿铭全传:改变崇洋媚外的中国》在中国近代史上,辜鸿铭是以喜剧脸谱活跃于舞台上的悲剧角色,他的传奇人生以及亲历的事件是一段很值得表述的历史,也是一段不易表述的历史。辜鸿铭是民国初年北京大学教授,一位幽默大师、怪诞情种,他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该书用生动的语言刻画了奇人怪杰辜鸿铭的一生,将他幽默、睿智、怪诞的言行举止一一展现给了读者,并让人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在非凡的年代特立独行中,成为中国和南洋、西洋、东洋外交史上绕不过至今仍发生影响的怪杰的精神所在。
在绿树掩映的校园里,红墙似乎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而下课后学生们的欢声笑语又给古朴的校园注入了无限的生机。阳光穿过树梢,斑驳地洒在红墙上,每一道光线都像是在画布上绘制着希望的色彩。一个男孩坐在教室里看着窗外,他一直在皱着眉头沉思,与轻松愉悦的氛围格格不入。 教室里的沉思者 老师发现了这个一直在皱着眉头沉思的学生,他下课后总是如此。这与其他同学放松嬉戏的状态形成了鲜明对比。老师走近他,关切地询问原因。 他深邃的目光中透露出一股坚定,摇摇头,说: 没事。 这个惯皱着眉头的思考者,就是丁舜年。他的内心深处有自己的忧虑。 丁舜年的少年时期,正值 动荡、民族危机四伏之际。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和 形势深深影响了丁舜年的思想和情感。他的爱国之心在这样的环境下被深深激发。在浙江省立第三中学
本书为童庆炳先生(1936 2015)的口述自传,讲述了他如何从一个贫寒的农家子弟,成为中国文艺学理论的泰斗。在童先生看来,这纯属 偶然 ,不仅因为贫穷随时可能剥夺他学习的权利,更因为在运动的二十世纪,能够安心读书的时光少之少数。而他之所以没有被时代荒废,除了因为他具有在受挫后用勤奋来报复自己的超强能力,更在于他的朴实,使得他的人性没有被政治裹挟,有机会避开国内的漩涡,借着 偷来 的书来继续自我的养成。 除了追述童年、革命年代和新时期的经历,回顾思想和学问上的成长,坦露一生的困惑、疑沮、快乐与不快乐,童先生还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的妻子和老师(如黄药眠、启功等),生动地讲述了自己与朋友(如季羡林、王蒙、汪曾祺等)以及学生(如莫言等)的交往。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在上编 我与斐德 中,魏斐德的夫人梁禾以饱含深情的文字回忆了与魏斐德相识、相知、相爱、相伴的人生经历,向读者讲述了学术光环之外有血有肉的魏斐德,其情真意切与坚守令人动容。下编 怀念斐德 ,汇集了魏斐德生前好友、学界同仁及弟子满含追忆的文章。欧立德、周锡瑞、杜维明、马内阿、熊月之、刘东等诸多名家,用平实又生动的笔触,为读者勾勒出魏斐德的思想轮廓。在这些文字背后,一个鲜活的、极富才情与个人魅力的汉学大师跃然纸上。
姚雪垠(1910—1999),河南邓州人。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理事、创作部副部长,上海大夏大学教授、副教育长,湖北省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192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李自成》《长夜》,中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牛全德与红萝卜》《戎马恋》《春暖花开的时候》等。1957年被错划为“极右派”,在逆境中开始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历时40余年完成,曾获首届矛盾文学奖,有英文、法文、日文等译本。在《李自成》的创作中,毛泽东曾两次指示保护姚雪垠,这在当代中国文坛上是极其罕见的,具有传奇色彩。本书作者是姚雪垠的生前助手,为写此传与姚雪垠签订过“只说真话不说假话”的“君子协定”。本书就姚雪垠的独特经历、思想形成、创作成就及其作品的价值取向、美学追求、民族风格等方面展开了全面探讨,是
本书为人物传记,讲述主人公王舜的励志人生。全书以时间为序,讲述主人公从童年到暮年,通过不懈追求最终羽化成蝶的经历。少年时期,他饱经生活的苦痛和艰辛,依旧创造条件坚持读书;青年时期,他在农村接受时代风雨的洗礼,后他从农村走向城市,任教、从政。他热爱文学、热爱摄影、热爱文史研究,热心文化事业。他在每一个岗位都留下奋斗的足迹,在每一个领域都取得丰硕的成绩。作者走访主人公的家乡,采访主人公的亲人、同事、朋友,查阅主人公的工作笔记、日记、简报等,对这些真实的资料进行筛选梳理,将不同年代,有代表性的事件融入书中。通读全书,主人公沉着踏实、坚定自信的性格,不屈不挠、锐意求索的精神跃然纸上。
蒋廷黻作为一个有着特殊经历和身份的“重要人物”,其回忆录有着较为重要的史料参考价值。本书系作者退休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口述自传的中文译本,1979年由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出版,曾引起海内外学界广泛关注。蒋廷黻一生经历复杂,亲历了时代的风云变幻。他以学者的眼光与头脑进行观察思考,有人所未道之处。加之长期身处高位,回忆录中披露的大量鲜为人知的史事,更是研究近现代历史的珍贵资料。这是该书的主要价值所在,也是我们出版该书的着眼点。
《倬彼云汉 许倬云先生学思历程》之上篇《江河万古》,着意于先生学术著作之评述;中篇《雪泥鸿爪》,侧重于先生的学行记录,撰写者有同辈学人、学生、世交晚辈、近年亲近的青年学者等;下篇《水流云起》,收录有关先生的访谈、口述及媒体侧记。 附录则意在从先生自身的视角, 交代 其学术渊源;另附《许倬云先生平生事略》《许倬云先生作品存目》《许倬云先生未刊稿存目》及《相关评论存目》,亦可由此一窥前辈学人风采,及先生平生行履之所及。
梁宗岱(1903-1983),1924年至1931年游学法国和欧洲,七年间从一个诗歌青年蜕变为一个成熟的作家,回国后成为的翻译家、文学评论家和教授。 本书是一本叙述性传记,跨越1903年至1931年的二十八年时间,从梁宗岱的家世开始,至欧游学成归国。主要内容根据笔者近年在海内外搜索到的历史文献撰写,引用多种新发现的少作、书信、日记、手稿和同时期的中外出版物,包括梁宗岱致文学大师瓦莱里十四封信和罗曼罗兰四段日记。所有叙述均有所本,史实为重,评论从简,详尽介绍人物、事件和时代背景,具体还原出一个真实的青年梁宗岱及他的成长过程。
20位北大学者访谈故事集 | 超越自我、改变世界的20个人生指路牌 5h 阅读 = 听 200h北大教授 的讲座 =20 种 人生指南 从青年学子到北大教授,从普通人到引领时代的大家,路到底有多长? 这是一本卓越人生的真情书, 20位北大著名教授的深度访谈合集,细听他们真情讲述人生的起落、治学的心得、教育的理念、情感的际遇等,其中不仅有各学科的前沿知识,更有满满的正能量和奋斗精神。这些值得钦佩的卓越学者,有的张扬进取,有的低调温和,有的只是在幕后做事情,有的则愿意大包大揽。但是,他们在从普通学子锻造为卓越学者的路途上,无一不是孤独又热烈,艰苦却无悔。无论你正在追逐梦想、砥砺前行,还是在迷茫、焦虑中徘徊,本书中北大教授们的回忆与思考都将令你终身受益!
这是一本关于孙中山、宋庆龄研究资深专家尚明轩先生的学术自传。传主生于1921年,先后经历了民国北京政府、民国南京政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的建设与改革,以至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其本人本身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并结合自身的求学、治学历程,既反映了个人的成长道路,也同时见证了近现代中国的苦难与辉煌。
黑格尔的著作之难懂是众所周知的。所以我将特别致力于把它解释得清晰明白。我希望,那些还不能阅读黑格尔原著的学生能够发现,本书对黑格尔的基本思想已作了尽可能浅显简明的阐述。而且,我相信,那些认真尝试把本书与黑格尔的原著合读的学生,将会发现许多难点已被廓清。——W. T. 斯退士黑格尔的体系极为庞大。能对黑格尔的整个体系作出述评的著作,无论在中国还是外国,均属少见。斯退士的《黑格尔哲学》,按照黑格尔《哲学全书》,力求以一单行本的形式展现黑格尔体系的全貌,而不偏于体系的某一部分,这是此书的特点。——贺麟本书是研究黑格尔哲学的经典著作,在出版后的近一百年间多次再版,并被翻译成了多种语言。本书共分四编, 编基本原则(黑格尔哲学与西方哲学史的关系,黑格尔哲学的核心问题)和黑格尔哲学体系的三大部分(
《我的精神自传》既是一部个性化非常鲜明的思想学术人生自传,更是一部结合个人身心创痛和研究心得来总结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思潮的变迁和中国经验的得失,反省思想界、知识界、学术界所遭遇的大问题大困境,表达一个真正知识分子的立场和追求的深度之作。思考透彻,激情飞扬,充满了敏锐的发现与深刻的思索。黄钟大吕之声,世所少见;沧海桑田之辨,令人回味。是受过中等教育以上的读者不能不读的当代启示录。 《我的精神自传》是钱理群先生近年来较为重要的作品,也是他较为看重的作品。钱先生在该书后记中说,“最后成书,已经耗费了五年时光,更是倾注了退休前后的主要心血”,“这本书,在我的学术著作中,确实占据了相当独特的地位:它既是我的自传,学术自传与精神自传,又是一部学术史、思想史、知识分子精神史的著作”;“
本书是著名学者、中国东方学的奠基人季羡林的青年传记,由其弟子钱文忠撰写。一代大家是如何成长的?作者以其通俗晓畅的语言,回溯季羡林先生的学生时代,记录下他年轻时的成长经历。从不谙世事的顽童,到卓有成就的学者,季羡林先生克服了种种困难,寻找到了学问与人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