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个皇帝。他刚一出生,就被预言有济世安民之壮举。他年少立志,勤于学文,又在少林寺习武,仗义疏财,关爱百姓,结交了长孙无忌等一大批能人;雁门关勤王,他积极献策,智退突厥;他洞察局势,屡次劝谏父亲推翻暴政,建功立业,并积极联络仁人志士,终于使李家军在隋末群雄逐鹿的斗争中脱颖而出;他成功地帮助父亲打下天下,而且安抚四方,在登上帝位之后励精图治,创建了一代盛世。 本书全面描述了李世民少年时代的生活状况,从中我们可以比较翔实地了解一代帝王精彩的少年生涯,并通过波澜壮阔的战争风云,探究他的成功之路,对激发我们奋进向上,将起到巨大的鼓舞作用。李世民的人格魅力,对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蜀山剑侠传》是还珠楼主惊天巨著,洋洋500万言,给后来的梁羽生、金庸、古龙等武侠小说,中国后现代神怪,仙侠等类型的小说,游戏(如仙剑奇侠传等)以及诸多作品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亚洲周刊》评出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位列55,尤在古龙的《楚留香传奇》(84)及梁羽生《白发魔女传》(87)之上! 《蜀山剑侠传》是还珠楼主最有名的代表作,也是篇幅的一部,达五百万言,可称为鸿篇巨著了,他的特点就是将神魔和武侠的结合起来,在中国的文学发展中,真正的武侠小说是从唐代的传奇小说开始的,产生了
这部小说是地地道道的市井小民的生活写照。这些人数众多、求生方式各异的平头百姓,是促成沈阳北市场繁华的主体,也是关东地区市井生活习俗和民间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作者在小说中展现了他们千奇百怪的求生方式和光怪陆离的病态现象。
“历朝通俗演义”是一部从秦朝一直叙述到民国的煌煌巨著,确实是了解中国历史的读本。这是一部难得的线索清楚、故事完整、细节生动的作品。它以通俗小说“演义”历史,以历史知识“丰富”通俗小说,既可信又可读。共11部,1040回,近七百万字。以小说形式再现了上起秦始皇,下讫民国的2166年间的中国历史。蔡东藩以正史为经、轶闻为纬,用《三国演义》式的语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写成了这套中国最完整的历史小说 。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我们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毛瑞方先生担纲主编,与众多专家一起,经数年努力,将蔡东藩先生的这套煌煌巨著缩改为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白话文长篇历史小说,保留原作的精髓,且语言浅显、故事生动。因客观原因,民国部分暂不出版。我们希望,经我们改写的这套“历朝通俗演义少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个皇帝。他刚一出生,就被预言有济世安民之壮举。他年少立志,勤于学文,又在少林寺习武,仗义疏财,关爱百姓,结交了长孙无忌等一大批能人;雁门关勤王,他积极献策,智退突厥;他洞察局势,屡次劝谏父亲推翻暴政,建功立业,并积极联络仁人志士,终于使李家军在隋末群雄逐鹿的斗争中脱颖而出;他成功地帮助父亲打下天下,而且安抚四方,在登上帝位之后励精图治,创建了一代盛世。 本书全面描述了李世民少年时代的生活状况,从中我们可以比较翔实地了解一代帝王精彩的少年生涯,并通过波澜壮阔的战争风云,探究他的成功之路,对激发我们奋进向上,将起到巨大的鼓舞作用。李世民的人格魅力,对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书收录著名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和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专家朱雷先生(1937—2021)生前好友、学生撰写的纪念、回忆文章36篇,并配有近百幅珍贵照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先生的学术人生。全书记述了先生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和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反映了先生高尚的人格、宽广的胸怀、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深厚的学术造诣。文章语言生动,感情真挚,读来令人感动。书后附有先生逝世后国内外学者和相关学术单位发来的唁函、唁电以及先生的论著目录,供读者参考。
《百年中国文学总系:1948天地玄黄》试图从文化思想史的角度,描述出百年中国文学的思想文化背景。《百年中国文学总系:1948天地玄黄》从缘起到实现,历经了七年多的时间。它的出版,将为百年中国文学的研究提供一个参照。
“历朝通俗演义”是一部从秦朝一直叙述到民国的煌煌巨著,确实是了解中国历史的读本。这是一部难得的线索清楚、故事完整、细节生动的作品。它以通俗小说“演义”历史,以历史知识“丰富”通俗小说,既可信又可读。共11部,1040回,近七百万字。以小说形式再现了上起秦始皇,下讫民国的2166年间的中国历史。蔡东藩以正史为经、轶闻为纬,用《三国演义》式的语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写成了这套中国最完整的历史小说 。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我们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毛瑞方先生担纲主编,与众多专家一起,经数年努力,将蔡东藩先生的这套煌煌巨著缩改为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白话文长篇历史小说,保留原作的精髓,且语言浅显、故事生动。因客观原因,民国部分暂不出版。我们希望,经我们改写的这套“历朝通俗演义少
《礼失求诸野》围绕乡野民间久远流传并且依然活体传承的广义的风俗、传统、礼仪、规矩,从生老病死到婚丧娶嫁,从生产方式到生活起居,操作出的一套对话体的长篇文字。这部著作,不惟对当代读者有所提醒、启示、确认的意义,它还应该具备晓谕后人的民俗文化史料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