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道与治道》同《历史哲学》成一经一纬之关系,以十章篇幅将《历史哲学》中未能系统化的思路疏通成严整的哲学体系,并予以进一步的提升,正如作者所说:“本书力振孔孟学脉,以见内圣外王教之规模,且承之而进一步,以解答中国文化中政道,事功与科学之问题。” 本书作为“新外王三书”之一,牟宗三先生深味时代剧变之痛感,综合参照东西方思想文化各自的秉性以及发展轨迹,讨论了儒家有德化的治道、道家的道化的治道以及法家的物化的治道,对中国现代化以及科学民主等亦予以持思,多处从思想深处默合其后知识界关注的诸多急切问题。
20世纪50—60年代,中苏两党由意识形态的分歧发展为历时十余年的公开论战,导致两党关系断绝,国际共运分裂。 1962年底,钓鱼台写作班子成立,负责起草论战文章和文件。论战期间,苏共发表文章和文件上千篇。中共发表文章30余篇。 作为钓鱼台写作班子的助理人员、“前七篇”、“二十五条”、“九评”等重要文章和文件的起草入之一和惟一在世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作者以大量独家的一手资料和真实生动的讲述,披露了当时中苏关系演变和中苏大论战全过程的内幕及一些领导人的轶事…… 毛泽东60年代曾说过:苏联领导搞大国沙文主义,……就是因为这个实质问题不能解决,所以连带许多问题都不得不在公开论战中展开了。……我们争的不是居人之上,而是平等的地位。 邓小平80年代曾指出:经过20多年的实践,回过头来看,双方都讲了许多空话
近年来,“盛世”已经成为使用频率颇高的主题词。什么是盛世?盛世是否就意味着安逸和太平?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上的盛世?所谓汉唐清盛世真实情况是怎样的?盛世是如何崛起、发展又是如何走向衰落的?对于这些问题,人们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都有待深入探讨。本书从安全战略的视角对中国历史上汉唐清封建盛世进行深入分析,对上面这些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环境政治学译丛·全球环境政治:权力、观点和实践》从我们身边的实际生活切入,从环境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出发,系统阐述了分析当前全球环境政治现象的不同视角、基础框架和常规方法。但就作者个人而言,他无意提供一种解决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基本方案;相反,他试图引起我们对当前各类看似有效的解决方案的质疑,鼓励我们吸收更多的知识。在作者看来,国际制度、市场、科学甚至绿色消费主义,对认知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同样不可或缺,但更为关键的是,我们要在“使民主和政治恢复活力的社会活动上采取集体行动”,并尽量发掘政治行动的新形式。否则,我们既不能拯救任何物种、地球,也不能拯救我们自己。
本书是中华近代文化史丛书中的《近代经学与政治》分册,全书共分八章,主要讲述了近代经学与政治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该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理论性及知识性,有助于读者对我国近代经学思想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两者的关系有一个更新的认识。
面对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政经困境,在一片政治民主化 经济自由化=和平 繁荣的西方主流话语海洋里,《起火的世界》一书拍打出的是不和谐也不平丹的涛声。本书作者——美国耶鲁大学华裔学者蔡爱眉教授披阅了亚、非、拉与前苏联东欧的大量实例,尖锐指出其中诸多国家盲目、仓促引进民主政治——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创痛,危险乃至惨剧。 特别引人注目,也是本书高度关注的,是在这些国家的自由经济中迅速致室的少数族群,与仍处于贫困中但开始进入民主政治运作的多数族群间,存在几乎不可避免的剧烈冲突,而种族矛盾往往就成了点烯一场场社会火灾的直接火种。全球化的加速进程,更令这场场大火火上浇油。作者当然不是在反民主、反市场经济、反全球化,但她尖锐也痛切指出了相关问题的复杂性:没有猛药良方,要正视各国各地独特的历史与现实,
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历史文献。60年前,它甫一发表就轰动重庆山城,并很快成为中国共产党延安整风文件。60年来,“不做李自成”一直成为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的历史警戒。党的十六大刚刚开过,胡锦涛同志担任总书记后第一次深入基层调研就是率书记处全体同志到西柏坡考察、学习,重温毛泽东同志当年的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记“两个务必”,首先从自身做起,为实现党的十六大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开拓进取、团结奋斗。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配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我们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编写了《历史这样告诉我们》一书,揭示了作为一篇历史祭文的政治魅力,挖掘了它包含的历史内涵和现实意义。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让我们牢记李自成
本书通过大量引用《诗经》、《尚书》、《史记》、《汉书》等中国古代经典文献中的具体事例,来探索德治传统的起源与传承,阐明德治传统对中国古代官德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并提出如何看待中国人的“政道”及如何看待中国社会离不开德治等关键性问题,拓展了中国古代官德研究的话语路径和审思维度,为运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研究古代政治文明的发展方面提供了一些思路和方法。
在世纪之交,全球化、多极化、信息化相互促进,加速发展,国际风去更加复杂多变,世界面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政治、经济体系也进入的大调整时期。本书中心突出、条理清晰、结构严谨、逻辑性强、且史料翔实、行文流畅、语言简洁、朴实,夹叙夹议、一气呵成,集学术性与可读性于一体,这在年轻学者尤其难能可贵。本书遵循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朝鲜战争爆发前美国对华政策为研究起点,以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华政策为研究重点,通过大量收集、分析、研究美国近年解密的官方档案、有关决策人物的回忆录等,并参照中、朝、韩、俄等国的有关资料及各方当事人的评述、回忆录,广泛吸收外研究成果,并通过纵、横向比较、分析朝鲜战争前后美国对华政策差异等情况。
本书主要采用人类学田野作业和口述历史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描述和探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作为社会下层的普通人——农民(包括农村女性和老人)、农民工、城市失业下岗工人等群体的生活经历和实践活动。经由国家-社会关系视角和二者互动过程的分析,作为个人经历的微观事实与宏观的社会历史结构之间得以建立联系,我们也可从中获得作为一种文明及其转型过程、机制、逻辑和技术的洞察。
本书分为国际论坛、全球化与国际关系、国际史和地区研究、欧洲国际关系、美国对外关系、亚太国际关系、国际形势年度报告选载、国际关系史学与理论等辑,讨论了国际关系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论述了中国的和平发展与东亚国际关系,探析了中国对东盟的能源安全合作战略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