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器的出现是人类科学进步与大国战略需求相结合的产物。本书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遵循历史发展的脉络,将各核国家的核武器与核战略融入不同时期国际战略形势的大背景,在多项政策的结合上,重点阐释了各核国家不同的战略诉求和战略手段的运用,并以唯物史观和辩证的方法,剖析了核战略的发展与调整,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国际安全格局的演变。作者认为:尽管实现无核武器的目标任重而道远,但是,人类的在于能够在危难之中拯救自我,我们有理由对争取世界持久和平与稳定充满信心。
本书是著名学者张灏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他的“幽暗意识”和“转型时代”概念的提出,曾引起学界广泛的争论。 本书系统地论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不能开出民主宪政的道路,通过意识和幽暗意识正反两面辨析儒家文化传统的合理与不足。作者认为,西方历史上。一直存在一种对人性之恶警醒的“幽暗意识”,所以,才慢慢孕育了西方的民主传统,而中国的儒教虽然也有这方面的洞察,但其怀抱的是“乐观的人性论”,所以才诉诸于“圣贤之治”。 本书为我们开辟了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全新视角,必将深远地影响后世。
《犹太政治传统--卷二》本卷处理犹太人的资格问题。核心是两个提问:谁是犹太人?谁不是犹太人?个问题涉及团体内部的平等和不平等:是否有不同程度的成员资格?不同种类的成员资格?第二个问题需要我们思考与“他人”的关系,包括恐惧、敌意,还有尊重等决定多种可能性的相互冲突的情感和态度。这些都和政治大有关系。正如后来罗马公民权的授予问题一样,成员资格的问题历来是政治的核心问题所在。还是让我们跟随着这本书,回到犹太人《》的开端吧。
在古老的人类思想中,灵知主义是一种鲜明特征的思想气质,沃格林用灵知主义来观照整个西方政治思想史,并用来解释西方现代性的起源。 灵知主义就是西方现代性的本质,并且根植于西方的传统生活中。西方思想家格林用灵知主义来关照整个西方政治思想史,并用来解释西方现代性的起源。他从尼采、黑格尔、马克思那里撷取一些思想文本中的个案,在本书中精彩地阐述了自己关于西方现代性的主张。
本书对韩国从出口导向型工业化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末劳工运动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研究,关注的焦点是文化和政治给代产业工人带来的冲击和他们的斗争模式。 《韩国工人》展现了一部令人着迷的历史。描述了发展中国家一种战斗性的工人运动在克服不利的文化和的工作条件的同时形成阶级意识的过程。同时,具海根恰逢其时的分析也向我们展示,随着向民主制度的过渡,新的大韩劳动组合协议会在政治上的成功,同时伴随着集体认同发生某种程度的削弱。 由于对于社会科学理论的充分了解,具海根对现代韩国的阶级形成作出了分析敏锐且体察入微、富有同情心的论述。由此,他对学术研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令世界各地有关的劳工运动活动家和研究人员很感兴趣。
一、本书利用《尹湾汉墓简牍》尹湾六号汉墓出土木牍之官文书释文,以考证汉代官制与地理。释文所用之符号,完全参照。 二、《尹湾汉墓简牍》之释文不附各条号码,甚不方便使用。今每条释文加一号码:前一数字为《尹湾汉墓简牍》之页码,后一数字为该条释文在该页之次序数。如82-3表示该条释文为《尹湾汉墓简牍》82页之第3条。 本书引用《尹湾汉墓简牍》之释文,以引用《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最多。部分章节引用《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每条释文除页码及在该页之次序数外,再加一括号号码,括号中之数字为《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释文之先后顺序号。如86-5(18)表示该释文为《尹湾汉墓简牍》86页之第5条、《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之第18条。 三、本书征引文献,于内文及注释仅注明作者、书名(或论文之篇名)、征引之页码。另于书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战争,是正义的战争,这种正义性,大大提高了胜利的可能性。但是,可能性不等于必然性,最终是胜利,无疑还要依靠正确的战略和策略,“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这里就有一个统一战线问题,即如何保护和发展自己、孤立和瓦解敌人。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总结的那样,“要胜利就要搞好统一战线,就要使我们的人多一些,就要孤立敌人。”而在革命年代和非法环境下,想要达此目的,就必须先有坚强的地下党组织,才能做好统一战线工作。
本书追溯现代国际法理论形成的历史,从中世纪人文主义和经院哲学的传统,到格劳秀斯、普芬多夫、霍布斯、洛克、卢梭和康德等政治理论家,展现他们如何分析恐惧、国际惩罚、占领荒地等战争理由,以及自然状态下行为主体的道德限度。叙,述中注意点出每一理论思想的历史背景及其对殖民战争的实践影响,并通过现代政治理论中国家与个人的类比关系,揭示了一自由主义与帝国主义之间的复杂联系。
本书提供了一种向资本主义转型的新理论。通过讲述资本主义如何在资本家缺席的后共产主义中欧被打造的故事,它引导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了现代资本主义起源的问题。 本书通过深入研究,深刻描绘了由中欧前共产党技术专家以及异议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体制废墟上构件的资本主义的显著特征。 这是由三位美国社会学家作出的开创性研究,它主要研究了匈牙利、波兰和捷克共和国从国家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型的问题。
人们必须重新思考欧洲模式。这一模式已经运转了50年之久,今天却不再有效。不仅如此,随着欧盟的东扩,一个新的时代,即边界推移和边界消失的合作时代,也开始了。这难道值得奇怪吗?欧洲化将把我们引向何方?迄今为止,它究竟做了些什么?对一个新的、更加广阔的欧洲的兴奋之情(或许还有怀疑),并不能掩盖这样一个事实:欧洲直到今天仍然未被理解,未被接受。这种在历史上的、独特的跨国家、跨社会共同体的构成形式,了一切现存的范畴和构想。欧洲的范例清楚地表明,我们的政治概念和社会科学的理论工具,离历史现实已多么遥远,已经变得多么迟钝——它们仍然被禁锢在民族主义的思维大厦和方法论之中。 究竟是什么把一个幅员更加辽阔的欧洲维系在一起的?显然,是一种新的构想,世界主义欧洲的构想!这本书所要阐明的正是欧盟的崭
本书对中国历史上的皇权主义与王权主义、君权主义做了政治形态性区别,并对皇权主义在后战国时代的发生过程进行了细致描述和深入分析。此分析有五个特点:其一,时间上限定于秦汉之际,约七十年。其二,方法上采用历史、制度、实践三者的技术分析方法,从而表明皇权主义实质上是一种皇权意识形态的自觉建构。其三,在论域上拓展出思想共训层面,从而使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更具客观性。其四,在结构上的皇权主义把握为一个整体。其五,在观点上提出并论证了“天高皇帝近”的命题。
中国很早就确立了使用契约文书来处理各种财产关系、身分关系的制度,记录各种社会经济行为、法律行为的契约文书与诉讼档案,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札法的规定与社会实际生活的结合方式与结合程度。本书就是以徽州、文书、淡新档案等明清地方文书档案资料为中心,从法律规定与文书档案两个层面分析申国家庭的法律构造,攘讨妇女的地位与权利,这不仅有助于了解传统中国妇女的地位,而且对于推动中国法制史、社会史研究。都具有很重要螗意义。
本书为我国历史学家朱杰勤教授为“东南亚华侨史”课程所写讲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全书根据东南亚华侨社会活动的重大事实,由古到今顺序论述,从汉代写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及东南亚各国独立自主时期。此次新版又附加“华侨史研究文集”(外一种),论述东南亚、欧美华侨的经济状况、政治斗争、历史作用及重要人物等具体问题,是研究中外交通史、中国国际关系史、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史、中国外交史的重要参考书。
本书主要研究了1895-1949年间中国知识分子的人际交往,私人脉络,团体组织以及与城市公共媒体的关系。是一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生活史。书中以丰富的史料,生动的笔墨介绍了梁启超、陈独秀等众多知识分子的社会交往,亲疏聚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