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与教材分析的区别究竟在哪里?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使命是否仅限于教学解读?文本解读策略是修炼的终极法门吗?本书是语文教学名家、特级教师王崧舟关于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文本解读的全新力作。全书从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代表性课文入手,囊括课文中的典型体裁,从而提出十大文本解读策略。王老师既关照文本的整体结构,也深入探究语言细节蕴含的特殊意蕴,详细分析教学该如何实施,并优选经典教学设计供教师参考。本书为语文教师理解和教学这些文本提供了新的视角,也让语文教师对文本解读有系统的了解,对文本解读的方法有实践性的把握。
“微型课题研究”也称做微型科研,是指把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即时梳理、筛选和提炼,使之成为一个课题,并展开扎实的研究。本书阐述了微型课题研究的特点、意义及一般过程,通过具体的案例说明了微型课题的生成与设计以及研究计划的制定,介绍了微型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及研究成果的表述形式。
本书为教师提供了所需的一切课堂讨论策略与活动,本书主要分为两部分,在第一部分种,举例说明了每位教师可以掌握的20种策略和技巧,以促进精彩的讨论;在第二部分中,解释和说明了40种不同的课堂讨论活动,每个活动都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即积极参与的学习有助于所有学生取得进步。 这60种课堂讨论适用于任何学科、任何年级的教学实践,帮助教师共同打造高质量、高参与度的课堂,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真正的让学生不仅能够向老师学习,而且也能尽可能多地与同学交流并互相学习,教师绝不是学生们汲取知识的专享途径。学生真正的用意拥有和老师同等的提问与质疑的权利。
三年来,管建刚老师记下了他的每一节作文课。《我的全程带班录(4年级)》一书中,你可以看到一位特级教师是怎样一小步一小步领着学生朝前走的,也可以看到作文和做人、教学和教育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这是迄今为止,很能全面观察管建刚老师作文课堂、作文教学的力作。
《文学解读基础:孙绍振课堂讲演录》据课堂录音修订补充。学术语言为明快生动的口语代替,智性的深邃与幽默的谐趣水 融,现场师生互动的氛围洋溢,聪明的读者不难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目睹西方前卫文学理论在文学文本解读面前“一筹莫展”的困境,作者以其足够的文化自信,致力于在继承批判西方古典文论、中国古代文论过程中,进行文学的(审美、审丑、审智)价值的坚守和理论的突围,当仁不让地提出建构中国式的文学文本解读学的历史使命,原创性地提出真善美三维“错位”,颠覆僵化的内容决定形式,提出形式强迫内容就范,创造内容,从大量的实例中,深度地揭示出诗歌、小说、散文的特殊规律和系统结构。 本书提供了一系列的可操作的具体分析方法,有效地解读了大量的小说、诗歌、散文经典,以文本为中心,将微观分析
《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呈现给各位同仁的,是余映潮老师用10年的时间写成的80篇短文。在《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的“名师讲坛”栏目连载了9年。这是作者用连载文章的方式形成的第三本作品,还有两本分别是《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和《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这80篇短文的写作,建立在余映潮老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充分实践的基础之上,他力求用丰富的教学实例来诠释教学细节的设计艺术,书中用于例说的实例,基本上出自于作者的实践。余映潮老师认为,研究中小学课堂教学艺术并认真努力地坚持实践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探求简明、实用、高效、雅致的课堂教学细节设计,祈盼课堂教学的设计艺术走进每一位普通语文教师的课堂,祈盼我们的学生能够在灵动的有训练力度的课堂实践活动中逐步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当今大部分的学校普遍采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面对个性不同、学习水平各异的学生,教师采用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学方法,以及布置同样的作业,学生难免遇到提前完成或者完不成等问题,这是当今教学的现状,乃至通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该学会在课堂中使用差异化教学,全英教育技术创新奖(BETT)获得者作者麦克·格尔森为教师打造了100个差异化教学的方法,包含了: 25种课堂活动+15种课堂提问,打造差异化课程 15个课堂任务,聚焦课堂学生 25种课堂教学策略,提炼教师授课精髓 20种课堂词语和写作策略,提高学生表达能力这100个不同的教学策略、活动和技巧,这些现成的策略,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师拿来就可以用,无论学生的成绩或能力水平如何,都能确保学生取得优异的进步。
《善待杜郎口——李镇西教学随笔》由李镇西编著。 《善待杜郎口——李镇西教学随笔》内容如下: 曾有一个朋友对我说:“一个学校仅仅靠升学率成了所谓‘素质教育’的‘名校’,这是中国教育的不幸!”我当即便回答他:“一个靠拼搏而创造了包括升学率在内的教育奇迹的农村学校,如果得不到善待反而被贬斥,这是中国的悲哀!” 希望每一个理想不灭、良知犹存的教育者,保卫真正的改革者。崔其升做到了我们想做却不敢做或不能做的事,实现了我们想实现却无力实现的教育理想,因此,保卫崔其升,就是保卫我们自己——保卫我们的教育理想,以及我们心灵深处的教育良知! 所谓“民主课堂”,就是充满民主理念的课堂,它意味着对学生能力与潜力的无限信任,意味着必须尊重学生原有的基础与个性,意味着师生是探求知识真理道路上
本书内容大体有四个部第:部分是科研兴校掠影,以彩色图片及说明汇报与课题有关的活动及获奖资料。第二部分是主体正文,共六章:章绪论,既是本课题的理论构想,又是通过三年来上千节研讨课的实践、探索、反思,总结出理论上的研究成果。第二章到六章,是按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分别以语文、数学、英语及其他学科(包括科学、音乐、美术、体育)的教学生活化,以及很富有特色的学科整合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分章论述的。由于考虑到“以综合课程为主”的原则,学校是全寄宿制(有生活老师)以及学校与家长的紧密联系等因素,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和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险单独设课外,还在各学科教学生活化中,特别是在语文课、学科整合和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中加以融入。这一情况可以2-6章内容中得到反映。从本书第三部分“案
《名师工程创新课堂系列》邀请全国各地著名的教育工作者执笔,汇集在教育改革与实践中涌现的先进理念、成果和方法,经过专家认真遴选、评点总结而成,代表了目前教育实践中先进的教育生产力,具有时代前沿性,是广大一线教师学习、借鉴的好素材。 本书为其中一册,全书包括融入游戏的音乐课堂、多元组合的音乐课堂等内容。
“+1”教学法是美国备受欢迎的项目式学习全新教学法。本书以跨学科为背景,结合21世纪信息技术,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提供了具体实施步骤——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计划(可参考的标准、项目主题、学生需要掌握的概念等)、管理(如何确定目标、怎样进行、如何管理等)、评估(学生成果展示、学生项目评价)。 在这种教学法下,教师转变为引导者和设计师,教学重点从死记硬背知识调整为学生用知识创造解决方案和学习新知识,而学生则通过自我指导、整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潜能得以激发。 也许你对如何实施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还束手无策,本书提供了宝贵的解决方案,手把手教你如何进行跨学科项目式教学。包括大量教学策略、9个单元示例、30多个教学模板。 你将学会: 激发学生跨学科的兴趣; 实施跨学科项目式教学; 让学
本书从课改对教师的课程素养要求出发,以教师课程理解的现实状况作为主要内容,从理论建构、比较研究、结构与层次、现状调查及学科差异方面分析了教师课程理解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建构了教师课程理解基本框架 ,彰显了课程理解对教师自我提高和自我实现的价值,为课程改革的推进与教师生命意义的提升创造条件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掌握学习方法,涵养情感,形成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它是教师借助一定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艺术,将教学信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输出的过程,此过程主要通过师生对话交流等双边互动来实现和完成。 《汉语大词典》对“细节”释为“细小的环节和情节”。教学细节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和复杂的结构,它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富有实效,又体现教师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的细小环节和情节,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关键点、关节点、连接点,对教学具有重要的推动和连结作用。也可以是师生双边活动中的细微言行举止,是师生行为的组合,是师生教学活动的外现化、具体化和操作化。教学细节包括以下三类。一是由教师自身做出的,不需要学生做出明确配合和行为反应的单个教学行为,教师有意识的穿戴、表情、动作和语
本书汇集了余文森教授近年在各地中小学听课、评课的发言和感悟,关于教学问题的深入思考,对各种教学现象的剖析以及相关访谈。这些文章虽然短小,却鞭辟入里;立足教学实践,富有学术含量,是一本难得的学术普及读物。 新课程实施之后,各种教学流派涌现出来,名词术语满天飞,虽然不乏创新之举,但也是鱼龙混杂,迷雾重重,一些中小学教师往往不知所从。什么是一堂好课,怎样看待各种教学现象,本书正本清源,帮助教师走出“课程迷雾”,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本书是一位教育学教授对课堂与教学的专业思考,读者可以从中感受教育理论与实践互动的生动场景,感受到教育学的价值和魅力所在。 本书适合于中小学教师阅读和培训。
新课程改革已随着课程标准的颁行和相关教材的编写,步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日常生活,影响教师的职业存在方式。从目前来看,新课程改革至少存在着三个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行为滞后于理念;二是操作滞后于内容。 要变革课堂教育,首先需要明确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哪些要求,教学上需要做些什么,需要变化什么,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学。出于这一考虑,我们才着手编写了这本《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 本书共分十二章,这十二章描述的内容,许多可以作为新课堂教学的基本标准和努力方向,作为衡量新课堂教学的重要参照体系,并且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是共同构成为一个整体的、不能孤立地、静态地来看待。为了便于读者真正将教学工作与课堂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书末特别增加了一份附录材料:“听课的技能与技
编者们立足于一线老师的爱读好用,以主题的形式,从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名言或新课程理念出发,以典型案例丰富具体名言或理念,再用操作要点引领老师们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行动。在每一个主题后面,编者们还提供了拓展阅读材料,以期让老师们拓宽视野、开放思维。
一个坚守课堂、超越课堂的教育有心人,用灵心慧眼观察课堂。本书收录了作者认真记录并整理成的课堂实录32篇。这些课堂实录又加以匠心独具的评析。 与作者一道,共同品读课堂的丰富与诗意,共同品评课堂的灵动与深邃,共同品味课堂的智慧与激情,共同体验师生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
课堂的意蕴是什么?是种植人生美好的意义。是开启生命诗意的旅行,是放牧心灵明澈的流河。是凝练智慧的熔炉……置身课堂,置心课堂,我们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尘埃之微。在这种观察中,我们迷恋生命的成长。敬畏生命的本质。通过内在的“心眼”。我们眺望无限的人生,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我们在课堂间寻求思想的风帚。十多年来。作者行走于数千个课堂,用心涵泳,大含细入。作者以整体人生、整体生命的视野来含纳课堂的呼吸与心跳,理解课堂的丰富、复杂。体验课堂的艰难与欣悦:以细致入微的“灵心慧眼”来透视课堂生活中的所有的情节与细节。阐隐发微。力求见人所未见,见微知著,努力道人所未道。所有的这些都是以一种“草根情怀”来进行的“田野作业”。作为教师,这是一种非常切近课堂生活与自身生命的“研究”。观察课堂。在日思月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