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跪着教书》为语文教育专家、杂文家吴非的教育随笔的结集。文章从教育教学问题入手,分析现象,提供思路,充分展现了一位资深教师、教育专家对中国教育问题,尤其是中小学教育问题的真知灼见,文笔老练,促人深思。 总以为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了良知,没有了希望,到处是德性的沦丧精神的堕落;总以为中国的教育已经走进了死胡同走进了瓶颈走进了深渊走进了黑暗,因为社会中的一切势利恶俗庸碌功利人心不古已经渗透到学校这块所谓的净土……但,读完吴非老师《不跪着教书》一书,我空洞无奈形同沙漠乃至有点绝望的心海里,似乎有了点希望和亮色;展眼四顾,再看眼前的社会,似乎有了点儿信心和希望,是的,信心和希望! 《不跪着教书》,这是一个有着良知的知识分子,从灵魂深处或者说从骨子里流淌出来的椎心泣血的呼叫;这是一个高举
《积极心理学与教师心理调适》由周国韬、盖笑松编著,为了使学习者掌握有关内容,本书采用了一些心理测量工具和训练程序,这些内容要求学习者进行练习。编者们还将通过网络培训平台(长春市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平台)对本书的内容进行辅导,以便使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有关的知识,学会运用有关策略进行心理调适。
“有威则可畏,有信则乐从,凡欲服从者,必兼备威信。”有威信的老师,学生会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教育和劝导,做工作常常事半功倍,没有威信的老师,学生对他的劝导会置若罔闻,甚至产生不满和对立情绪,往往事倍而功半。 什么样的教师最有威信呢?据调查统计,多方求证,本书认为九种教师最有威信;人品出众的教师;业务水平高超的教师;有责任感的教师;起表率作用的教师;声誉良好的教师;有亲和力的教师;公正开明的教师;有智慧的教师;管理有方的教师。 本书以清亲的笔调,详实的案例向教师娓娓道来;要树立起自己的威信,教师除了要师德高尚、敬业爱生、专业精湛、诚实守信、良好形象,还要宽严有度、教管有方、赏罚分明、公平公正。只有这样,学生对教师才能心悦诚服,也只有这样,教师才不会在“学生难管”的哀叹中失落教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是原苏联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他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教龄长达三十五年,曾担任巴甫雷什中学校长二十二年。他从自己的切身体验中认识到,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教育素养,因此,他致力于教师教育素养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显著成绩。时间虽然过去了几十年,但他关于教师教育素养的基本思想,对我们仍然有宝贵的借鉴价值。
本书是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的代表作。它阐述了教学的一般任务,总结出了33条教学的规则和原则,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作了具体指导。 本书内容全面,条理清晰,结构合理,融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学术性为一体,可供教育工作者参阅。
“教师何以收获幸福?”“教师缘何要担负道德义务?”“教师如何践行学术道德?”……这些高校师德热点无不给大学教师带来了困扰。鉴于大学教师区别于中小学教师的特殊性,本书结合现实案例及古今中外教育名人的师德典范故事,从教师的职业幸福、道德义务、教学责任的践行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敦促高校教师在教学研究、科学研究中,通过不断研习教师伦理去自觉修炼、提升专业伦理,变他律为自律,为自己的教育人生自我立法。
本书尝试在分别阐述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礼仪的同时,将两者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揭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内容涵盖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礼仪概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j教师职业道德范畴、教师的教学道德、教师的交往道德、教师的评价道德、教师的内在形象礼仪、教师的外在形象礼仪、教师工作环境礼仪、教师社交环境礼仪等9章的内容。
《移动的学校》为《没有围墙的学校》的姊妹篇。全人中学独立于台湾的教育体制之外,打破了制式的围墙,就像一所“移动的学校”,让学生能无所不在地学习,拥有广阔的视野。本书所呈现的,就是台湾全人中学独特的教育追求:为孩子们营建了一个体制外的自由学习天空,也为孩子们争取了一个不一样的未来。从特别注重的心理辅导,到艺术课程的设计、独特的登山课与漂流体验以及培养孩子自主、负责的公民素养,加上教师时刻的觉察与反省……全人中学的一切为了一个目标:培养一个完整的人。
2013年4月,江苏教育出版社为全国的教师献上一本由吴非老师倾心主编的教师手记——《一盏一盏的灯》,作为2013年献给教师的一份礼物。书中讲述了六十多个朴实感人的教育教学故事,这些故事就像一盏一盏的灯,以小见大,深入浅出,提炼美丽隽永的教书育人精神、教育教学常识和教师职业道理,展现一线教师的思考与智慧。每个故事以叙述为主,还原现场或情境,让读者从中感受到教育的美、爱、责任。
本书分析了教师研究的现状,对如何开展群体实证研究进行了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突破教师研究的个体行为困境,从教师的个体经验走向教师研究的群体的实证研究,群体实证研究的组织者、指导者、协同参与者、主体参与者的角度,反思教师成长,追问教师研究的价值。
《好学校之境》围绕“什么是好的学校”这一主题,从校长成长、教师生长和学校发展三个方面切入,共提出36条成就好学校的建议。本书既有任勇老师结合自身担任校长的经验感悟,又有作为教育学者的情怀和反思,从许多看似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中,提炼出不少富有启迪意义的教育箴言。
对于教师来讲,自己的学生在各类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的确是一件乐事,但很难说这是一种幸福感。真正的幸福感来自与学生日常的交流和沟通,蕴藏在点点滴滴的教育生活中,而且这种感觉是持久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身边有很多教师在与学生相处时却留下了悔恨终身的痛。 《幸福教师的60个“不”》主编张万祥老师汇集了几十位一线教师的60篇案例,深入浅出地告诉我们这些事情教师真的不能做,只有这样,身为人民教师的你才会真正获得幸福感,并能伴随一生。 还等什么,现在就我们一起翻开这本《幸福教师的60个“不”》,来体验这种幸福感吧。
在布鲁纳的所有著作中,有两本特别重要:一是早年的《教育过程》(1960),一是晚年的《教育文化》(1996)。它们代表了布鲁纳思想发展的两个阶段:认知主义与文化主义。因此,要认识到布鲁纳思想的核心,最重要的是认识从“认知主义”向“文化主义”转折的关键。《布鲁纳教育文化观:教育过程和教育文化》收集了布鲁纳这两部重要的作品——《教育过程》(TheProcess of Education)和《教育文化》(The Culture ofEducation)。《教育过程》是布鲁纳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作,系统阐述了布鲁纳早期“认知主义”的教育思想;《教育文化》是布鲁纳文化心理学的代表作,系统阐述了布鲁纳晚期“文化主义”的教育思想,其核心概念是文化、心灵和教育,三者共同构成了布鲁纳教育文化观的基本框架。
本书荟萃了从亚历山大·尼尔至今50位教育思想巨擘的主要思想。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加德纳的多元智能一直到诺丁斯的关怀教育思想等等,现当代世界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清晰、准确而完整。在认真借鉴英语世界同类著作的基础上,本书既有思想评介,又有论著摘录,无论教育研究人员还是一线教育工作者,均可非常便捷而精准地从中获得思想大师们的生动启迪,加深对当代教育发展特质的深切理解,是教育、教研、教学工作者不可多得的工具书。
作者以日记形式,详尽记录了自己三年来教育学生宋小迪的经历,真实展现了一个众人眼里的“问题学生”如何成为“中考状元”的传奇。 此书初版曾引起中央电视台、《人民教育》等多家新闻媒体关注,为了使再版更有意义,在初版的基础上,本书采用名师批注加作者反思的形式,对一些教与学的理念问题,以小见大地进行了有效探索和深刻反思,旨在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教育的本质。对教师、学生、家长以及教育研究者都有着鲜活的启迪。
班会课是班主任加强班级管理、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上好班会课是班主任的一项核心技能。 这是为中国班主任和广大中小学教师量身打造的一本书。本书通过“重要的一课”“精心选题材”“巧借八方力”“增强知识性”“全班总动员”“研究课结构”“探寻新形式”“培养主持人”“倾情多投入”“写好课教案”“课后再研究”“打造代表作”,并辅以丰富的案例活动,为班主任上好班会课献计谋,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作贡献。 本书既可作为中小学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培训用书,又可以作为中小学教师的读物。
特级教师特在哪里?特级教师有着怎样的成长背景?成为特级教师的秘诀是什么?特级教师成长轨迹中的关键点有哪些?蔡伟的这本《你也能成为特级教师》将从教师专业成长的四个方面选择22个关键因素加以阐述,揭示特级教师成长轨迹,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发展提供足资借鉴的经验,从而帮助每一个有思想有追求的中小学教师登上“特级教师”的尖峰。
书院是中国古代独立于官学之外的一种教育系统。本书选辑我国历代书院重要文献30篇,并加注释和译文,旨在帮助读者系统、全面地了解我国历代书院教育的特点、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并进而对传绪久远的中国古代教育传统和以儒家学说为主导的中华文化传统有较为明晰的认识。文献年代上起两宋时期,历元、明、清以迄于现代;所涉的十八家书院,分布于今赣、湘、苏、浙、粤、京等多个省市,代表性与地域性兼具。本书的编写,是对中国教育史的深入探讨,同时也有利于开阔读者的文化视野,提高个人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