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满足广大中小学校开展包括跨学科教育、创客教育等新兴教育模式在内的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的需求,本书编者组织全国各地的科技教育专家,对优秀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项目进行归纳、整理、提炼和总结,将其中有代表性的活动资源汇集成书。注重突出对科技教育资源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本书为 十三五 重点图书,根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 2020年)》的文件精神,汇集上海乃至全国近20年的科技教育发展和成果积累,顺应信息技术与科技教育的全方位融合带来的社会发展潮流,为更多的中小学校提供丰富的科技资源。 本稿定位于工具书,共收集了近400个活动项目,以条目式呈现。稿件分为理化、生物、环境保护、天文气象地理、模型、科技影像、跨学科活动、现代技术、创造发明等9篇,对这9个领域内的科技教育活动资源进行了精心整
全套7本,1-6年级每个年级各一本,外加一本理论卷。 教师用书。参照图书,教师可以全程自测自己的课堂教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教什么,怎么教,课堂教学是否过关,是否达标等问题。 让老师做到,一课一课,教学自测。在教学中,真正落实 双减 政策,落实语文 核心素养 。
本套图书精选季羡林先生1933-2007年创作的作品,带读者感受一个至情至性的老人沉淀将近百年的人生智慧精粹。季老的写作风格平实易懂、诚挚简洁,结构严谨,是中小学生拓展阅读的知识宝库, 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范本。中国现代漫画鼻祖丰子恺先生精美插画,徜徉在充满人间情味的漫画中,感受有趣有味、率性纯真的生活。
“数感”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它既指个人在学习过程中对数字、数字系统和运算等所形成的有意义的观念,也指个人根据多年的有关数字与运算的经验所发展出的一整套认知结构或图式。它是当前数学教学中被忽视,但又必须受到重视的一个教学观念。本书专论述了“数感”的形成与发展,并结合大量生动的教学案例,为小学教师,特别是低年级教师提供了大量有效培养学生数感的策略、技巧和方法,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 新一轮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把“数感”的形成与发展作为学校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本书论述了“数感”的萌发、形成与发展及其意义,并从几个方面详细论述了“数感”的应用及其重要作用,即计数和认识数字、数学符号、加减运算、乘除运算、笔算、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等。本书还详细介绍了教师应如何选择并运用恰当
中国古代文化光辉灿烂,这与教育所起到的文化传承作用是分不开的。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十分重视教育的一个民族,其教育思想历史悠久、内涵丰厚。本书梳理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起源和发展轨迹,阐述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主要特质、理论基础,然后分专题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德育观、教学论、教师说、读书法、科举制度、书院和蒙学等,从多个侧面展现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沿革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从而客观地呈现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的全貌。
为什么师范生学了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大量理论知识还是不会教书?成为一名“教师”需要什么知识、能力和素养?优秀教师所拥有的“妙招”和“直觉”是从哪里来的?这些通常是缄默的、身体化的、个人化的“实践性知识”可以被言表、管理和传承吗?教师的专业发展到底需要什么条件和途径?本研究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 通过深入学校和课堂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实地考察,本研究试图揭示教师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的知识类型,即“教师实践性知识”。这种知识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和提炼后形成的,并通过自己的行动做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本研究结合相关理论,在深入分析典型案例的基础上,探讨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概念定义、内容类型、表征形式、构成要素、生成机制和发展媒介。此类研究不仅能够挑战人们对“
时光变迁,衷情不改。2003年倪志刚校长调入、2008年陆军校长主政,我们对“走班制”分层教学的研究,没有中止实践,也没有停滞不前。尤其是近年来,学校领导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走班的模式作了多次大的改革,深化了对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研究,拓展了对班级管理、教学评价的研究。学校所申报的两项课题“在‘走班制’分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和谐发展的研究与实践”和“在‘走班制’分层教学中构建和谐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研究”,分别被列为徐汇区教育科研重点项目和国家教师科研基金会列为“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也使我们的研究更加突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面向全体的全面发展、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终身受益的持续发展。学校形成了教学质量稳步上升、教师队伍快速发展的良
舒尔曼(Lee S. Shulman),美国著名教育学家,他在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法推理领域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舒尔曼对教师知识的研究为我们了解“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知识”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认识框架和评估框架,也为教师培养和培训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课程框架。 本书包含了舒尔曼在教育研究、教师教育和中小学教学等方面最主要的作品,为读者提供了的机会,来见证舒尔曼作品的轨迹及其重要意义。 本书突出了舒尔曼在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推理、 学习共同体建设、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 教育研究的本质领域最重要贡献。
张五常教授旅居美国,上世纪80年代回中国香港执教,并将自己身处中美不同的教育环境下的求学经历和教育理念差异著书论述。本书从教育理论、求学方法、个人求学经历、教育制度以及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多角度地阐述了中西方教育制度和思维方法的差异,进行了深刻地对比和分析,如言辞犀利地抨击港大“校外主考”制、公立大学存在的弊端等。 张教授的观点别开生面,他认为教育就应该从学习兴趣入手,从而渐入佳境,就如同他在洛杉矶加州大学的图书馆废寝忘食、不分昼夜地啃书一样,不依附于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规则,培养个人的创造性,这才是教育发展的未来前景。
学习科学致力于研究多种情境脉络(尤其是真实境脉)中的学习,以更好地理解产生的学习的认知和社会过程;并运用这方面的知识对学习环境的创设进行设计研究,支持人们更加深入、更为有效地进行学习。本书精选学习科学这一新领域的“关键词”,阐明其历史发展、主要观点、典型案例、实践意蕴等,为读者全面深入了解学习科学提供明晰的索引和重要的参考,是华东师范学习科学研究中心(http://Isc.ecnu.edu.cn)在继《21世纪人类学习的革命》(华东师范出版社)、《教学设计理论与模型的国际前沿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国际视野中的研究性学习》(广东教育出版社)等丛书和其他若干著作之后推出的关于学习科学的*研究成果。
西南联大多元自由的学术、教学环境,为师生提供了成长和发挥的巨大空间;西南联大开创的中国通识教育系统,创造了教育神话,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基础。《西南联大文学通识课》是联大文学院的天才、鬼才、怪才、狂士们的渊博之识、神奇之思的精华,由朱自清、胡适、闻一多、陈寅恪、浦江清五位大师的讲义和学术成果集成。《西南联大历史通识课》一书按通览与专讲纵横史学。共两个部分:以联大必修课教授雷海宗的“中国通史”为主,再增设教授专题专讲。专讲共摘选五位西南联大教授的名篇,以点代面,还原历史的性情与温度。如此编排,既能有多位老师的篇章互文成趣,多层次启发读者,又能保持作者独立性和阶段的系统性。《西南联大哲学通识课》按历史顺序共分七个部分:胡适先生讲“哲学概说”“诸子哲学”,冯友兰先生讲“汉代儒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