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乃楣、杨小微著的《互动与共生——学校文化 转型的机制研究》从教育交往的视角切入,历数教育 交往的发展 与异化,以及当代学校变革如何使教育交往得以摆 脱异化、回归“家园”。全书以访谈对话的方式拉 开帷幕,从互动与共生的视角,回溯并展开学校十 五年文化转型的历程,透视领导与管理领域中的组 织整合与机制优化,阐释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校本 研修与专业发展,探析班级建设中的师生交往方式 及共同成长经历,同时还展现了学校在变革和发展 进程中与家庭、社会、兄弟学校乃至国际同行之间 对话交往的丰富而生动的画面。在本书的最后,不 仅试图理性地揭一不人际和组织之间的互动类型与机 制,还充满激情地讲述了教师亲历的一个个感人至 深的共生故事。相信本书带给你的不仅是一些情节 与事例,更有直达心灵的感悟与启示。
王艳云、张伟利等编著的《教科研并不难--园长教科研管理能力的提升》从幼儿园教科研的概念、特点、性质等内容入手进行分析,明确了园长在教科研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和作用,梳理了园长在教科研队伍建设、氛围营造、方向把控、过程管理以及成果推广等方面的思路;为园长能够站在幼儿园可持续性发展的高度思考问题提供借鉴,从而帮助园长在深入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将幼儿园的办国理念、育人目标以及办园特色、园所文化与教科研相结合,从而促进幼儿园的整体发展。希望本书能对园长的教科研工作管理有所帮助。
......
本书结合学校管理的实践,以一位校长的视角展示了学校管理的工作内容、管理技巧、管理策略与方法,反思了学校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展示了一位校长在学校管理中的所见、所读、所思、所想言之有物,可读性较强,对于学校管理者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李镇西校长手记(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以校长身份推出的全新力作。他以长达九年的校长任职经验为基础,以“为平民而教育”的理念为导向,探讨具体的校长管理经验和技巧,同时更多展示其对教师的培养,以让每一位教师获得足够的成长,让每一位教师享受到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为目标。 在本书中,作者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教师视野,既有宏观上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把握和对教育改革方向的精深见解,又在微观上深入每一个具体的教师个案,将不同类型的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忠实记录他们的成长轨迹,反思教师成长中的得失。她的出版,为中小学校长及教育管理者开拓视野、提升管理水平开出良方,也为一线教师实现自我,让自我幸福成长提供参照。
学习力,创新力,决策力,组织力,沟通力,激励力,执行力,威慑力,影响力……正如“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一样,这个世界上,同样没有办不好的学校。学生能不能教好,取决于教师,而学校能不能办好,则关键在于校长。既然校长对于办好一所学校,尤其重要。那么,什么样的校长才是好校长?怎样才能当好一个好校长?校长必须具备什么样的品行和能力?……作者汤勇老师,是一位有着30多年教育管理经验的人,在这么多年的教育实践中,他总结出了校长需要重点关注和修炼的9个方向。
班级管理工作是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难点。针对很多班主任不会管理、不愿管理、管理无效或低效等现实困境,本书从管理留白、创意管理、艺术激励、巧用心理学效应、潜移默化五个方面,精选班级创意管理的教育智慧。这些管理智慧来自班级管理一线,带着实践的温度,对一线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颇有启发和借鉴意义。做魅力班主任,不再为带班而头疼,请从创意管理开始!
由苏晖主编的《幼儿园安全管理实用手册》分为四章。在**章幼儿园安全管理实务中,重点介绍了班级内教学活动、户外活动中的安全管理的基本内容与方法;第二章为幼儿园安全实践活动,主要介绍了如何面向幼儿开展的自我保护教育,各年龄班(大、中、小班)典型安全教育活动案例,如认识生活中安全标志,交通安全、户外活动中的安全、消防安全、身体器官的安全保护等;第三章为发生意外事故时要采取的方法以及常见意外事故的处理;第四章为幼儿园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安全常规管理、后勤安全、幼儿园整体环境中的安全等。
本书结合学校管理的实践,以一位校长的视角展示了学校管理的工作内容、管理技巧、管理策略与方法,反思了学校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展示了一位校长在学校管理中的所见、所读、所思、所想言之有物,可读性较强,对于学校管理者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当前,人们对学校文化的认识似乎仍然是“犹抱琵琶”,尚存不少各执己见、模棱两可的观点,在文化实践上也难免各行其道,有的甚至事与愿违。作者于2001年开启了学校文化战略研究与策划之旅。本书以系列讲座的基
学校安全工作一直以来受到政府、社会和学校的重视,学校安全与每个师生、家长都息息相关。本书聚焦于学校安全事故的预防与处置,指导学校建立风险防控体系、健全预防机制。在学校安全事故发生后,为依法处理学校安全事故纠纷提供处理原则、法律依据和处理流程。特别是针对社会反响大的“校闹”行为,本书给出了具体的、可操作的处置方式。本书的特色在于,在学校安全事故的预防与处置方面提供了全面的法律依据与操作指导,给学校处理安全事故带来极大的助益。
朱继文、苏婧编著的《绽放幕后精彩--园长指导后勤工作能力的提升》共六章,从后勤管理的理念、规划制定、具体的组织与实施、评价与监测等方面展开,讲述了园长在后勤管理过程中如何做到:在尊重每一位员工个性特质的基础上使其享受本岗工作所带来的“三乐”,同时在一份纷繁琐碎的工作中尽享服务者、教育者、研究者的三重身份,从而实现园所管理“精细准”和个人发展“乐学、乐享、乐研”相得益彰。
道德教育的基本意义在于增进人的道德自由,培育人的道德智慧,提升人的道德福祉,前辈哲人无不为此孜孜以求,铢积寸累。然而随着现代性对古典心性的拆解,道德相对主义、道德虚无主义将道德本真撕裂为碎片,人类如何在此种精神境遇中重新建构德福一致的价值体系成为当前道德哲学乃至道德教育哲学最为核心的思想主题。一方面,道德是否可教的本体论难题亟待答复,另一方面,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的道德教育理念与制度构成也需要进一步的理性反思。而且,道德教育已经不再仅仅作为学校的一种职能,而是关涉由现代性催生的诸多争执。作为学校的一种职能,学校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需要得到系统地反思与批判;作为解决现代性争执的可能方案,学校道德教育则需要提出新的改进策略,以社会风气的健康发展。学校道德教育能否应对价值多元与价值
本书对“211过程”和“985工程”系列世界 大学建设政策效应进行评价,从理论、方法和实证应用三个层面,系统、深入地对建设高校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相关变量产生的效应进行评价,弥补了我国世界 大学政策效应评价研究的不足。
王岚、范建华、茅晓燕、王冬梅编著的《润物细无声--园长园所文化建设能力的提升》试图从全局的视角出发,在描述、梳理幼儿园文化建设原则的基础上,提供可资借鉴、模仿的实施途径。全书共五章, 章是对幼儿园文化整体认识的介绍,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别为物质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阐述每一种文化的含义、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实施途径,并辅以生动的案例,以提升可操作性。 本书本着抛砖引玉的目的,希望推进 多的同行共同探讨幼儿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探索优化提升自有效途径,助力各自园所的特色化发展。
学校管理中,中层管理人员是特殊的一群。他们身处夹缝中,如何寻找发挥自我所长和管理辐射效应大化的平衡点?如何为学生、为学校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服务?本书以郑杰先生一贯的犀利目光为中层指出了方向。可以说,本书
企业管理的成功方法同样可以为学校管理者所借鉴,并提升学校的管理绩效。 本书力图在教育机构和商业机构之间,架起一座交流管理体验的桥梁,让学校管理者更生动地感受企业管理中的有效经验。 本书安排了一些小练习和管理心理的自测题,读者可结合其所在学校的工作实际去完成,以学习和体验企业管理中的具体技巧和方法在学校中应用的艺术和可能性。 本书既适合于个人在家里或工作时学习,也可以作为长期或短期课程的阅读材料,还可以作为学校管理者的参考手册。
学校管理具有艺术性,是权变的活动。它要求管理者能够从实际出发,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默梵编著的《学校管理的艺术》在为管理者揭示新理念的同时,也列举了一些把理念转化为实践的行动策略,帮助管理者将理念具体化,并力求做到贴近教学或管理实际,为辛劳在一线的教师或校长出谋划策。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是学校的名片,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以学生成才为出发点,他们既是学校的服务对象又是依靠对象,既是学生又是先生,既是教学改革的参与者又是教学改革效果的实践检验者。 既然学生是大学的名片,那么作为一校之长,就要十分珍惜这张“名片”,千方百计地精心制作这张“名片”。为此,在我任副校长和校长的长达15年期间,围绕着学生的成才这个中心,我花费了许多心血。我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参加他们组织的各种活动,与他们通信、对话,与他们交朋友。我认为,这样做是使我思想不至于僵化的的主要原因,是激励我改革、开拓和创新的动力。
课程是学校重要的产品。有优质的课程,才有优质的教育。一所学校只有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才能真正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本书是山东省潍坊广文中学课程建设的成果集锦,回答了一所学校如何建构课程体系、怎样建设各类课程,又如何跟随学生发展的需要使课程不断升级等问题。读者从书中也可了解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教师的课程建设力如何在一所学校落地。本书是学校课程建设的一个生动案例,既可用于校长与教师培训,又可供相关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参考。
《感怀浙大》收录的是以人称记述的浙大曾经的人和浙大曾经的事。它们的作者有的曾在浙大工作,有的曾在浙大学习,有的早就离开了浙大,有的一直在浙大工作。这些饱含深厚情感的文章有浙大校友们回忆在母校学习生活的一点一滴,他们写下了在浙大求学期间“最难忘的老师”、“最称赞的课程”、“最留恋的地方”和“笔者在浙大的那些故事”等;也有为国家、为浙大做出卓越贡献的浙大名师竺可桢、苏步青、王国松、费巩的子女们回忆他们眼中的父亲,一幕幕往事在撰写的过程中浮现。 竺安先生在“回忆父亲竺可桢”中云:“与父亲相处的时间实在不算长,而他又工作繁忙,曰理万机,教诲笔者或带笔者去玩的机会真如麟角凤毛般稀少。”“父亲为了学校的前途和全体员工的安全奔波在乡间小道上,牺牲了与家人共叙天伦的时光。而父亲出门时那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