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次从中西文化交流的视角系统地对《水浒传》英译进行了比较研究,在某种意义上开启了《水浒传》英译比较研究的新途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比较四个译本译者翻译的意图、策略、方法和效果,用事实质疑了传统思维定式的译者观,重构了译者的翻译主体地位,为唤起社会和译界对译者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实证性参照;二是通过系统考察四个英译本历时效果轨迹与共时效果的关联,验证了《水浒传》英译活动与中西文化交流的共生关系,证明了《水浒传》英译史与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关系,为翻译史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翔实的佐证;三是通过对四个英译本重要现象的系统描述,拓展了《水浒传》英译研究的视野和空间,为扭转以往零星散见的研究状态、促进《水浒传》英译的系统化研究提供了实证的鉴源。
翻译涉及文本的理解与生成。现象学美学、话语研究、认知语言学可谓殊途同归,都注意到语言之于意识如同镜头之于景物。于是本文提出,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具备·种潜质,在被阅读的过程中对意识进行推拉与层,即“文本显征”。把握了它,就能了解作品映射到阅渎心理中的意识识构型,就可以进一步探究其心理指向。作者将经将经典美文《荷塘月色》及其三个英译本作为语料,突破了译本比较的传统方法,视各文本为独立的言语生命,先纵观缸个文本的内在,再横看单语语考察的结果,最终开启了对翻译研究中效果和差移这两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英汉语言对比理论和翻译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不仅可以作为翻译实践的教科书,还可以作为英汉对比和翻译研究的理论参考书。 分析透彻条理清楚 通过大量的实例透彻地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别,在此基础上总结英汉互译技巧。全书的最后列有专章,结合篇章翻译对本书涉及的翻译技巧进行综合讲解和补充,以便读者更好地掌握前面各章的内容。 取材范围广实用性强 在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入了作者独到的翻译见解和翻译实践的*材料,内容翔实,分析深入浅出,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讲解与练习相结合 每章后附有与该章所讲内容相匹配的句子翻译练习,使读者可以通过翻译实践来掌握有关章节的内容。同时书后还附有多篇不同题材和体裁的篇章翻译练习,供读者检验和提高自己翻译各种篇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