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略》为“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系列专著之一的《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要略》。本系列书籍从传统修身明德文化的角度,探寻节气文化的本源,校正被历史误解的修身养生治事时空坐标;将节气的天文、历法、农事、民俗、养生、文学等知识,与修身文化相结合,揭示节气文化的深层内涵,并给出可以致用的修身、养生、治事方法体系。本系列书籍的特点在于系统研究了修身明德文化与节气文化的关系,介绍了修身明德的基础理论,并详细讲解了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修身实践理法,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
《明清瓷器识真》主要内容包括: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双耳盘口瓶、明崇祯青花花鸟纹莲子罐、明隆庆青花松竹梅纹三是洗、清康熙青花五彩四妃十六子将军罐、清廉熙青花二龙戏珠纹炉、明弘治青花携琴访友人物三足炉、清廉熙青花五彩狮穿牡丹莲子罐、清廉熙青花山水人物纹风尾尊等。
《中国香学》是国内部全面系统的中国香文化专著。全书从中国香学概念、中国香学发展简史、宋代以来中国人对沉香气味爱好的嬗变轨迹、香材、品香的方式和香、香与茶、香与佛教、香与家居生活、品香的感悟和境界、香学论述精要摘录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香学这一脉古老、特殊、美妙的中国传统文化。
辞赋是中国文学中一种很古老的文体,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沉寂之后,今天再度焕发出生命活力,辞赋写作蔚然成风。《中华传统文化通识教育丛书(文学卷):辞赋·铺陈之美》从体裁、艺术、历史、题材等多个角度,介绍了辞赋的不同体类,展示了辞赋的艺术魅力,描述了它曲折回旋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其中蕴涵的丰富社会内容与人生情感。同时,还从铺陈描摹、问答对话、卒章显志、对偶韵律等方面对辞赋的各种创作技法作了归纳和总结,希望对今天的赋手有所帮助。《中华传统文化通识教育丛书(文学卷):辞赋·铺陈之美》分别从赋体、赋艺、赋史、赋题、赋法五个方面设章讲解。章介绍辞赋的六种类别,阐发辞赋的文体特点。第二章从四个角度整体描述辞赋的艺术特点,展示其魅力。第三章概括了辞赋的七个发展时期。第四章从十个方面说明辞赋的表
《规矩:嫡传陈氏太极拳法秘要》共收集有关陈氏太极拳实用拳法短文50篇,根据行文所需配以拳法推手之拆解图像。 文章从拳架开始,至太极状态的神拳如何而来。从拳法而明白身体的阴阳与刚柔,公转与自传,动与不动,身体的协调可以达到如何的状态------。 从而解构打拳时真正的力来自怎样的“劲道”与“悟力”。 身体的结构调整可以怎样发挥效用。
《供养烟云:中国民间香炉考略》收录的一百余件香炉,上自六朝下至民国,品种也相对丰富。集中起来却有够完整地勾画出古代香炉发展演变的过程。《供养烟云:中国民间香炉考略》对中国民间香炉详细考证,再次收藏方面具有大量的知识与经验。
《礼乐中国》由清华大学礼学研究中心主办的首届礼学会议的成果论文集。主要内容围绕经学之“三礼”。中国人的价值观、生存方式,都在经典里面承载着,不读经典,就不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本次学术会议旨在正本清源,改变以往将礼教妖魔化的看法,公允地评价礼学,并由此培养一些精通《仪礼》的年轻人,恢复中华文明之根。本论文集从有关传统古礼的各个方面,包括礼制、礼仪、礼教观、礼文献、礼在海外之流传、礼在现代之存状等,显示出礼学研究之丰富与兴盛。极有学术价值。
《万宝全书新编万年历(1920-2100)(第4版)》收编历书(1920-2100)共计180年的历书,编写了历法、节气、天干地支、阴阳五行、周易八卦及有关食补食疗、民间习俗等方面的知识。
启功先生是中国现代杰出的学者、书画家、教育家,中华书局重要作者之一。启功先生1971年起借调到中华书局,参加“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点校,与中华书局员工朝夕相处数年。他的主要著作《诗文声律论稿》《启功丛稿》《汉语现象论丛》《启功韵语》等,均由中华书局出版。启功先生自1970年代初开始为中华书局版图书题签,一直到晚年,前后三十余年,是为中华书局版图书题签极多的人。启功先生的题签是形成中华书局版图书装帧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早年题签的风姿渊雅,还是晚年题签的修美瘦硬,都令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为纪念启功先生105周年诞辰,纪念中华书局成立105周年,中华书局编辑出版《启功先生题签集》一书,共同感受和追怀启功先生高尚的精神和精湛的书艺。
本书是资深色彩、形体、礼仪培训及旗袍文化推广专家梁双的倾心之作。该书从旗袍服饰发展渊源入手系统介绍了旗袍的演变史和旗袍的服饰元素特征及构成。同时结合人的自身形体、色彩、个性特征对如何做到人衣合一做了精到阐述,对于饰品如何巧妙点缀亦有妙论。最后旗袍故事中对旗袍名媛生活场景的还原亦是对旗袍文化更有意味的形象表达。本书试图从旗袍服饰、旗袍生活、旗袍故事对旗袍文化做一个系统总结,填补了旗袍文化研究领域的空白,不可不读。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种茶、制茶、喝茶、爱茶,并把茶叶传向海内外,茶已成为中国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作为一种绿色饮品,茶有着独特的功效,同时,还是招待客人、增进友谊的媒介。本书对中国茶历史、名茶、泡茶方法、茶礼茶俗等做了生动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