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教社跨文化交际丛书:跨文化交际理论建构》涵盖了一系列经过筛选的跨文化交际理论。为了这部著作的出版,Gudykunst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在此过程中,他指出,“如今,涉及跨文化交际各个层面的理论至少有15个。”(Gudykunst,2002,p.183)这些理论可分成七大类:意义建构、沟通准则、文化模式、调整和适应、身份认同的形成和调整、人际交流的心理过程,以及传播的组群和网络。(Klyukanov,2005,p.1)遗憾的是,尽管Gudykunst收录的理论涉及面很广,但他却将相当一部分理论排除在外。比如,他只字未提有关价值观的众多理论(或许他认为价值观的理论只是对文化模式的解释),以及有关冲突、非言语交际、符号模式的交流(或符号学)等一系列在跨文化领域颇具影响力的理论。这些没有被Gudykunst收录的理论,在其他许多跨文化教材中都作为重点进行了介
本书以评价系统的态度、介入与级差为基础,从实例化视角探索评价成分在语篇中的展开过程,属于话语发生范畴。研究的具体目标是级差成分如何协同态度成分以及介入成分在语篇范围内推进从而建构整体评价意义。本书提出评价语篇组织模式(Appraisal Textuality),模式具有两个原则:时间性与意义范畴性。时间性是语篇过程的基轴,指语篇从开始至结束的展开过程,评价成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出现,彼此间产生互动效应;意义范畴性指评价系统具有的意义资源,在语篇过程中,每一例评价成分均可进入相关意义范畴从而形成累积效应。评价语篇组织属于语篇语义结构,是语义系统资源不断选择的结果。研究采用质性分析方法,对于语篇中的评价链条与链条之间的互动进行细致描写。语料选择了历史、新闻和故事三种语篇类型的三个个案。语料标注工具为UAM Corpus
《外语教学问卷调查法》是我国部系统地介绍外语教学问卷调查研究设计和实施方面的专著。该书首先讨论了问卷调查研究在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地位、作用、特点及应用范围,然后通过大量的实例详细地讨论了问卷的设计和实施的各个阶段,包括问卷研究选题、问卷涉及的概念及其操作化、问卷项目的设计原则和要求、问卷试测和正式实施、问卷评价,以及问卷数据分析等方面。《外语教学问卷调查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亦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适合希望通过问卷对学生、教师以及教学评价和管理等方面进行调查的外语教育工作者阅读,亦可用作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参考书。
《英汉投射语言对比研究:系统功能类型学视角》对投射语言现象(即传统语法所说的“转述语”)进行英汉对比分析,但是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投射一种意义,在语法各个级阶上有不同的实现方式。基于此观察,该书对投射意义在各个语法层次上的实现方式进行全面分析,其中包括投射小句复合体、情态附加语、连词以及环境成分。
本书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从Peter Lang 出版社引进的“翻译研究新趋势丛书”(共五册)之一,收录了来自2013年 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IberiaAssociationof Translatioand Interpreting Studies的11篇会议论文,均由国际学者撰写,探讨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介绍认知过程、翻译质量评估和社会职业问题等研究的进展及其对口笔译职业培训的重大意义,体现了科学进步与口笔译培训可相互促进的编者观点,可为我国翻译研究者、翻译教师和翻译培训者提供参考。
随着国际汉语教学事业的蓬勃发展,汉字教学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越来越受到正视,如汉字教学需要教哪些汉字、如何判断教给学生的汉字的难易程度、如何向学生解释汉字的意义和用法、如何在训练各种语言技能的同时兼顾汉字教学等。本书注重在讲授内容中加重“汉字文化”及“汉字本体研究”部分内容的比例,培养中国学生的语言类型学眼光,也弥补外国留学生在汉字本体知识方面的缺憾。
本书由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语言哲学研究所、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主办,系年刊形式的系列学术丛书,每年出版一辑,本书为第3辑。该书主要介绍了语言哲学思想研究、国外语言学研究、外语教学研究、语言文化研究、外国文学研究等内容。
本书是对《易经》64卦的英译,采用英汉对照的形式,包括前言、目录和正文。前言阐述了《易经》的价值和意义,然后阐述了《易经》的构成、内容、创作方式和语言特征,接着介绍了《易经》在英语世界的重要译本以及本书的特点。正文是对《易经》64卦的英译,包括卦名,卦辞,爻题和爻辞。本书作为哲学和语言研究的专业图书。
章 外语教育政策研究的意义和基本概念 第二章 外语教育政策研究的国际背景 第三章 外语教育政策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四章 外语教育政策研究的多元化社会视角 第五章 欧洲外语教育政策 第六章 美国外语教育政策 第七章 澳大利亚联邦外语教育政策 第八章 我国外语教育发展历史回顾及政策评析 第九章 建构新时期我国外语教育政策规划的初步设想 参考文献 后记
RodEllis是世界知名语言学家。先后在全球多所大学任教,四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英语教学和研究。尤其在二语习得领域成就斐然。本书汇集了作者自1982年至2006年问在探讨语法学习与教学方面撰写的精华篇章。尤其展现了作者在研究如何将语法教学与语法学习进行有机结合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对国内外广大英语教师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必有裨益。
对比语言学在语言研究中具有不可轻忽的作用。本书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角度审视英汉语的表现行为,触及这两种语言的横向维度和纵向维度,力图揭示英汉语的本质性差异。全书共十章。章通过对英汉语言表象的观察剖析英语的时间性特质和汉语的空间性特质;第二章从英汉语言基因的角度探讨两者的本质性差异;第三章聚焦英语中的be和汉语中的“是/有/在”,考察英汉语存在时空性差异的深层缘由;第四至九章分别从英汉语的词汇、句子和语篇等方面展开论述,阐释英汉语在不同层面所体现出的时空性差异及其深层缘由;第十章以英汉时空性差异为视角,论析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习得现象,借以探讨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以期为外语教学提供启示。本书力图兼具学术性、前沿性和性,适合外语学科语言学和汉语语言研究领域硕博研究生、年轻教师、研究者
《许国璋文集:文学与文化卷》收录了许国璋教授关于文学与文化学理论研究的数十篇文章,比较全面地阐述了许先生的文学与文化思想。这些文章都是在主要语言学刊物上公开发表过的文章,或是公开发行过的学术丛书或的序言。
外显和内隐学习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重要的议题之一,对其深入的研究能够在理论和实践上指导二语课程设计、编写、教师课堂教学和学习者课堂内外的学习。本书共八章。至二章介绍了与外显和内隐学习相关的基本概念,系统梳理了主要理论与观点;第三章介绍了研究范式与方法;第四至七章分别探讨了外显学习研究、内隐学习研究、二语课堂外显和内隐学习研究、外显和内隐学习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在细致梳理、分析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其发展趋势。第八章总结全书,并对外显和内隐学习研究进行了前瞻性思考。
《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一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大量的实例全面介绍了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理论,解释了这些理论的模糊点及其中的术语,同时也阐明了作者本人的功能翻译观点。该书首先回顾功能翻译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形成的过程,详细描述了功能翻译理论的要点及其在译员培训方面的作用,进而论述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口译等领域的应用。作者还回应了人们对功能翻译理论(尤其是对目的论)的批评。最后,她展望了目的论和功能主义研究途径在世界各地的发展前景。
《三语习得中的语用迁移研究》将三语习得语言迁移研究拓展到语用层面,以中国少数民族英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量化、质化兼取的混合研究方法,旨在分析母语、汉语对少数民族学生英语(三语)请求言语行为产生的影响,并探究三语水平与已习得语言迁移的关系。《三语习得中的语用迁移研究》的研究发现将丰富三语习得和语用迁移研究,同时,《三语习得中的语用迁移研究》构建的语用迁移判断标准对未来相关研究具有的参考价值。另外,《三语习得中的语用迁移研究》有助于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学习,为其英语学习提供更加切合实际的理论及方法指导,并促进相关英语教学改革。
《翻转学习的理念与外语教学的定制化体验》论述了翻转学习的兴起与发展,探讨了翻转课堂的理念与教学认知,分析了外语教学改革趋势与翻转教学模式,围绕外语翻转教学的模式展开研究,从外语听力、阅读、写作三个方面研究了外语翻转教学的实践,阐述了外语翻转教学与定制化教学,探索了翻转学习模式下外语教学的挑战。 《翻转学习的理念与外语教学的定制化体验》具有学术性、知识性和应用性,可供外语教学研究和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供本科和职业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