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在天津音乐学院讲授古琴课程的契机,编成一本内容全面的古琴教材。全书从讲解乐器知识和上弦、调弦的方法开始,由浅入深,逐课传授了二十三首琴曲,不仅收录了成先生亲自打谱和擅长演绎的传统古曲,更有其自行创作的新曲若干。全书行文为课堂笔录的形式,有问有答,讲解文字与谱例穿插进行,充满启发性的细节。读者可以在阅读过程中打开音响,对照讲解和分析,对琴曲进行逐句的学习。
古琴教堂,一般都沿着言传心授的传统方法,这种教堂方法远远满足不了习琴者的自学要求。目前,很多地方寻找授琴教师都是难事。2001年春,适逢湖北琴友贾建军来津求学,对此深有感触,鉴于社会上古今琴入门教材甚少,在贾先生帮助之下,我将近年来教学所用的试验教材加以整理出版,以求对推广古琴略尽绵薄之力。 本书力求由浅而深,循序渐进,以这样初学者和自学者的实际要求。前半部分基本上包含了古琴入门所应具有的常试,后部分选刊琴谱,一方面由易而难,另一方面也斟酌多方资料,务求令习者了解不同流派风格的琴曲。
本次研讨会由朝阳科技大学与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共同主办,并受到财团法人台港经济文化合作策进会与财团法人松山教育事务基金会的支持。会议原计划由来自10个国家及地区的35位学者,发表34篇研究论文,分成论文发表8场次,古琴演出4场次,进行学术发表与雅集交流;可惜部分学者因为签证、授课或其他无法抗拒之因素无法亲临会场。经调整议程后,仍维持论文发表8场次,古琴雅集4场次,计25位学者发表了27篇论文。其中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陈应时教授、意大利埃纳科雷大学 《第三届古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琴学荟萃》总计有来自中国、日本、美国、瑞典、德国、英国、意大利计30位学者提供的32篇鸿文。
《高考乐理实战训练(修订版)》是该系列教程的第三册,仍采用简谱、大音符形式,从黑键上开学习。全书仍为十课,所选作品均适合中老年人的兴趣爱好,程度上略有加深,在学琴心理和生理方面将有更深入的分析解说。
本书内容简介:1991年在扬州中国古筝学术会议上,林毛根先生的“古筝界也要注意生态平衡”的发言,引起了与会者的关注。他虽然谈的是学筝人的性别平衡,而实质上说的是弹筝技巧左右手的问题。他认为右手龙飞凤舞,左手却办法不多,没有味道。传统筝乐,尤为明显。对此,我的印象很深,也感到以声代韵,有失偏颇,本性本色,不可废置。 我曾零距离聆听了林先生演奏的活五调《柳青娘》,算是开了眼界。那是与林先生同台演出的2002年,第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中国古筝流派名家音乐会上,他那清新细腻、典雅秀丽、潮韵十足的演奏,给人以美好的享受。
中俄两国相邻向往,在音乐艺术方面的交流历史悠久,鉴于哈尔滨在地域和历史上的特殊优势,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2009年主办了“中俄音乐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 陶亚兵编著的《中俄音乐交流史事回顾与当代反思》上篇以谈话录的形式尽量将学者的发言原貌呈示,目的是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中俄音乐交流史事中所蕴含的人性和动态,弥补历史文献和量化调查的不足。下篇汇集了56篇与会学者提交的学术论文,按照论域相关性和学科相邻性原则将论文分为6个专题。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笔者自发表篇论文起,已有近30年了。庄永平从小在家父的影响下,喜爱音乐,学习琵琶、三弦及评弹等,后入上海民族乐团学习并担任琵琶演奏员。《琵琶古谱戏曲音乐研究(庄永平音乐文集)》中主要收录的,一是有关琵琶,包括演奏技术、乐曲以及发展历史的研究。二是对《敦煌乐谱》、《五弦谱》等古谱的研究、三是对戏曲音乐的研究。
《〈松弦馆琴谱〉钩沉》从三个方面论及打谱的学术价值:一是 打谱 具有 第二作曲 的意义,认为将减字谱的符号创造性地演绎成带有琴曲的曲调和节奏的乐谱,比一般所谓 表演 的二度创作更富于独特的功力;二是 打谱 琴曲的特点是琴派的重要标志,同一首琴曲的减字谱,常常有着不同流派的打谱版本,充分地呈现出各琴派的特征,本文以虞山派的《松弦馆琴谱》为例说明;三是 打谱 是促使琴曲同宗变异的成因,由于减字谱历来是共享的音乐资源,任何人都可以撷取来进行 第二作曲 的再创作,因此 打谱 中的同异现象,充分体现了文人音乐的创作思维。
《但昭义钢琴教学实录(含DVD光盘13张)》提供的DVD,让你从听觉和视觉角度直接了解和欣赏但昭义教学的成果,为广大琴童和钢琴教师提供有益的教学参考。
《索尔吉他练习曲全集》吉他基础练习曲、由易到难分为25首练习曲、费尔南多?索尔作品60号(初级~中级)、24首渐进式小乐曲、作为练习曲、费尔南多?索尔作品44号(初级~中级)、24段简易练习、费尔南多?索尔作品35号(中级~)、24首渐进式练习曲等。
“秋籁”,秋天的声音,大自然的声音。 “秋籁”琴,成于唐玄宗开元三年,距今千年。 成公亮先生在“秋籁居”抚琴、打谱、作曲、钻研琴理,并往返于山水、田园。在冥思静想中,梳理大半生的琴学研究。古代琴曲和天地自然、人生理念的关系,古琴传统与时代的关系,在弹奏和思考中纷纷显现。 “秋籁居”的文字与琴音,同样地深沉、淡定而圆润。以“秋籁”琴弹奏出的旋律,等待有心人谛听。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和交响曲这一形式自身有何不同?音乐家忠于其演奏的作品意味着什么?为回答以上问题,莉迪娅·戈尔教授综合了哲学和历史这两种研究方法。她在论证英美哲学不足以担当这一使命的同时向我们表明,历史的观点对全面理解音乐本体论不可或缺。戈尔教授在本书中考查了十九世纪古典音乐实践背后隐含的各种要概念和假定。她拒斥音乐作品这一概念兴起于十八世纪的看法,将这一时点定于1800年前后。她描述了作品概念此后如何界定今天我们认为与古典音乐相关的各种标准、预设和行为模式。基于历史的观点,本书得出有关概念和理想之规范作用的结论。本书还旁及当今指挥家、古乐演奏家和前卫作曲家之间的种种争辨。
《人为何歌唱——人类进化中的音乐》,本书致力于研究音乐在人类进化中所饰演的角色,而中国于本书中占有重要部分。这个大国的西南地区非常集中的体现了最有趣的合唱传统。除此以外,作者还讨论了其他和中国相关的话题。
多年以来,“像传教一样,刘岠渭四处举行讲座,向民众介绍古典音乐的美妙动人之处”,媒体如此记录。这本书,正是从作者两千多场精彩讲座淬炼而出的。作者以”西方音乐史的足迹”“音乐家的故事”“通往古典音乐之门”三大部分讲述了音乐史的发展、音乐大师的艺术特点、个人传奇以及欣赏西方古典音乐必须具备的基本态度和方法。“音乐的一切内涵都在声音中,抛开心里的恐惧与偏见的阻碍,直接关照音乐的美感”,开篇,作者就提出了“听音乐”的核心观点:“在语言停住的地方,开始了音乐”,对于大多数听众来说,并不一定熟悉作品的背景,掌握基本的乐理,但是,“听音乐没有所谓‘懂’与‘不懂’的问题,应该在意的是心灵够不够沉静,专注力够不够让音乐将你纳入,成为它的一部分,这些才是一个真正的爱乐者所要努力去追求的”。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