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持》是一本探讨人与科技的关系的书,基于一位心理学博士20年的临床经验及其作为神经认知科学研究者的脑—电研究成果。在这本面向大众的科普书中,作者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探讨了手机、电脑等便携式数字设备及让人“永不下线”的互联网对现代人尤其是青少年大脑的影响,从神经认知科学和精神分析的角度,有力地证明了数字媒介与大脑和人类行为的关系,探讨了手机等如何对人的大脑进行劫持或操控,并给出了自己作为从业医师的实际建议,兼具可读性与可靠性。围绕着“数字媒介成瘾”这一主题,作者精心构建了全书的结构,既以社会观察及自己经手的实际病例作为例证分析证明自己的观点,又专门介绍了神经生物学的相关知识及数据成果作为科学支撑,兼具可读性与可靠性。书中主要讨论了如下问题:与计算机和网络持续“联机”,究竟会让我
开玩笑地说:这绝不是一本“厕所书”,相反地,在坐马桶时看这本书,很可能会让你解不出大便来。这也不是一本“美容院书”,在洗头或烫发的时候看它,会让你觉得时日漫漫,而烫发成为一种酷刑。这也不是一本咖啡书,喝咖啡的时候读它,会让你觉得咖啡失去了香味,而室内的情调音乐令人苦恼。这也绝不是床头书,它让你看了睡不好觉,不想做爱做的事。至于这本书究竟是什么书,要等你自己来定义。
大道之真谛,必由历史实践所总结而来。故以孔子之圣德,尚仅止“述而不作”;小于何知?尤不敢妄事臆创。本书之作,也不过是把久遭蔑弃的中华传统大道,溯源竟流地略加拂拭,希望稍获澡雪。殷勤望其重现煜煜光华,以救今曰之偏蔽而已。虽未敢草草从事,但讹误仍终难免。若有乖忤,责在小可;若有可取,则本先贤所赐,实未敢掠美自是,故亦当不无一得。《礼记·礼运·大同篇》开篇就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径直揭示了中华文化的真精神。因而即以前四个字,作为本书的标题,意在指出:中华文化,即乃人类文化之正源主脉。中华,自成世界。远从尧舜揖让起,直到清代中叶,堂堂五千年,便以“天下”自任,而逐渐成长起来;一直未曾自居于需要竞存的列国之林。故其所言之道,历来就是“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之大道。而不是富国强
本书选取了苏童多年极具代表性的小说作品,包含《万用表》、《红粉》、《妻妾成群》、《天赐的亲人》等名篇。苏童是中国当代短篇小说的大师、巨匠,代表了短篇小说极高的程度。苏童小说先锋性特点显著,小说的主题意象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特点,他以个性化的主题话语,替代了传统小说的主题话语。
意识问题在当代哲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也属于这个世纪人类想要攻克的科学难关之一。目前主流意识研究领域存在着两条相互独立的道路:心灵哲学研究道路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道路。但是,一般认为,当代绝大多数关注意识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均持有如下基本信念:意识与脑神经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当代关于意识的争论可以聚焦到如下两个关键问题上来:意识与脑神经活动的关系如何?意识产生时,与之相应的特定脑神经活动的具体机制如何?宽泛地说,哲学家更关心前一个问题,而科学家更关心后一个问题。《意识研究》一书对当前关于意识的心灵哲学研究道路和认知科学神经科学这两条道路分别进行了考察,论析了各自研究工作中遇到的种种具体问题,在此基础之上,归结出了困扰当前意识研究的困难(非分析性困难、非还原性困难、主体性/私密
本书介绍的是道教中的“文武二神”,“文”神是掌管天下功名禄位的文昌帝君。“武”神是忠义的化身、伏魔荡寇的关圣帝君。本书将阐述这文武二神的成神过程和灵应事迹,展示他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魅力。作为道教信仰的神明,他们的灵光也一直辉耀在中华大地,沐浴着世界各个角落的华人的心扉。所谓神由心造,那么关圣帝君和文昌帝君的神格,又何尝不是在人们的冥想旁通和顶礼膜拜中寄托着中华儿女的愿望、祈求和理想?道教文化不同领域为丛将会分成不同系列出版,例如道教经典、道教善书、道教神仙、道教养生、道教科仪、道法道术、道教建筑、道教医学、道教艺术等等。每个系列虽然因本身内容所需而有其独特之处,但基本上所有丛书系列均会力图在以下方面显现特色:1.出版的图书力求文字浅白通俗,表述生动、自然,具时代感及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