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从理论基础、基本理论、基本思维、基本方法构建中医诊断学课程的知识框架,目的是使学习者熟悉中医诊断的基本概念、中医诊断的原理和原则;掌握望、闻、问、切四诊,以及八纲、病性、病位辨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思维和方法,熟悉医案与病历书写的内容、格式和要求。
%26nbsp;%26nbsp;《中医经典选读(供中西医结合专业用)/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规划教材》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指导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及全国
《普通“十一五”规划·卫生部“十一五”规划·全国高等医药建设研究会规划·医学分子生物学(第3版)》每章末列出了部分参考书目和文献,以供读者进一步学习参考。在正文中出现的专业名词后列出了英文原名及缩写,书末列有英汉、汉英词汇表和专业名词索引,便于读者查阅。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分子生物学专业新词汇层出不穷,其中有些词汇各家译法不一。尚无公认的译名,只能以英文原名列出,或使用暂译名。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医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十分迅速,使得医学院校本科生的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在医学基础课中完成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如何与理解临床问题相结合?在其他医学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如何在分子生物学水平进一步理解?这些问题是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也是医学基础教育中亟待解决
临床检验方法分定量、定性和半定量三类,每类方法评价有性能验证与确认两种。本书先介绍临床检验质量规范、计量溯源性和测量不确定度,再按照定量检验、定性检验和半定量检验三类方法介绍性能验证与确认。在编写本书
薛博瑜、吴伟主编的这本《中医内科学(第3版)》为全国高等院校中医药类专业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规划。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介绍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和辨证治疗方法。各论分八章,介绍53个常见病证及其附属病的概念、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按肺系、心系、脑系、脾胃系、肝胆系、肾系、气血津液、肢体经络病证顺序排列。各个病证分别从概述、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结语、临证要点、古籍摘要、文献推介等方面讲解。书末附常用方剂、参考书目,以备查阅。本供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及相关专业本科学生学习中医内科学课程使用。
在解剖学上眼表面为上下睑缘所包括的眼表面组织,主要是结膜及角膜组织。泪腺、泪道及泪膜也是维持眼表面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也是眼表疾病学所包括的范围。长期以来眼科医师一直在研究结膜疾病及角膜疾病,临床医师对其有十分多的认识,而结膜疾病及角膜疾病是眼表疾病中最常见及最重要的部分。为何要在近年来将这些疾病整合成一个学科??眼表疾病学,这是源于近年来在眼表面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的突破,新的概念及理论不仅解析了原来不能解析的临床现象,同时对治疗也有很大的帮助。如对角膜缘上皮细胞功能的认识促进了这类疾病的正确诊断,也促进了角膜缘上皮细胞移植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再如对泪膜的生理作用及在疾病中的意义,羊膜在眼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的认识等等。这些研究的进展使我们对以前一些熟悉的疾病有
本书为中医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系列教材之一,编者根据中医院校的体系特点编写了此书。全书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较全面地论述了筋伤疾病的概述、病因病机、分类、辨证诊断及内、外治法。各论部分分别介绍了肩、肘、腕及手、髋及大腿、膝关节及小腿、踝及足、颌颈、胸背、腰骶、周围神经、四肢血管等部位筋伤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辨证论治,并对筋伤的手法治疗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本书既注重发扬中医特色,又吸取了现代医学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内容简明、系统,实用性强,可供中医院校学生及成教学生使用,还可供骨科临床医师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