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足于新世纪的时代进程和学术研究成果,着重对具有普遍性的传统风俗进行系统介绍,共分服饰、饮食、住居、行旅、节日、婚姻、生老、丧葬、信仰等九章内容。在叙述中,将传统风俗与现代社会,雅文化与俗文化紧密接轨,对所涉及的民俗事象、物象,由风俗衍生出的典故、成语、谚语,均考述源流嬗变和民俗传承,对传统风俗在现代人心理深层和行为习惯中的存在形式,及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均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以透视、品评、辨析等形式,联系古今,进行深层次的剖析。
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90周年,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于2015年3月12日举行了《广州许氏六昆仲与孙中山》展览,并出版《广州许氏六昆仲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图册。该书追溯了广州许地许氏家族第五代“崇”字辈——许崇智、许崇清、许崇灏、许崇年、许济(许崇济)和许卓(许崇耆)等六昆仲先后追随孙中山的来龙去脉,并展示他们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事业拼搏的艰辛历程。 该书另辟蹊径,力求寻找六昆仲之间的共性,并按照时间脉络,穿插介绍,打破以往“各自为政”,分开论述的做法,从而更清晰地看出六昆仲在同一时期内的历史活动。在大量珍贵
本书为晚清著名词人朱祖谋的年谱,按年编排朱氏一生行事。对于了解朱祖谋的词学创作和词籍校勘颇有助益。也有助于了解晚清词学界的相关状况。
本书深圳客家是清初“迁海复界”后形成的一个新辟客家地区,是客家第四次大迁徙运动中的一个典型。深圳客家,以龙岗地区的客家为代表。本书通过对坪山、坑梓、龙岗、沙头角、南澳等地客家发展的梳理、研究,以重构深圳客家历史,再现他们来深垦殖三百年间在经济、文化上创照的辉煌。同时也反映了深圳客家研究与历史重建的成果。
民国时期戏曲的繁荣,与唱片录音技术以及唱片业的繁荣几乎是同步的,以往的民国戏曲研究将重心主要放在文本的梳理和检索上,以留声机与唱片业为考察对象,进行缜密论证的学术著作并不多见,本书对此将起到学术补白的作用。此外,中国唱片业的源头和重镇均在上海:京剧名伶,不论北方的,还是南方的,均要在上海滩呈献技艺,才算功成名就,录制唱片既是对他们技艺的肯定,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知名度;越剧、沪剧等这些原本的乡间小戏,在上海这座靠前大都市的濡养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原先乡间田埂旁的吴语侬音,化作了唱片中的旋律,随着无线电波在城市上空飘扬传送;昆曲虽然式微,但藉由俞氏父子、“传”字辈艺人们的唱片,倔强地保留住了这一支血脉;而唱片中粤乐的放送,亦令在异乡和海外打工的广东籍游子获得心灵上的慰籍。因此
《荆楚岁时记》,梁宗懔撰,隋杜公瞻注。 该书宗懔正文以岁时为序,记录中国古代荆楚地区时俗风物故事,共38条,记载了自元旦至除夕的24节令和时俗;杜公瞻注文则侧重考据,引用经典俗传计68部80余条,说明某一风俗的源流承绪,偶尔也记载北方的节令时俗。《荆楚岁时记》的记述虽然简略,但涵盖甚广,饶富趣味,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民俗史料,影响深远,对于今日治社会史与民俗学者均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荆楚岁时记》辑校本以明刻《广汉魏丛书》本为底本,参考明陈继儒《广秘笈》本等十种刊本以及三十四种引录书籍加以辑校,将底本的三38条正文增补至七77条,又将宗懔存诗及历代有关著录、序跋、题识等一并收入。辑校者又根据史料及作者研究考证成果撰成《宗懔传略》《 版本考》两篇文章,且将重要风俗、事物、人物、地名等词条制成索引
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便利的交通、亦农亦牧的自然环境,使这个地方成为历代重要区域,保存着丰富的文化遗迹。本书介绍的托克托博物馆馆藏钱币上至三代的贝币,下至民国时期的法币,形成颇为完整的序列和体系。 尤其是我国历代金属铸币,在县境几乎均有所遗留。这些钱币藏品不乏精品甚至 品,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和社会价值,是这一地区各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繁盛的缩影,对于中国北部边疆地区的政治、社会、文化和货币经济、金融发展史提供了 重要的实物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