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的科学------图说宇宙(修订版)》是一本普及宇宙知识的百科书籍,书中全面介绍了宇宙、太阳系、行星、恒星以及人类的各种太空探索活动,让读者理解时间、空间、物质等基本概念,带领读者享受一段穿越时空的美妙旅程。数百张精美图片,均出自科学家和设计师之手,既形象又严谨,能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有关主题的关键。
揭开火星不为人知的历史,探索地外生命存在的痕迹。 从2011年好奇号探测车升空,到首批实地拍摄的火星影像,再到显示火星曾有水体存在的线索,《国家地理火星零距离》一书通过300多张清晰的图片、全新的地图,以及首次公布的好奇号任务关键科学家访谈,将好奇号的探索成果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世人眼前。书中许多首度出版的震撼照片,经由尖端的计算机分析技术处理、加强色彩,生动地展示出惊人的科学发现,引导我们思索地球与火星的相似之处。通过好奇号搭载的先进仪器,科学家利用遥控成像技术找到了火星上春日融雪的证据,并得以更进一步探索生命存在的可能。精彩的示意图清晰地展示了关于火星历史的全新观点,告诉我们火星如何演变成今日饱受侵蚀的荒凉景象、未来会如何变化,以及对地球上的生命提供了什么样的启示。从这些全新发现
2002年在台湾出版了江才健著的《杨振宁传》。在这本传记里,作者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了李政道和杨振宁合作和分裂的故事。 李政道和杨振宁这两位中华民族的精英、奇才,他们在科学上所创造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命性的成就,震撼了整个世界,特别是中华民族的心灵。中华民族为有了他们而永远感到自豪和骄傲。 不幸的是,在他们之间产生了裂痕。他们那种令世界科技界赞羡不已的合作关系破裂了。李杨合分,或者说李杨之争,是一场悲剧,为世人所关注,也必然地会为世人所批评和论证。无论怎么说,它的确是一件令人很觉遗憾和十分可惜的事情。 但是,李杨之争是历史事实,是现实,不能回避。李杨最后一次的科学合作是在四十多年前的1962年。在他们的合作破裂后,李政道对其中是非曲直, 一直保持沉默。20年后,1982年杨振宁首次公开发
科幻作家、《2001:太空漫游》的作者亚瑟·克拉克曾说过,宇宙飞船是“人类数个世纪以来的执着梦想”,他还写过“我们有幸生在了能够实现梦想的年代”。这是一部记录了人类梦想轨迹的作品,宇宙飞船从概念一步步成为现实,其中无尽的可能性令人着迷。本书以时间为轴,通过航天史以及太空文化中的标志性事件展示了一部幻想与现实交织的宇宙飞船发展史:18世纪的热气球,20世纪初期的火箭实验,早期电影人眼中的太空旅行,冯·布劳恩在二战期间设计的大名鼎鼎的V-2导弹,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太空竞赛,航天飞机以及国际空间站的发明,X大奖宇宙飞船大赛,未来的星际宇宙飞船的设计……作者罗恩·米勒将带你一起回味太空旅行的浪漫过往,畅想星际遨游的未来图景。
《从粒子到宇宙:肉眼看不见的极美世界》是一本关于我们所生存的物质世界的科学普及读物,本书以从小到大的方式认识这个世界,表现了对地球和宇宙中美丽与神奇之处的赞美。根据物体的大小和与我们之间距离的远近,采用显微镜、放大镜、X光、望远镜、卫星和电磁波等逐一探索了这些生命与自然片段,其中包括原子、植物花粉、昆虫、城市地形俯瞰图、太阳系天体、银河系以及其他多个星系团等,用近400幅精美图片展示了我们平常用肉眼看不到的极美世界。
《从粒子到宇宙:肉眼看不见的极美世界》是一本关于我们所生存的物质世界的科学普及读物,本书以从小到大的方式认识这个世界,表现了对地球和宇宙中美丽与神奇之处的赞美。根据物体的大小和与我们之间距离的远近,采用显微镜、放大镜、X光、望远镜、卫星和电磁波等逐一探索了这些生命与自然片段,其中包括原子、植物花粉、昆虫、城市地形俯瞰图、太阳系天体、银河系以及其他多个星系团等,用近400幅精美图片展示了我们平常用肉眼看不到的极美世界。
2002年在台湾出版了江才健著的《杨振宁传》。在这本传记里,作者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了李政道和杨振宁合作和分裂的故事。 李政道和杨振宁这两位中华民族的精英、奇才,他们在科学上所创造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命性的成就,震撼了整个世界,特别是中华民族的心灵。中华民族为有了他们而永远感到自豪和骄傲。 不幸的是,在他们之间产生了裂痕。他们那种令世界科技界赞羡不已的合作关系破裂了。李杨合分,或者说李杨之争,是一场悲剧,为世人所关注,也必然地会为世人所批评和论证。无论怎么说,它的确是一件令人很觉遗憾和十分可惜的事情。 但是,李杨之争是历史事实,是现实,不能回避。李杨最后一次的科学合作是在四十多年前的1962年。在他们的合作破裂后,李政道对其中是非曲直, 一直保持沉默。20年后,1982年杨振宁首次公开发
隐匿的宇宙 为知名物理学家村山齐教授关于“宇宙是什么”的科普读物。书中以回答“宇宙由什么构成”以及“我们为什么存在”这两个人类原始、朴素的疑问为线索,通过结合全新的基本粒子物理和天体物理研究,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和比喻,从全新的视角讲述了“宇宙的本原结构”和“自然的本原法则”,清晰描绘出了当前人类研究体系下的宇宙整体图景,并讲解了宇宙中“暗物质”“暗能量”等概念,是了解自然和宇宙“黑暗秘密”的科普佳作。
科幻作家、《2001:太空漫游》的作者亚瑟·克拉克曾说过,宇宙飞船是“人类数个世纪以来的执着梦想”,他还写过“我们有幸生在了能够实现梦想的年代”。这是一部记录了人类梦想轨迹的作品,宇宙飞船从概念一步步成为现实,其中无尽的可能性令人着迷。本书以时间为轴,通过航天史以及太空文化中的标志性事件展示了一部幻想与现实交织的宇宙飞船发展史:18世纪的热气球,20世纪初期的火箭实验,早期电影人眼中的太空旅行,冯·布劳恩在二战期间设计的大名鼎鼎的V-2导弹,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太空竞赛,航天飞机以及国际空间站的发明,X大奖宇宙飞船大赛,未来的星际宇宙飞船的设计……作者罗恩·米勒将带你一起回味太空旅行的浪漫过往,畅想星际遨游的未来图景。
揭开火星不为人知的历史,探索地外生命存在的痕迹。 从2011年好奇号探测车升空,到首批实地拍摄的火星影像,再到显示火星曾有水体存在的线索,《国家地理火星零距离》一书通过300多张清晰的图片、全新的地图,以及首次公布的好奇号任务关键科学家访谈,将好奇号的探索成果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世人眼前。书中许多首度出版的震撼照片,经由尖端的计算机分析技术处理、加强色彩,生动地展示出惊人的科学发现,引导我们思索地球与火星的相似之处。通过好奇号搭载的先进仪器,科学家利用遥控成像技术找到了火星上春日融雪的证据,并得以更进一步探索生命存在的可能。精彩的示意图清晰地展示了关于火星历史的全新观点,告诉我们火星如何演变成今日饱受侵蚀的荒凉景象、未来会如何变化,以及对地球上的生命提供了什么样的启示。从这些全新发现
本书从科学技术与社会互相影响的视角,评述了航空航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论述了空天一体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介绍了空天军事化和商业化的进展;详细地解读了近年来媒体关注的世界及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热点,包括现代飞机、无人机、近太空飞行器、先进导弹、高超声速飞行器、重型运载火箭、卫星、航天飞机、空天飞机和火星飞行器的发展动向;重点探讨了太空安全、太空探索、太空经济和太空创业的现状和前景。
《从粒子到宇宙:肉眼看不见的极美世界》是一本关于我们所生存的物质世界的科学普及读物,本书以从小到大的方式认识这个世界,表现了对地球和宇宙中美丽与神奇之处的赞美。根据物体的大小和与我们之间距离的远近,采用显微镜、放大镜、X光、望远镜、卫星和电磁波等逐一探索了这些生命与自然片段,其中包括原子、植物花粉、昆虫、城市地形俯瞰图、太阳系天体、银河系以及其他多个星系团等,用近400幅精美图片展示了我们平常用肉眼看不到的极美世界。
究竟什么才是构成宇宙的粒子?从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由闻到烤面包的气味推导出“原子”存在的“思想实验”开始,无数的实验家和理论家为解开这一谜案已经苦苦奋斗了2000多年。在本书前几章中,当代最伟大的粒子物理学家之一、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莱德曼用幽默生动的语言,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对人类探寻宇宙粒子的发现之旅作了简要回顾。从中我们将会看到科学前辈们是如何通过一个一个的“尤里卡时刻”,将这一难题一步一步推进到揭开宇宙最后之谜的关键——上帝粒子。 “上帝粒子”是莱德曼对希格斯玻色子的别称。这种粒子是物理学家们从理论上假定存在的一种基本粒子,目前已成为整个粒子物理学界研究的中心,莱德曼更形象地将其称为“指挥着宇宙交响曲的粒子”。通过莱德曼妙趣横生的讲述,我们不但能够清楚地了解到现代物
隐匿的宇宙 为知名物理学家村山齐教授关于“宇宙是什么”的科普读物。书中以回答“宇宙由什么构成”以及“我们为什么存在”这两个人类原始、朴素的疑问为线索,通过结合全新的基本粒子物理和天体物理研究,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和比喻,从全新的视角讲述了“宇宙的本原结构”和“自然的本原法则”,清晰描绘出了当前人类研究体系下的宇宙整体图景,并讲解了宇宙中“暗物质”“暗能量”等概念,是了解自然和宇宙“黑暗秘密”的科普佳作。
2002年在台湾出版了江才健著的《杨振宁传》。在这本传记里,作者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了李政道和杨振宁合作和分裂的故事。 李政道和杨振宁这两位中华民族的精英、奇才,他们在科学上所创造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命性的成就,震撼了整个世界,特别是中华民族的心灵。中华民族为有了他们而永远感到自豪和骄傲。 不幸的是,在他们之间产生了裂痕。他们那种令世界科技界赞羡不已的合作关系破裂了。李杨合分,或者说李杨之争,是一场悲剧,为世人所关注,也必然地会为世人所批评和论证。无论怎么说,它的确是一件令人很觉遗憾和十分可惜的事情。 但是,李杨之争是历史事实,是现实,不能回避。李杨最后一次的科学合作是在四十多年前的1962年。在他们的合作破裂后,李政道对其中是非曲直, 一直保持沉默。20年后,1982年杨振宁首次公开发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为什么存在?我们与地球上的生命应该如何共存?人类从诞生之初起就在一直苦苦追寻这些问题的答案。如今面对环境污染、物种灭绝、生态恶化等诸多挑战,这些问题更变得愈发重要和迫切起来。同时随着科学方法和工程技术的发展,今天的人类也得以从前人无从了解的视角重新审视宇宙、地球上的生命以及我们人类的历史。在这本小书中,作者巧妙融合了科学知识与东西方的哲学智慧,娓娓讲述了一个关于宇宙、地球和人类演化的史诗故事。而这个故事将改变我们对于物质和时间的旧有认识,重新唤起我们对于人类在宇宙中的角色和使命的思考。正如前贤所说,“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两位作者相信,更好地理解这样一个近一百四十亿年的故事,将帮助人类避免落入自我毁灭的命运,并将激励我们去创造一个包含各
天文学,从现在开始吧!特伦斯和艾伦合著的《天空的魔力》为天文爱好者提供了丰富而又实用的天文学知识,尤其适合那些尚在天文学门口徘徊而求助无门的初学者。书中含有800多张照片,一步步详细地介绍了怎样观察月亮、行星、彗星和其他深空星体,教你如何使用数码相机拍摄天极照片,完整地提供了九级观察者的银河图集,是天文爱好者的书籍与技巧参考书。一旦你获得了这些知识和经验,天文会让你上瘾!
“宇宙的奥秘”系列之《天空观测的历史》,作者为我们详尽的展现了从古至今的观星历史,从古人 初的天文学开始,到近代依靠科学观测,再到由物理来揭秘宇宙,作者沿着历史长河带着读者一步一步走到 ,图文并茂的展现了观星史的发展,同时也对天空中的群星(如动物圈中的星座,南北两极的极星们、大熊座等)作了一一讲解,阅读性强,十分有助于丰富读者的科普知识。
编制“史年表”之缘起,可以追溯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那在在日本留学,有一天照例逛到一家书店,看见了一本大十六开的精装新书《救救地球》,很快就被吸引住了。同类的书其实也不少见,但《救救地球》却使人感动。那时,改革开放才不久,对外部的世界了解较少,而《救救地球》是由英国王子查尔斯牵头并作前言完成的,在全世界三十二个国家同时出版,发售所得又用于环境保护事业。没想到外国人的觉悟那么高,爱心这么浓,所以书价虽贵,也咬咬牙买了一部。 《地球深化及周期文明大史年表》,则主要受益于《混沌初开》与《文明的疑踪》这两部书。前者对地球膨胀的探索,与笔者构想中的地球演化状况基本吻合;而《文明的疑踪》中的考古记录,则从某种角度印证了佛教的劫期学说。由引,再结合易学方法的运算,一部《地球演化及周期文
《天文大百科(彩绘图解版)》全面记载了宇宙的发展与演变,及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 《天文大百科(彩绘图解版)》共分7 章,具体内容包括:“神秘莫测的宇宙”“宇宙之旅―外层空间站”“太阳系的秘密”“解密行星与恒星”“人类飞天梦想”“不断探索的天文学家”“初见成效的月球探索”。 《天文大百科(彩绘图解版)》结构清晰、语言简洁、内容风趣,适合于天文爱好者及青少年使用。
将《飞碟探索》自创刊起,30年来的所有有关飞碟的尘封的或的珍贵资料悉数整理披露,首次集结成书曝光!40万字精华、经典记录,近百位专家、发烧友目击、研究纪录,并配有数百幅珍贵飞碟秘照,向读者系统、全面、直观地解读中外飞碟探索之旅。 维基解密、霍金理论、地下实验、争议目击、神秘劫持……起源!事件!风声!秘密!真相!飞碟杂志30年研究精华结晶!为您一一探秘飞碟及外星人的前世今生。 这是一本足以让飞碟“发烧友”大呼过瘾的飞碟。
宇宙之眼:哈勃空间望远镜全揭秘从哈勃空间望远镜的历史讲起,主要介绍了自哈勃空间望远镜成功发射后的这20多年来科学家通过其观测到的各种天文奇观,包括夜空中的繁星、恒星的死亡与毁灭、银河系、宇宙的膨胀、太阳系以及天空中的旅行者等,同时还重点介绍了哈勃空间望远镜的工作原理、构造、日常维护修理工作等。哈勃空间望远镜在太空中环绕着地球,摆脱了地球大气所造成的星像畸变,日复一日地向我们展示复杂神秘又美得令人惊愕的宇宙。本次xin修订版,在书中收录了300多幅精美的图片,揭示了人类此前不曾看到的宇宙的惊人细节。在之前收录的图片中,这些细节只是灰暗的团块或星图上的小点。宇宙之眼:哈勃空间望远镜全揭秘适合广大天文爱好者以及科普爱好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