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工业控制计算机、输入输出接口与过程通道、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控制算法、工业控制网络技术、计算机控制系统软件技术、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等方面介绍了工业控制计算机技术。 本书可供从事工业自动化仪表专业类工程技术人员参考阅读。
《信息可视化:交互设计(原书第2版)》系统地介绍了信息可视化的概念、基本技术和应用,主要内容包括:信息可视化概念及案例、信息感知及信息表示、交互式设计、多维信息可视化、图形可视化、案例分析。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可以了解信息可视化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同时培养可视化和交互式设计的能力。 本书可以作为计算机科学及相关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教材,也可以作为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是一本算法竞赛的入门与提高教材,把C/C 语言、算法和解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淡化理论,注重学习方法和实践技巧。全书内容分为12章,包括程序设计入门、循环结构程序设计、数组和字符串、函数和递归、C 与STL入门、数据结构基础、暴力求解法、高效算法设计、动态规划初步、数学概念与方法、图论模型与算法、高级专题等内容,覆盖了算法竞赛入门和提高所需的主要知识点,并含有大量例题和习题。书中的代码规范、简洁、易懂,不仅能帮助读者理解算法原理,还能教会读者很多实用的编程技巧;书中包含的各种开发、测试和调试技巧也是传统的语言、算法类书籍中难以见到的。 本书可作为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NOIP)复赛教材、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NOI)和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CM/ICPC)的训练资料,也可作为IT工程
大致内容:本书涵盖了云端计算和储存、互联网和移动通信领域的许多热点话题,同时论述了信息领域主题,即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发展瓶颈和致命缺陷,提出颠覆性理论和发展观,创造性地提出了“新一代自主可控的非冯·诺依曼无限延展网络计算体系”和“网络空间供给侧技术创新变革”的理念原理和实践路径。系统梳理和分析了通信、计算和存储产业发展的来龙去脉,以及有关多媒体网络、网络兼容性和标准、网络商业模式、无线网络构架、CPU体系构架、数据库模型等领域的局限和误区。
本书是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系列教材之一。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力求反映当前教改成果和学科发展的新动向,从内容和形式上都体现了较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本书共分7章,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背景、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理论基础、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实施准备、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与案例分析、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评价、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展望 本书既可作为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教材,也可作为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公共选修课教材,还可作为广大教师和教育技术工作者的参考用书。
本书共分两部分内容,数字逻辑和计算机组成原理。数字逻辑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弱,计算机组成原理占三分之二强。上半部分数字逻辑主要内容是:第2章逻辑代数与逻辑门电路,第3章组合逻辑电路,第4章时序逻辑电路,第5章只读存储器与可编程逻辑器件。下半部分计算机组成原理主要内容是:第6章存储器组织,第7章运算器,第8章指令系统,第9章控制器设计原理,0章输入输出系统,1章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简介。 本书加入了知识,如超线程技术、双内核技术,内存发展趋势等。最后一章介绍了集群机概念,它是云计算的硬件基础内容。 本书可作为信息与计算科学、软件工程、管理与信息系统、管理科学等新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教材,同时也可供从事计算机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及各类自学人员参考。
本书全面介绍了微服务的建模、集成、测试、部署和监控,通过一个虚构的公司讲解了如何建立微服务架构。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微服务在保证系统设计与组织目标统一上的重要性,学会把服务集成到已有系统中,采用递增手段拆分单块大型应用,通过持续集成部署微服务,等等。
随着RESTful、云计算、DevOps、持续交付等概念的深入人心,微服务架构逐渐成为系统架构的一个代名词。本书首先从理论出发,介绍了微服务架构的概念、诞生背景、本质特征以及优缺点;然后基于实践,探讨了如何从零开始构建微服务,包括Hello World API、Docker 映像构建与部署、日志聚合、监控告警、持续交付流水线等;最后,在进阶部分讨论了微服务的轻量级通信、消费者驱动的契约测试,并通过一个真实的案例描述了如何使用微服务架构改造遗留系统。全书内容丰富,条理清晰,通俗易懂,是一本理论结合实践的微服务架构的实用书籍。 本书不仅适合架构师、开发人员、测试人员以及运维人员阅读,也适合正在尝试使用微服务架构解耦历史遗留系统的团队或者个人参考,希望本书能在实际工作中对读者有所帮助。
本书以指纹识别技术为主,系统地介绍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理论和应用,主要内容包括:指纹图像的增强、指纹的特征提取、指纹图像的分类与检索及压缩技术、指纹图像匹配算法、指纹的独特模型、指纹识别算法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实现与应用、人脸检测算法及其评估方法、人脸识别方法、其他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生物特征识别系统的设计与评测方法、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典型应用实例等。 本书内容系统、全面、新颖,理论与典型应用实例相结合。本书的既定读者对象为从事生物特征识别、图像处理、计算机应用、模式识别等领域研究的专业人员和应用开发人员,也作为高等学校相关专业教材。
人类与信息遭遇的历史由来已久。詹姆斯格笔下的这段历史出人意料地从非洲的鼓语讲起(章)。非洲土著部落曾用只有高低两个音的鼓声来传递复杂的讯息,但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后续章节进而讲述了这段历史上几个影响深远的关键事件,包括文字的发明(第2章)、罗伯特考德里的本英语词典(第3章)、查尔斯巴贝奇的差分机与爱达拜伦的程序(第4章)、沙普兄弟的信号塔与摩尔斯电码(第5章)。 但人类开始自觉地理解和利用信息始于克劳德香农于1948年创立的信息论(第6、7章)。香农的信息论不仅大大推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引发了其他许多学科的信息转向(第8章),改变了人们对于诸如麦克斯韦妖(第9章)、生命的编码(0章)、模因(1章)、性(2章)、量子信息论(3章)等的理解。部分科学家甚至认为,构成世界的基础不是物质,不是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