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陈半丁先生逝世五十周年,辽宁省博物馆与旅顺博物馆合作展出馆藏陈半丁书画作品,纪念陈半丁先生的艺术成就和 贡献,呈现陈半丁书画艺术的魅力与内涵,与观众一同走进陈半丁的艺术世界和精神世界,以期得到艺术的熏陶和人生的启迪。 本书是该五十周年特展的展览图录。本书旨在全面展现陈半丁先生的书画艺术成就和对中国画事业发展的 贡献,在借助绘画、书法、篆刻等代表作品直观展现陈半丁艺术成就的同时,又辅以艺术年表,以便观众清晰地了解其创作生涯的不同阶段。本书整体构思巧妙,且渊源有目,书中分“惠我良深——承继篇”“花草精神——花卉篇”“笔底河山——山水篇”“半丁弄翰——书法篇”“和众共济——师友后学篇”等部分,各专题名称及书名均取自陈半丁用印,设计巧妙, 匠心。
《技术史》共八卷,本卷为第五卷,主要关注19世纪下半叶(约1850年至约1900年)的技术。这一时期是现代科学工业新纪元的开端,各领域的发明创造和技术进步不断快速出现。本卷对各种重大技术进展的技术基础进行了详细讨论,描绘出各行各业所使用的工艺和方法的 初轮廓。应用科学的重要性是本卷的一个突出主题,不过工业对科学的依赖在某种程度上仍具有偶然性。比起前几卷,本卷还讨论了技术教育的发展及其与工业进步的相关性、新技术对人类的影响,让 多人能够意识到日常生活具有技术色彩这一事实。
本书是中国数据要素教程,立足于实现“数据要素×”的价值创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在宏观体系和多维视角下构筑了数据要素基础理论框架。提出了系列中国原创的数据要素理论,主要包括以大模型的人工智能为
《技术史》共八卷,本卷为第二卷,主要关注从地中海文明至中世纪(约公元前700年至约公元1500年)的技术。在两千多年的岁月中,古代近东帝国将它所拥有的技术优势通过希腊—罗马世界向西方未开化民族传播。在希腊时期、罗马时期、后罗马时期及中世纪这四个历史阶段,基本生产、制造、运输、实用技术和应用化学都在缓慢而稳步发展。至中世纪末,技术与科学的触点极少且未被重视,技术讲授几乎全部是一种师徒传承关系。本卷追踪的技术发展,可以看作是对之后几卷中展现的西欧上升中的技术霸权的初步调研。
随着物理、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许多高新科技和新仪器设备应运而生,也促进了微生物学的迅速发展。 本书是Elsevier 2017年出版的专业巨著《临床化学和分子诊断学》第6版 (1800多页) 中与微生物诊断学密切相关的核心章节。即将出版英文单行本。 本书共有9个章节,包括细菌学、抗微生物治疗敏感性、分枝杆菌学、真菌学、寄生虫学、病毒学、分子微生物学及质谱分析等,内容上,主要基于系统疾病症候,而非致病菌,在强化整合并转向以病人为中心的现代医学检验思潮中,反映了个性化医学从实验室向患者与一线医生的转变。此外,本书还包括500张Bobbi Pritt寄生虫学图谱,及100多个简短临床案例的寄生虫学问答。 本书图文并茂、全面而不失前沿。即是临床检验实验室专业人员 的实用手册。
《安徽文献总目(1911年以前)》是旨在全面著录历代皖人各类著述及版本情况的目录类工具书。全书总字数在一百二十万字左右,用繁体竖排,有传统专名号,附书名、著者索引。其主要内容及体例如下:著录自先秦至1911年间安徽历代学者、文人所撰述、辑录的相关文献以及其他安徽地方文献。为系统反映皖人著述全貌,历 曾出现过的文献,不论存佚,全数收入。以朝代为顺序辑录,同一时代者则以姓氏笔划为序排列。每一作者,著录其所有著述名称,注明出处。同书异名、卷篇有异均单独列出,加“又”别之。凡现存著述,罗列其各种版本及收入丛书等状况,如遇珍稀善本、稿本、抄本、精校本等,则尽可能则注明现收藏单位。附有“书名索引”、“著者索引”,用文史工具书通用的四角号码检字法,字头之拼音与笔画也转化为四角号码附入,以方便使用者
随着物理、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许多高新科技和新仪器设备应运而生,也促进了微生物学的迅速发展。本书是Elsevier 2017年出版的专业巨著《临床化学和分子诊断学》第6版 (1800多页) 中与微生物诊断学密切相关的核心章节。即将出版英文单行本。本书共有9个章节,包括细菌学、抗微生物治疗敏感性、分枝杆菌学、真菌学、寄生虫学、病毒学、分子微生物学及质谱分析等,内容上,主要基于系统疾病症候,而非致病菌,在强化整合并转向以病人为中心的现代医学检验思潮中,反映了个性化医学从实验室向患者与一线医生的转变。此外,本书还包括500张Bobbi Pritt寄生虫学图谱,及100多个简短临床案例的寄生虫学问答。本书图文并茂、全面而不失前沿。即是临床检验实验室专业人员 的实用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