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武君编写的《机场土地开发研究》主要讨论我国机场土地利用规划与项目开发中的相关问题。 《机场土地开发研究》共讨论六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我国与土地相关的法律问题,主要讨论《土地管理法》和《城乡规划法》的相关规定;二是与机场有关的法规问题,主要是《民用机场管理条例》等;三是与机场土地开发相关的项目法人制度问题;四是机场规划与航空城规划之间的关系问题;五是作者对机场土地开发模式的相关研究成果;六是案例分析,介绍一个作者最近完成的某新机场航站楼前土地开发的项目策划案例。最后,得出结论:土地问题的核心是“规划”和“开发”两大课题。 本书适用于机场开发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等专业人员,以及其他行业从事土地开发的人员阅读,也可供大专院校航空港类及地产金融类专业的师生参考。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山西卷)》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时间撰写的学术著作,共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各卷上编纵向地描述当地文化的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于远古时代,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文化地图”。《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山西卷)》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目标,可供学者参考,也可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本书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本书首先对民宿进行分类,然后根据不同民宿类型特点采用独特的“溯、造、续”三步民宿赏析方法,以精美的民宿实例展示,搭配详尽的设计阐述,从民宿背景陈述、设计改造手法与重点、后续使用状态等方面,总结出民宿设计改造的手法与特点。 本书不仅可为设计师从专业角度提供设计方法及案例参考,还可为民宿旅游爱好者提供更为深入的民宿体验指南。
《历史城市的保护与可持续性》一书审视了关于城市的保护和可持续性这两个关键问题在历史城市这一语境中是如何相互关联的,以及它们在一种相互支持的一般性理念与惯例中是如何被放在一起进行研究的。本书陈述了建筑保护的理论背景与实践背景,以及当它被绑定在更广泛的可持续性议程和文化身份上的时候,其已知的相关性和成就水平怎样才能得到扩充。通过来自欧洲各国及其他国家的案例,本书检测了城市保护所取得的成就,并且将它们与可持续性议程联系在一起。
《慈润山河:义县奉国寺》主要围绕义县奉国寺建筑、彩绘、塑像乃至北方寺庙园林的特点及其背后历史上的“人和事”乃至传说等做了一个全景式的展示。 对于有兴趣了解建筑文化的成年读者而言,它易懂而不肤浅,可以温故知新,甚至可以了解到奉国寺专题研究的新进展——如殿内七尊大佛与建筑结构形式的关系问题,《慈润山河:义县奉国寺》就解读了新的发现;而对于高中生而言,《慈润山河:义县奉国寺》是一本稍下一点功夫即可获得多方面历史文化知识的课外佳作;而对于小学至初中阶段的小读者而言,则可在老师或学生家长的辅导下,获得初步的文化启蒙。
由僧格、塔娜编的《德都蒙古民俗与文化变迁研究论集》收集了20世纪80年代初至2012年在期刊发表过的学术论文40多篇,绝大多数是学术论文。所收录的论文涉及德都蒙古民俗研究概述,饮食服饰民俗,信仰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及传统文化变迁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这些论文成果大多是学者们深入青海蒙古族聚居区进行田野调查获得的手材料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进行分析所形成的,观点明确,论述严密,内容详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