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谚》,清代范寅著,是记录当时越地(绍兴)方言的作品。作者花数年时间,“爱据勾践旧都之区”,革心搜集越地乡言俚语,民歌童谣,“信今传古之语所口习耳熟者,分编《语言》,《名物》《音义》为上,中,下三卷”。他对搜集到的乡言俚语,求古训,找出典,考本字,辨俗字,“使言之于口者,悉达之于笔,淹雅者通今,谫陋者博古”。经过几年努力,终于光绪四年(1878)著成《越谚》,结集成书。书中对越地风俗,伦理,气象,农业,处世等等都涉及,并注重对越地方言词语的探源或稽古,对研究清代中晚期越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及越地文化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今所见《越谚》为谷应山房藏板,光绪壬午仲夏刊,因系刻板印刷,繁体字竖向排版,无标点,多异体字或省写(有缺笔现象),再加上为尽可能忠实地记录独特的方言方音,范
《中华榫卯:古典家具榫卯构造之八十一法》以中国明清家具上的榫卯结构作为研究对象。 《中华榫卯:古典家具榫卯构造之八十一法》以实物图、拆分图、CAD图和简练的文字对榫卯结构进行全方位的剖析,展示了榫卯结构的科学之美,同时通过家具实物图的方式,演示榫卯结构在家具上的运用,以宏观的角度解析榫卯结构的构造。
《败壁与废墟:建筑与庭园红砖美术馆》作为《北大园林》系列丛书的册,《败壁与废墟:建筑与庭园红砖美术馆》主要通过红砖美术馆项目,呈现作者对建筑的思考和对中国园林的研究,全书主要包括作者撰写的三章对项目缘起、设计理念、建造过程以及与中国古典园林思想的对位与转换关系的思考过程;以及一篇由专业内建筑师和建筑评论家共同参与的论坛实录所组成。 《败壁与废墟:建筑与庭园红砖美术馆》延续了作者在日常和传统文化中找寻一些非常基本的东西,并用一种朴素的关联性,在实践中表达出来。书中阐述的不是最终的项目,而是形式、空间等生成的具体过程。
本书是电子信息类通信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目标在于培养能够在通信设备线从事装调生产、维修服务、技术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技能型人才。 本书内容包括:电话机的一般常识,电话机能信的基本原理:电话机的使用、分类及命名方法:电话机的结构组成,性能指标,各部件的功能与故障检修:电话机的双音频及音频/脉冲兼容拨号电路、通话电路、振铃电路、辅助电路的基本工荼原理:电话机整机电路分析与常见故障检修方法等。本书还根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无线电装调初级工和中级工的要求,结合电话机的基础知识,给出了该工程的考试晋级理论知识和技能实训测验题,有助于学生顺利通过考试晋级,获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本书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电子信息类通信技术专业的教材,也可供无线电装调专业技术人员考工晋级使用,还
由谢定义编著的《土动力学》研究各种动荷载作用下土的变形、强度特性和土体的变形、强度稳定性,包括土材料的动力特性和土体的动力稳定性两大方面的问题。《土动力学》共10章,包括土动力学理论和试验基础、土的动力特性规律、土体的地震反应分析和土体的地震稳定性分析等几大部分。《土动力学》不仅保持了编著者1988年版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系统性、完整性、简明性等特点,而且着重注意了先进性、启发性和实用性,汲取了大量新的思路与成果,扩充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土动力学》可作为土木工程类有关专业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以及岩土工程界从事土动力学工作与研究人员的教材或参考书。
本书共分三章,章介绍了上海市区的形成发展及抗战前后上海的城市建筑;第二章介绍了近代上海的各种类型的新型建筑;第三章介绍了中外的建筑设计机构及建筑师的活动。 本书内容全面,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填补了上海建筑史的空白,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史料性及学术价值,可供广大建筑设计专业人员及研究人员欣赏参考。
《匠学图绘:二十年设计手绘图集》主要介绍了以下五个方面内容:建筑设计的绘图要点和图片;园林设计的绘图要点和图片;木作及明清家居设计的绘图要点和图片;书法、绘画、收藏等工余所好;绘图的技法等。全书内容丰富、知识系统,道理深入浅出、技术新颖实用;语言通俗易懂、文图并茂,是一本比较好的科普读物。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观念结合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所进行的创造性活动,不断地激发、满足着人们新的需求。与“人造物”直接相关的设计教育也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日趋成熟。国门的日益开放,外市场竞争的加剧,人们对物质产品的品质与外观无疑会有更进一步的要求;设计教育、研究与未来市场需求的联姻、与高科技手段的结盟以及国际间交流与协作已形成趋势。 基于对设计教育基础理论薄弱的忧虑,中国美术学院和上海书画出版社携手编撰出版了这套《现代设计大系》,以期为我国设计领域的基础理论做出一些踏实的工作,弥补目前教学中的不足,同时也可以借此增强我们师资联合体以及广大设计界人士的理论素质。当然,对于这套书中所提出的理论设想和学科构架,需要更多实践者加以验证和优化,
《混凝土高效减水剂》对混凝土外加剂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产品 混凝土高效减水剂进行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介绍,具体包括:萘系高效减水剂、系高效减水剂、氨基磺酸盐类高效减水剂、66肪族磺酸盐高效减水剂、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木质素磺酸盐减水剂的基本性8S及制备工艺;各类高效减水剂与水泥和混凝土的相互作用机理以及高效减水剂对水泥混凝土结构的影响;不同高效减水剂的复合使用;高效减水剂的创新技术及发展趋势等。 《混凝土高效减水剂》适合从事混凝土外加剂研究、生产和工程应用的科技人员阅读,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是大师系列丛书的《路易斯·巴拉干的作品与思想》分册,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部分是巴拉干的生平简介;第二部分介绍了巴拉干的建筑风格和创作思想;第三部分对巴拉干的17个经典作品进行了图文并茂地介绍。通过本书,读者可以对路易斯·巴拉干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了解。 本书内容丰富,版式新颖,适合建筑设计专业人士以及大专院校建筑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
《混凝土渗透性》总结了作者十几年来对混凝土渗透性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外有关资料对混凝土渗透性作了较系统和全面的论述。《混凝土渗透性》共分八章,内容丰富可供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科研人员、设计和施工技术人员 , 以及高等院校的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等参考。
ASQ(美国质量学会)将该版手册名称改为《注册质量经理/组织经理手册》反映出质量功能的角色在不断发展中,很多质量管理人员的职责将展开到组织内的更多职能中。现在需要更多地、更广泛地理解组织作为一个体系运行在社会的大系统中这句话的意义。质量专业所需要使用和/或利用的一系列工具和技术也在不断增加。与过去相比,质量专业人员的读、说和使用财务工具,以及运用成本/利润等语言与高层经理沟通的能力显得愈加重要。 除了对质量管理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作用外,本书将对注册质量经理/组织经理考试给予最全面的指导。本手册完全地反映了2006年知识大纲的更新,并将有关的知识大纲要求及与其相联系的质量管理实践贯穿在每一节中。知识大纲要求体现了目录的范围和对多项选择题的认知水平。 附录中包含了重新修订的知识大纲、名词术
《中华榫卯:古典家具榫卯构造之八十一法》以中国明清家具上的榫卯结构作为研究对象。 《中华榫卯:古典家具榫卯构造之八十一法》以实物图、拆分图、CAD图和简练的文字对榫卯结构进行全方位的剖析,展示了榫卯结构的科学之美,同时通过家具实物图的方式,演示榫卯结构在家具上的运用,以宏观的角度解析榫卯结构的构造。
《预应力混凝土梁式桥梁设计施工技术指南》共分三篇,篇为预应力混凝土梁式桥梁设计技术指南,第二篇为预应力混凝土梁式桥梁施工技术指南,第三篇为预应力混凝土梁式桥梁裂缝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本指南可供桥梁设计、施工人员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人员学习参考。
《混凝土高效减水剂》对混凝土外加剂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产品 混凝土高效减水剂进行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介绍,具体包括:萘系高效减水剂、系高效减水剂、氨基磺酸盐类高效减水剂、66肪族磺酸盐高效减水剂、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木质素磺酸盐减水剂的基本性8S及制备工艺;各类高效减水剂与水泥和混凝土的相互作用机理以及高效减水剂对水泥混凝土结构的影响;不同高效减水剂的复合使用;高效减水剂的创新技术及发展趋势等。 《混凝土高效减水剂》适合从事混凝土外加剂研究、生产和工程应用的科技人员阅读,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教材根据编写大纲的要求,主要包括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生死细胞的发生与调控机构、生殖细胞的发生与调控机制、受精生物学和妊娠的机制、生理以及胚胎与母体的相容性等方面的内容。关于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其基本内容已经在《系统解剖学》和《组织学与胚胎学》中进行了讲述,本教材的重点是阐述与生殖细胞发生及其调控、生殖生理、性生理以及临床应用等关系密切的相关内容,为学生学习上述知识提供必要的基础。生殖细胞的发生与调控机制部分,主要讲述精子、卵子的胚胎发生、分化、成熟的细胞学基础及其内分泌调控过程;精子与卵子形态结构及其与受精的关系等。
明代是中国古代建筑历史上营造活动频繁、建筑水平高超、留存实物较多的时期。其大木作技术上承宋、元,下启清代。然而长期以来,明代建筑的成就与价值一直被忽视,社会上乃至建筑界本身都习惯性地把明代与清代建筑放在一起,而笼统地称为“明清建筑”结果名为“明清建筑”,实际上往往只说清代建筑,明代建筑则被掩盖或忽略了。作为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明代大木作技术具有不同于宋、元、清时期建筑的独特之处。明、清两代前后相继,明代建筑成果极大程度地为清代所继承,以清掩明无疑造成了历史的扭曲。鉴于此,本书在考察、测绘了大量明代官式建筑遗构的基础上,通过对原始资料与数据的分析及其与宋、元、清各代官式建筑做法的比较,对明代大木构架的构成及各部分的具体做法与演变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希望通过研
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当代认识论和本体论从前现代性、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嬗变。作为建筑学、景观和城市设计这类学科的基本概念,其空间建构和体验尤其体现了这种变化。本书共7章,主要探讨了透视前后的空间意识与建构的本质特征、直觉空间与神话空间、运动空间与旅程、叙事空间与透视空间、轴测空间与拼贴空间,最后提出:体验会萌发新的空间意识和空间形态,以至于构建新建筑学空间逻辑。 本书可供建筑、景观、艺术、城市设计人员阅读,也可供相关专业研究者、教师与学生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