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美国建筑评论家詹克斯出版了一本书,书名是《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在这本书中,詹克斯说:“现代建筑于1972年7月15日3时32分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城死去……?” 正是因为这段阴阳怪气的评述,一时之间,现代主义建筑死亡说甚嚣尘上。而“后现人主义建筑”这一新的旗号,也从此在历史舞台上拉开。当然,真正为后现代主义建筑打造理论的罗伯特·文丘里。文丘里在1980年的一次谈话里说:“就某种意义而言,我想我们自己是现代主义的一部分,是从中发展出来的一部分。” 事实上,关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界定,从来都是含混的、模糊的,在中国建筑界尤其如此。本书的出版意图,正是为了试图理清其中的脉络,让读者对这场建筑运动有一个清要醒的认识。本书中将近300余幅的精美图片,亦为不可多得的珍贵建筑资料。
巨大的尺度,突出的形象,在立面占很大比重的屋顶,夸张的造型,浓重的色调……代表了中国建筑的秦汉风格。秦汉建筑奠定了中国建筑的理性主义基础。 气派宏伟,恢阔舒展,造型浑厚,轮廊参差,装饰华丽……代表了中国建筑的隋唐风格。隋唐建筑代表了中国建筑的浪漫主义情调。 规格方整的城市,生动活泼的街市面貌,大量出现的私家和皇家园林,臻于成熟的造园手法……代表了中国建筑的明清风格,盛清建筑继承了理性精神与浪漫情调。 雍容而大度,严谨而典丽,自由而委婉,亲切而宜人……这就是中国建筑的精神。
本书收录了现代主义建筑研究专家执笔撰写的20篇现代主义建筑专业小品论述,从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等现代建筑奠基者的理论和实际作品中,可了解他们如何摆脱过往建筑样式的束缚,创造新的建筑风格,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在20世纪现代建筑发展了100年后的今天,以当代人的视角重新审视建筑发展的这段历史,通过对这20个经典建筑的讲解,作为对理解当代建筑特色,以及判断未来建筑发展的借鉴。
本书记述了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中的“少数人”的尖锋生活方式,这些生活方式或许可以从以下两部分予以解读: 其一,上海中产阶级的雅致和前卫生活以及他们在上海国际化进程中所展现出来的特殊而新兴的生活气象; 其二,上海绝对少数的富豪们在自己的私密王国中较为奢华的生活行为…… “这两种向度完全不同但都需要非一般物质当量的生活,都是对盘踞在中国上海财富宝塔尖上的那些人们的说明。”作者王唯铭是这样阐释拥有这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的“上海少数人”。
作者以为人是有命,生是有缘的。知命的人才有善缘,找到了生命的停靠,人生才不会一如无根的浮萍。本书收录了《缘与命》等五篇讲词,另还有若干篇哲理散文。作者以丰富的学思经验,解释缘与命的关系,在我们面对人生困惑动摇的挣扎时刻,此书可以给予适时的解答与支持。
北京、上海是中国两个的城市,生活着谜一般的北京人和上海人,北京人是豪爽大气,上海人却是精明强干;北京男人个个像苏东坡写的豪放词,而上海男人却像柳永笔下的婉约派;北京姑娘是“巾帼不让须眉”,而上海姑娘却是“如弱柳扶风”;说起话来,北京人很自豪,通行中国的官话——普通话就是以北京方言为母语,北京人造的词汇“大款”“大腕”更是流行全国;相反,虽然听得懂上海话的人不多,但上海人仍很自豪的对全国人说“阿拉上海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两个城市都在发生着巨变,两个城市的摩天大楼都已鳞次栉比,两个城市都是人山人海,两个城市都是外资企业的投资场所……,两个城市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在接近,北京历经50年建设,已成为集中政治、经济、文化工全部职能的全能型超级大都市,虽然伴之而来是严重的污染和城市古
本书为岭南文化知识书系之一,介绍了岭南历史最为悠久,影响最为深广,规模最为宏大的寺院——寺庙光孝寺严谨的建筑结构,雄伟壮观的殿宇,以及众多的文物史迹。对于研究中印文化交流,中国佛教史、文化史、建筑史、以及广东地方史,都具有相当高的价值。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特色鲜明、灿烂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地域文化,其开发利用已引起社会的重视。对岭南文化丰富内涵的发掘、整理和研究,虽已有《岭南文库》作为成果的载体,但《岭南文库》定位在学术层面,不负有普及职能,且由于编辑方针和体例所限,不能涵盖一些具体而微的岭南文化现象。要将广东建设成为文化大省,必须首先让广大群众对本土文化的内涵有所认识,因此有必要出版一套普及读物来承担这一任务。出版《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的初衷盖出于此。因此,《岭南文
《易经》是经典中之经典,哲学中之哲学。同时它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也并不遥远。因为它还是一面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重锤战鼓,身处逆境者更能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和前进的动力。我们品读《易经》,体悟《易经》,也完全可以用之来谋划和指导我们的事业和生活。 为了便于不同层次的读者理解《易经》,深悟《易经》,我们将对每一卦的解释分为四个部分: 一是“卦辞阐幽”。接录该卦卦辞和易传的原文。并予以提纲挈领式的解说,使读者可以初步领会卦辞的意义。 二是“爻辞解意”。对每一爻的意义都逐一解释,至少提出一家之言,供读者作为领悟和进一步研究的参考。 三是该卦点悟。就作者的个人理解,从中挖掘其象征意义和引申意义,并力图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给出忠告,给出警示。 四是该卦例解。以活生生的实例,给
北京是我国历史上的千年古都,辽、金、元、明、清先后在此定都之后,北京就成为北方地区,乃至全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贸易中心,汇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分布于京城各个商圈的餐馆饭店食品店、丝绸布帛鞋帽店、茶庄药铺戏园子、书籍文房古玩店等行业的老字号的兴衰沉浮,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古都北京传统商业文化的发展和演变,成为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字号》图文并茂地为你介绍了老字号的字号话源、明清商事、皇商结缘、商圈布局、天府后市、上元灯市、儒雅名号、经商有道等内容。
《高中英语词汇词根+联想记忆法:乱序版同步学练测》是《高中英语词汇词根+联想记忆法:乱序版》的配套同步练习。全书分为练习和答案两部分,共有40个单元及答案,每个单元设计7类符合高考测试要求和形式的练习题,结合高考常见题型,帮助考生有针对性地练习考试频率高、应掌握其用法的2400个单词,使考生更好地记忆单词和检测单词的学习效果。 编者悉心编写了符合高中学生英语水平的练习题,考查学生对核心词汇的词义、词性的理解和把握,让考生在记忆单词的同时更好地掌握单词的用法,巩固考生词汇基础,使考生在词汇、语法以及英语表达能力方面均有提高。
《北京微观地理笔记》便是运用以上思想,对北京的城市、道路、区域、四合院进行谛视与思索的结果。为了便于读者阅读,我将全书分为四卷,每一卷确立一个中心内容。卷主要阐述井田制与北京的筑城理论、元大都中轴线上的城市标志、微观地理中的古都脉络;第二卷主要阐述井田制与北京城区的道路和胡同的起源、空间、形态、细部以及胡同的存在意义;第三卷主要阐述井田制与北京历史上的里坊、区域,不同区域中的不同特征;第四卷主要阐述井田制与北京的四合院、四合院的建筑布局与人文精神,等等。
我国古代,兵书丛集,蔚为大观。仅见于记载的就有三千余种,保存至今的也不下千余种。其中,《三十六计》格外被人看重。故古书有云:“用兵如孙子,策谋三十六”。可见,《三十六计》所涵盖的有关智谋的丰富内容,历来被人们所重视。今天,人类已经进入高科技时代,但是,人们对《三十六计》还是情有独钟,那是由于被其所富含的“巧”与“智”所深深吸引,认为其不仅可以用于军事,推而广之,还可以将其引入政治、经济、哲学、人生、管理、商界等各个相关领域。 《三十六计》是我国流传较为久远,普及面较为广泛的兵法通俗读物。它集历代兵家“韬略”、“诡道”之大成,素有兵法和谋略奇书之称。书中的不少计名、用语为人们耳熟能详,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它不仅可以用于军事,对于启迪人们的心智亦功不可没。本书不仅载述原文并加以
作为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建筑是呈现社会现象与景观环境不可或缺的一环,是人类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一种方式,更是人类对艺术与美感经验的一种表现。书中所选的60个建筑均是世界建筑成就的代表,涉及宫殿建筑、祭祀礼制建筑、寺庙建筑、城防建筑等,编者在参考大量建筑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形制、规模、用材等多个方面进行解析,让读者从多个角度了解这些建筑的艺术内涵和人文价值。科学简明的体例、丰富精美的图片和极具艺术美感的版式设计等多种要素有机结合,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中,跨越历史的间隔、文化的差异进入华美的建筑殿堂,领略古今中外建筑艺术的魁力。
本书内容包括:题记十一则、什么是建筑哲学家或建筑思想家、右脑半球与建筑、建筑语言五种不同的句子等。
人与环境——这是二十世纪极具挑战性与诱惑性的研讨主题之一,它不仅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社会学与自然科学领域里,也相当深入地渗透到我们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的精神活动中。 环境意识的觉醒与强化,使我们对艺术分类系统的认识产生了深刻的观念性的转变——在金字塔系统结构中,实用艺术系统处于社会艺术生产的最基层,而纯粹艺术系统则处于农业为基础会艺术生产的最上层。在这金字塔基底层与尖顶层之间,则是社会艺术生产最为广泛的中间层,即环境艺术系统——它兼具实用艺术与纯粹艺术因素,同时以实用产品与非实用产品为审美信息的载体。处于信息时代的发达国家,近几十年来设计观念最本质的变化是对环境设计与环境艺术的普遍认同。正是这样的文化大背景下,建筑这种特定的社会文化现象和美学现象与环境紧密地联系起来,运用邻近的科
《世博与建筑》系统地对世博会建筑进行了介绍,并对世博会每个阶段建筑技术发展进行了集中回顾和总结。全书以描述世界历届世博会建筑为基本内容,反映了世博会对城市建筑发展与城市生活方式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个建筑技术发展的切片,让读者了解既有的成果;同时,也为专业读者展示了未来建筑技术发展的新趋势,预示了未来建筑发展的方向。
这本书是为了使人们对总统府增加一些了解。后来,史料接触多了,就进行了一次修订,增加了新内容。1998年以来,因参与筹建南京中国的代史遗址博物馆,主持《总统府文物史料陈列》、《国民政府五院史料陈列》等几个展览,接触史料更多,视野也越加开阔,对总统府历史上的一些疑难问题,边工作、边研究,边获颇丰。这本收,算是史料的一点积累吧。即使如此,总是感到总统府的历史上,还有不少问题值得去探讨,还有一些“谜”有待解开。研究真是没有穷尽。
《倾听合肥》为作者继2009年参与策划、编纂、撰写大型散文集《阅读合肥》之后、又一本关于合肥的散文随笔集。作者以朴实、细腻的文笔,记录和描绘了合肥的方方面面,包括合肥的历史与文化,建设与成就,生活在合肥的各式各样的人物,以及作为一名“土著”作者自己个人与家庭的故事。爱国、爱家之情和亲情、友情贯穿全书。
《岭南文化概览》根据“通识课程应以通俗化的方式进行教学”的要求,选取的内容主要是以常识、基本的文化形态特点为主,把知识性、趣味性与对文化现象分析的能力结合起来,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教材共设导言和10个专题内容,每个专题独立成章,方便学习者按需进行学习和选择。《岭南文化概览》从岭南三个民系的民性及三个民系在方言、民生、习俗、民间信仰、书画、音乐戏曲、养生等方面介绍岭南文化的基本情况,具有知识性、可读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