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分类解题》内容简介:《道藏》为明本,其所保存的道教外著作均具有极高的版本价值。其中有的源于唐碑本、宋刊本,有的为诸版本中的精善之本。 《道藏》中占多数的还是严格意义上的道经,与道教有直接关系,包括历代道士们留下的各种经典和著作,它们绝大多数是由《道藏》保存下来的。它们的内容均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慷慨无私地哺育了道经,道经的字里行间也处处表现着中国传统文化,引用和融合了多学科的大量著作和要素,并有所发明和创造。因此,《道藏》中的道经不仅为研究道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对研究其他学科来说,也可
一、考虑到读者需求的广泛性,本书立足点面结合,统盘兼顾的原则,在名词的选注上,基本上分为专业性和普及性两大类。 二、将一些名词,按照古建筑工种进行分类,以求达到系统性和体系化,并便于读者在阅读和使用时,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三、各工种即“作”的划分,以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为基础进行,有大木作、小木作、彩画作、油作、瓦作、石作、土作、砖作、泥作、铜铁作、搭材作共十一作,多数名词归入上述各“作”内,名词较少者,则不再单列,而归入“作”之外的部分。本辞典正文后附词条汉语拼音索引,供读者查检。 四、根据研究,构件名词与做法名词,是古建筑术语的二个主要方面,二者大多兼而有之,因此,通常将上述名词归入一类表述。 五、专业性词语表述,注重结构的分析与法式的对比,但限于篇
梁思成和林徽因,中国 的建筑夫妇。一个是中国现代建筑学之父,一个是中国历 位女建筑学家。他们自始至终,比翼齐飞,一起出国求学,学成回国后携手走遍大半中国,调查中国古建筑;一起著书立学,让中国传统建筑在世界建筑 赢得应有的地位。他们推动中国建筑学从蒙昧进入现代科学,开创了中国 建筑系。他们创办的清华建筑学院,成为中国乃至 极重要的建筑学府。他们终生为保护中华古建筑奔走,拳拳之心,令人动容。 集齐梁思成 重要作品的“梁思成建筑大系”从书中,也包含林徽因建筑作品。两人的作品和两人情感一样,水乳难分。
本书扼要介绍了广东省和海南省的主要古建筑,具体为1938 年之前建成,由文物行政部门核定的文物保护单位(含世界文化遗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保存完好、价值较高的历史建筑。包括对2 个省5 大片34 个县市的372 处古建筑群的介绍,以及208 处古建筑群的列表说明。采用深入浅出的文字表达,配以实地踏勘取照的图片和相关历史资料,以期图文并茂地介绍各个文物单位的特点和艺术成就。既可作为普及中国古代建筑知识的案头收藏和导游手册,也可作为研究广东、海南两省城市、建筑的参考资料。
从古代的“维纳斯”到闻名世界的“蒙娜丽莎”和华铎的“小丑”,世界上没有第二座博物馆拥有如此众多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艺术杰作。 由加布里埃尔·巴茨编著的《卢浮宫(艺术与建筑)(精)》除了对所有重要作品均有详细说明之外,还提供了可信的卢浮宫历史和建筑信息。 《卢浮宫(艺术与建筑)(精)》有超过600幅的彩色插图、图片地图和平面布置图有助于在现场快速定位。
本书共分三章,章介绍了上海市区的形成发展及抗战前后上海的城市建筑;第二章介绍了近代上海的各种类型的新型建筑;第三章介绍了中外的建筑设计机构及建筑师的活动。 本书内容全面,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填补了上海建筑史的空白,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史料性及学术价值,可供广大建筑设计专业人员及研究人员欣赏参考。
《诗经译注》是普及本,由原诗、直译、注释、解说四部分组成。原诗旁附直译,一目了然。直译采用的是字词对照,基本不增不减的办法,使读者极易理解原诗含义。注释则择善而从,以豁然明白为旨归。解说则以畅晓通俗的语言、要言不烦的篇幅,揭橥作品本义,阐述诗歌要旨。
本书力图将部首书写和释义结合于一身,以期满足读者的要求。据此,本书篆书说文部首均为作者手书,所选部首篆书字形,皆本于《说文解字》。即使个别部首的写法后世存有争议,也据之书写,但会在文字注释部分予以阐述。这些部首是构成小篆字形的基本单位,读者若能认真理解和熟练掌握,不仅对深刻认识《说文解字》的价值、体悟汉字的构形规律有莫大的帮助,对识读篆书、研习篆法也会有极大的益处。
福建偏居华夏东南一隅,在地貌、水系乃至气候等方面,都呈现的独立性,亦孕育出独具特色的文化样貌。本书对福建各地重要古建筑的分布、类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汇总,对各古建筑所在地情况、各古建筑的历史沿革作出介绍。此外,在对各古建筑的形制特征和保存状况的详细解说中,也融入了作者的切身感受和评价。通过这种全面梳理和勾勒, 生动呈现福建古代建筑文化的风格特征和历史演变;而作者自身点滴感受的汇总,也或许能够鼓励读者去实地寻访、自己发现。
现在,作者正撰写试图阐述发展演变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其中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便是历代的宫殿。这次作者应紫禁城出版社总编辑孙关根先生之约撰写《宫殿考古通论》,促使作者先对宫殿考古材料进行系统地考证,为实物史料完成基础工作。许多案例考证难度之大是过去《建筑考古学论文集》中涉及的课题所不及的,这可以说是对作者将近30年来从事建筑考古学工作的一个考察。
《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不分卷,按五城兵马司的顺序记录了当时内城的九百多条胡同,外城的三百多条胡同。《京师坊巷志稿》二卷,按皇城、内城五城、外城五城的顺序,记录了清末北京城的坊铺里巷,其有事迹可考的,均加以注释。
北宋东京城,这是一个无与伦比的繁华都市,城内各种游艺场所如勾栏、瓦舍如春笋勃发,遍布各地,酒数饭店、商号店铺鳞次栉比。满城金翠耀目,罗绮飘香,天子与民同乐:调弦弄管于茶坊酒肆,宝马香车驰骋于御路天街,挥金如土,竟相,给东京市容带来奢华的富饶气象。至今我们从北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还可约窥见当年的繁华景象。
《海南天书 海南渔民“更路簿”文化诠释》讲述了南海诸岛范围内的岛屿、沙洲、暗礁、暗沙、暗滩、环礁,以及邻近的海域,自汉代杨孚《异物志》以后的文字记载,充分说明其在中国历史上代代沿袭并且由中国实际控制。海南渔民的“更路簿”传抄本,是民间文书。从海南渔民到南海作业时起,“更路簿”即随着生产的需要而在渔民中不断创造并口头流传,明代初年逐渐形成传抄本,并成为渔民去往南海海域的航海手册。机动船代替风帆船以后,老船长们背记的耕海路线在航行中仍有价值。卫星导航及海图普及以后,“更路簿”进入历史,成为南海海洋文化遗产。“更路簿”的内容包括海区的划分、岛礁的地貌和海况、航行路线、观天知识、气象和水文知识等。“更路簿”以地名作为航海标志而进一步证明中国在南海的主权范围。
中国古代曾是造船大国,广船是中国船型之一,而阳江木船则是广船的典型代表。《阳江木船:传统建造技术与风俗》通过实地考查、走访、座谈、收集和整理等形式,从传统造船技术、阳江木船的结构与名词术语、造船习俗等几个主要方面做了一次尽可能全面的调研,并进行系统的记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