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构建筑的历史》本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来深入地剖析木构建筑技术层面的问题和文化背景。普赖斯用饱满的文字来描述日本从佛教历史中衍生出来的无比精彩的木构文化遗产;俄罗斯木匠是如何造就了俄罗斯木构建筑标志性的洋葱圆顶;挪威的木板教堂如何揭示了的过去;突厥部落如何将海滨住宅从亚洲带到了欧洲;新英格兰的定居者是如何在几个世纪以后,由彼得?卒姆托和伦佐?皮亚诺这样富有经验的建筑师发展出了生动且极富原创性和天才的新木构建筑。木构建筑将持续发展,拥有着鼓舞人心的未来,如同其光辉的过去一样。
雷纳·班纳姆(Reyner Banham,1922—1988)是20世纪下半叶西方最重要的研究建筑、设计与流行文化的历史学家、理论家与评论家。1958年毕业于伦敦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布法罗州立大学设计研究系主任、加州大学(圣克鲁兹)艺术史系教授、纽约大学美术学院建筑史教授。《机械时代的理论与设计》着重研究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西方建筑与设计,重点考察现代主义的兴起、传播与变革,无论是在研究视角、还是研究方法上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迅速成为西方设计史、建筑史学科研究的一座里程碑,成为研究现代主义建筑与设计的一部经典。雷纳·班纳姆一生著述众多,《机械时代的理论与设计》虽然是他的本专著,但却始终是他学术价值与影响力的代表性著作。该书已经成为现代建筑史课程的文本,并普遍认为是论述现代建筑运动的著作之一。
《雕虫故事:清华中国古典建筑法式制度课堂闲谈》着重讲授中国古建筑里面那些看似信手拈来一般的智慧,看似雕虫小技一般的大智慧;从术语、算法、名作、哲匠四个角度共汇集12则故事,作为清华“中国古典建筑法式制度”课程的重要补充。
《中华遗产·乡土建筑》丛书,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陈志华、楼庆西、李秋香三位教授带领清华师生,近二十年调查、研究和保护乡土古村落与古建筑的成果。 本丛书于2007年推出了八本,分别为《丁村》《梅县三村》《郭洞村》《西华片民居与安贞堡》《蔚县古堡》《十里铺》《楼下村》《俞源村》;现在又推出四本,分别为《婺源》《楠溪江中游》《关麓村》《诸葛村》。 本丛书内容通俗易懂,可做传统民俗文化、古建筑文化读本,又可跟着调查者的脚步、带着独特的眼光来赏鉴这些古朴美丽的村庄,它们有些已经消失,有些正在消失。
“建筑研究以其对建筑用途,含义和魅力的欣赏展示了人们享用房屋的乐趣。”此话引自1938年第10版《弗莱乇建筑史》,恰如其分地总结了《弗莱彻建筑史》一书对于不同时代的学生和建筑师们意味着什么——一本通俗易用的参考书,内含对世界所有主要建筑的描述的说明,以及很多图文并茂的实例。 主编丹·克鲁克香克(Den Cruickshank)和3名顾问、14名撰稿人共同编撰了本书的第20版,也是世纪版,对其中许多章节进行了改动和扩展,并增辑三分之一的篇幅,有关中东(包括以色列),东南亚、印度次大陆、东欧、拉美地区以及俄罗斯、中国(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日本、朝鲜等国的20世纪建筑的一些新章节。本书的内容广泛扩展,包括许多非欧洲国爱的建筑。20世纪以前的内容,目前有六章是关于伊斯兰建筑的。 《弗莱彻建筑史》次把20世纪的建筑看作一
本书共分三章,章介绍了上海市区的形成发展及抗战前后上海的城市建筑;第二章介绍了近代上海的各种类型的新型建筑;第三章介绍了中外的建筑设计机构及建筑师的活动。 本书内容全面,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填补了上海建筑史的空白,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史料性及学术价值,可供广大建筑设计专业人员及研究人员欣赏参考。
本书共分三章,章介绍了上海市区的形成发展及抗战前后上海的城市建筑;第二章介绍了近代上海的各种类型的新型建筑;第三章介绍了中外的建筑设计机构及建筑师的活动。 本书内容全面,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填补了上海建筑史的空白,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史料性及学术价值,可供广大建筑设计专业人员及研究人员欣赏参考。
本书前两章是对现代建筑运动之前的“功能—形式”范式的梳理。接下来,作者对德语地区现代主义时期所探讨的“使用目的”与“功能”、“实用性”、“客观性”与“功能主义”等进行了比较研究;解读了狭隘“功能主义”的虚构和泛滥以及“功能”概念的任意诠释和延伸。最后,基于“内容计划”,从“功能—空间”角度,作者对建筑中的设定内容及具体活动与空间组织、实用目的与空间美学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雕虫故事:清华中国古典建筑法式制度课堂闲谈》着重讲授中国古建筑里面那些看似信手拈来一般的智慧,看似雕虫小技一般的大智慧;从术语、算法、名作、哲匠四个角度共汇集12则故事,作为清华“中国古典建筑法式制度”课程的重要补充。
本书主要介绍欧洲对建筑修复的理念、方法与技术,通过资源、文献、不同的经历与文化背景概述当前的学科状况。从古代起源到当代方法,特别着眼于东西方不同的重要历史保护途径与修复策略。对中国相关领域的学者与研究人员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本书之前在我社已经出版过全英文版图书,不仅在建筑修复学术领域有较重要的意义,且教学意义深远。
“建筑研究以其对建筑用途,含义和魅力的欣赏展示了人们享用房屋的乐趣。”此话引自1938年第10版《弗莱乇建筑史》,恰如其分地总结了《弗莱彻建筑史》一书对于不同时代的学生和建筑师们意味着什么——一本通俗易用的参考书,内含对世界所有主要建筑的描述的说明,以及很多图文并茂的实例。 主编丹·克鲁克香克(Den Cruickshank)和3名顾问、14名撰稿人共同编撰了本书的第20版,也是世纪版,对其中许多章节进行了改动和扩展,并增辑三分之一的篇幅,有关中东(包括以色列),东南亚、印度次大陆、东欧、拉美地区以及俄罗斯、中国(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日本、朝鲜等国的20世纪建筑的一些新章节。本书的内容广泛扩展,包括许多非欧洲国爱的建筑。20世纪以前的内容,目前有六章是关于伊斯兰建筑的。 《弗莱彻建筑史》次把20世纪的建筑看作一
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个朝代像宋代那样纠结:既有“内敛晦守”的政治生态,又有“开放进取”的科技追求;既有“虚中求实”的造物经济实学理想,又有“实中求虚”以“艺术本位”为特征的美学追求;既有重商主义的“百器维新”,又有金石学勃兴的“复古尚古”思潮。这种情况造就了两宋在文学上婉约与豪放、绘画上写实与写意、建筑上奢华与简约等“二元并峙”的局面。 尤其在建筑上,宋代对各种新范式确立的根基,无不始于观察和内省的努力,使宋人在“破”与“立”的关系上进入一个自觉时代。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发端,封建社会的典型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清晰呈现了影响近代中国的种种新元素。因此,不清楚宋代建筑“转型与定型”的特殊历史节点,我们就无从知晓元、明、清以至民国建筑演化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 宋代是我国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