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是中国教育 特色的一种制度,对文化发展关系甚巨,并且影响到东亚、东南亚的不少 。凡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都不能忽视书院所起的重要作用。“中国书院文化建设丛书”包括5种,由邓洪波教授担任主编,从书院历史、书院教育、书院经费、书院精神、书院建筑等方面总结传统书院精华,探讨书院千年来弦歌不 的原因,解读新时代下书院的时代价值和文化教育使命。书院的精神和基本制度外化则为建筑,《礼乐相成:书院建筑述略》总结书院建筑的基本特征 ,并关注书院主要功能建筑的典型,点、线、面有机结合,力求反映书院建筑特色和文化氛围。
全书共分四章并附录。*章首先介绍了认知过去建筑的几种方法,诸如活用现存的建筑、从绘画和图纸着手调查、通过遗址发掘来调查和从样式、技术等方面推测等,并具体地讲述了史前建筑的营造。第二章讲述的是日本中世、即镰仓、室町时代的建筑,主要内容有东大寺烧毁后重建时采用的大佛样、禅宗寺院与禅宗样、中世镰仓、奈良和地方上的建筑以及寝殿造的蜕变和庶民住宅、画卷中所见武士和庶民的住宅,还有日本自治都市寺内町和战国大名的根据地城下町等。第三章从近世、即安土桃山时代的城郭建筑、草庵式茶室说起,间插建筑的标准尺度和 间 ,一直讲到江户时代的都市规划和建设、近世城下町和书院造的成立、日光东照宫和京都桂离宫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筑、近世民居的成立和地域特色、都市店铺和戏院的出现等。第四章为近代、即明治维新至二战
本书围绕工业遗产保护与 新设计策略展开了研究。本书的内容共分为五章, 章对工业遗产进行了整体解读;第二章内容为中国工业遗产价值与评价分析,对于中国工业遗产价值的构成与评析进行了深入探讨;第三章分析了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策略,探讨了我国工业遗产保护规划设计;第四章分析了中国工业遗产 新设计优化路径,涉及工业遗产 新设计的思路、工业遗产 新设计的策略、工业遗产 新设计的实践;第五章内容是中国工业遗产在新时代的发展,分析了中国工业遗产与其他产业的结合以及对于中国工业遗产未来的思考。
这是一本来自博物黄金时代的著作, 植物学家、澳大利亚皇家植物园园长、墨尔本皇家园林设计师威廉·罗伯特·加法叶,在1897年这一年踏上了周游欧洲 园林的旅途。此行,加法叶足迹遍布意大利、瑞士、英国、法国等地,遍访了当时世界闻名的植物园,探究其中的奥妙以及设计精妙之处。威尼斯公共园林、米兰公共园林、冰川园林、那不勒斯植物园、罗马植物园、巴塞尔植物园、枫丹白露宫、巴黎植物园、凡尔赛宫、邱园、白金汉宫、汉普顿宫、水晶宫,等等,皆在作者的笔下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自然和人文之美。
本书顺着时间脉络,讲述从 1844 年到 1949 年,30 个幸存至今的上海医学历史建筑的故事,从西人创办的教会医院和民营医院,到中国人创办的公立医院、私立医院、市立综合性 医院和专科医院, 介绍用于医院功能的历史建筑住宅和医学会、医学研究机构建筑。 上海医院建筑映 射了近代建筑师的“匠心”,又 蕴藏着近代医者和医学事业支持者的“仁心”。“匠心”与“仁心” 交相辉映,是上海医院建筑 独特 的魅力。 30个真实生动的医院建筑历史故事,100多张医院建筑美图、珍贵历史照片中英文双语+珍贵历史记录
......
全书共十章,涉及建筑从公元初年至21世纪初,跨越两千余年:从神殿到巴西利卡,从哥特到巴洛克,从文艺复兴到新古典主义,从浪漫主义到新艺术运动,其中既有大名鼎鼎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巴黎圣母院、先贤祠,也有名不见经传的艾古力圣弥额尔礼拜堂、巴黎王妃门地铁入口、绿色城堡,等等。在丰富而又零散的个案之间,贯穿其中的是不同时代背景、不同观念信仰下筑造者对神与人、价值与实用、自然与人文、历史与未来的想象与诠释,而这怡怡构成了欧洲建筑语言沿革的主线。通过这些线索,本书将散落于欧洲历史长河中的“珍珠”串联成一条别致的“项链”,将建筑与其中的壁画、雕塑和盘托出,呈现出社会、人文、艺术的整体关系。
本书是我国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凝聚了建筑学家梁思成多年来的心血,他把中国建筑史学纳入了系统科学研究的领域,以历史文献与实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规律、技术要点,总结出中国建筑的成就和各时代的主要特征,使中国建筑史从蒙昧走向科学,形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全书共十章,涉及建筑从公元初年至21世纪初,跨越两千余年:从神殿到巴西利卡,从哥特到巴洛克,从文艺复兴到新古典主义,从浪漫主义到新艺术运动,其中既有大名鼎鼎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巴黎圣母院、先贤祠,也有名不见经传的艾古力圣弥额尔礼拜堂、巴黎王妃门地铁入口、绿色城堡,等等。在丰富而又零散的个案之间,贯穿其中的是不同时代背景、不同观念信仰下筑造者对神与人、价值与实用、自然与人文、历史与未来的想象与诠释,而这怡怡构成了欧洲建筑语言沿革的主线。通过这些线索,本书将散落于欧洲历史长河中的“珍珠”串联成一条别致的“项链”,将建筑与其中的壁画、雕塑和盘托出,呈现出社会、人文、艺术的整体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