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作者七年的测绘成果加以整理、遴选、完善,这些测绘图是大连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师生们辛劳和汗水的结晶,是一份珍贵的资料集,展示了清真寺整体与局部的结构、造型与细部,尽可能多地保留了清真寺测绘的原始数据。本测绘集不仅可为古建筑研究爱好者所用,也可以为从事古建筑修复、保护与传统风格设计的建筑师们提供较为丰富的资料,对我国大连地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深厚意义。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寺院,如今,在中国的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形式各异的清真寺。 清初,山东、河北地区的回民先后挑担来复州城经商落户。顺治六年, 他们筹集银两在城西南隅买下一块菜地和三间草房作清真寺,后历经扩建,此处是辽南最早建成的清真寺。 曾任山西省主考的热河穆斯林王廷相书写的“还朴归真”匾额,古朴静寂,见证了古城回族人的信
本书详细讲述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砖雕石刻艺术。共分七个部分:屋顶砖瓦装饰,砖墙上的装饰,砖栏杆与影壁,石柱础与门枕石,基座、栏杆、台阶,石碑、石牌楼,砖塔与石塔。既形象展示了中国古代多彩的砖雕石刻艺术,又提示了传统建筑装饰的文化内涵。并配有500余幅图片,图文并茂。
在这片古老的华夏大地上,引人人胜的旅游美景多如繁星,除了鬼斧神工让大山河川变得如此雄姿秀丽的自然景观之外,还有千百年来人文的古建筑景观,也在谱写着浓彩重墨的华美篇章。 古建筑给原生态的自然增添了活的灵魂,是历史与文化的沉积,是物质与精神的交织,吸引着众多的游客纷至沓来,雄伟、宏大、精美、独特、绚烂等等繁多的赞赏之词,常常会脱口而出,这就是“热闹”。 但“热闹”的背后是什么呢?如何真正进入到“游趣盎然”的境界昵?值得有心的游人去思索和诠释。 建筑群的布局与方位有何讲究? 屋顶形制的样式与等级有何联系? 路、门、桥等等彰显出怎样的礼制? 螭吻、翘角、仙人走兽等物件有何物质与精神的作用? 古建筑中暗藏的数字、色彩、形状表达着怎样的情感? 五行学说怎么贯穿在古建筑之中? 佛陀的
本书作者在从事中国古建筑研究和教学过程中,经常被问及有关古建筑的各种问题,本书在此基础上,汇集了数百个知识点,从多个角度对中国古建筑做了剖析,以深入浅出的形式解读中国古建筑,使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获取更多的知识,从而了解中国古建筑,欣赏和保护中国古建筑。本书读者对象为建筑研究人员、建筑设计人员、各高等院校师生和对建筑文化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本书是《京华通览》的一个分册。北京建城建都以来,很多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和北京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息息相关。本书对于中国历史文献中对北京的古代建筑载进行了梳理,并进行了客观的记述,配以珍贵的历史地图与照片,通俗性与可读性兼备。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国家,在神州大地,在角角落落,到处有一条条老街,保存着古老的风情。每一条老街都是一个城市、一个古镇乃至一个古村落的历史折射,历经岁月的淘洗,愈发弥漫着古铜一般的历史光泽和古代建筑神韵。 它们或是撑着油纸伞才能走过的雨巷,或是充满民俗风情的小弄,又或是豪门富商竟风流的老街,每一条老街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但共同的一点就是它们都在沉默地记录历史建筑风情、民俗生活、市井文化。 本书就是从建筑的角度,真实记录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设计与经营。
本书以中国古建筑构造技术为主线,根据中国古建筑的构造组成,按照从基础到屋顶,从结构到装饰装修的顺序,分别介绍了古建筑下分“基础、台基与地面”的构造,古建筑中分“墙体、木构架、斗栱”的构造,古建筑上分“屋顶”的构造以及古建筑木装修和古建筑彩画等知识。全书渗透了宋《营造法式》、清《工程做法则例》、江南《营造法原》的内容,在学习中可以相互比照。本书在靠前版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与完善,增补了综合实训内容,以便将构造理论与实践工程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增补了古建筑地杖分层做法表、古建筑各类彩画特征表、古建筑常用名词对照表,以供读者查用。与靠前版相比,质量进一步提高,实用性进一步加强。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及高职高专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岗位技术培训及从
本书以中国古建筑构造技术为主线,根据中国古代建筑的组成,按照从基础到屋顶,从结构到装饰装修的顺序,分别介绍了古建筑基础、台基与地面构造,古建筑墙体构造,古建筑木构架构造,古建筑斗?砉乖欤?古建筑屋顶构造,古建筑木装修构造以及古建筑彩画知识。每个部分都渗透了宋《营造法式》、清《工程做法则例》、江南《营造法原》的内容,在学习中可以相互比照。在每一章后都设置了实训项目用以对单项构造内容进行实践训练。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照了国家的古建筑构造、施工、监理等方面的相关标准、规范,内容上突出实践性、应用性,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及高职院校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岗位技术培训及从事古建筑设计、施工、监理的工作人员的参考用书。
由王博、宋苗苗主编的《古建细部CAD施工图集(2栏杆铺地纹样亭子)(精)》对古建相关的细部及构件以施工图的方式,诸如栏杆、铺地、亭、古建纹样等进行了详细地介绍,是一系列较为全面的中国古代建筑CAD细部资料图集。书中文字叙述简单详实,图片质量上乘,图书制作精美,本书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非常适合从事中国古建筑研究以及预进行古建风格设计的建筑设计人员。
在煌煌五千年灿烂的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建筑文化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位置。 建筑,凝聚着文化,彰显着文化;建筑的一切,归结了文化,又推动了文化。 于是,中国建筑文化的建设推广及其发展,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我们——中国建筑业产业报《建筑时报》应尽的宣传报道职责之一。 《建筑时报·中国建筑文化》专刊,自觉地融进中国建筑新文化运动中,站在一个较高的层面上,以文化的眼光看建筑,探寻建筑及所有建筑活动的文化内涵;搭设一个较大的平台,展示传统建筑及其文化的精髓、现代建筑及其思想的精华。 《建筑时报》以自身五十多年的历史积淀和发展积存,与中国建筑业不断的发展同行。在这一同行中,建筑时报已然成为中国建筑文化各个层面积极的、不断向上的组成部分,担负起天然而光荣的承传优良传统、文化的职责。 进入
古都西安,古称长安,坐落于陕西渭河平原关中盆地,每每成为国外元首访华的站,被比作中国的古希腊、古罗马,华夏文明的摇篮。在中国历史上,西安是至今历时最长的古都,建都历史超过千年。西安所在的这片土地,先后做过西周、秦、西汉、东汉、新莽、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十三个大小王朝的都城,享有“秦中自古帝王州”的盛誉。尤其是强盛的周、秦、汉、隋、唐等朝代在此建都,使它充满了神秘而厚重的色彩,有着在国人记忆中抹不去的帝都形象。西安为什么会如此受到帝王们的钟爱呢?
本书通过借用西方学术中比较成熟的理论形态对中国古代宫廷建筑进行了研究和解读,寻找了一种中国古代建筑的理论研究方式。本书借用了西方学术史中的现象学、语言学、符号学、解释学等理论形态,重新解读了部分中国古代城市、皇城和宫廷建筑,力求探讨和建立一种更为理论的中国建筑史研究方法。
本书将作者七年的测绘成果加以整理、遴选、完善,这些测绘图是大连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师生们辛劳和汗水的结晶,是一份珍贵的资料集,展示了响水观整体与局部的结构、造型与细部,尽可能多地保留了响水观测绘的原始数据。本测绘集不仅可为古建筑研究爱好者所用,也可以为从事古建筑修复、保护与传统风格设计的建筑师们提供较为丰富的资料,对我国大连地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深厚意义。 大黑山位于辽宁省南部,大连北部,金州城以东 15 公里,距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 11 公里,又被称作大和尚山、大赫山、老虎山等,海拔 663.1 米,面积约 110.9 平方公里。自明代起,大连地区逐渐繁荣起来,大黑山也兴建了一批重要的建筑号称辽南第 一名胜。古金州八景,大黑山就以“响泉消夏”“南阁飞云”“山城夕照”“朝阳霁雪”占了其四。现今山上依旧留
本书既汇集了全国各地不同建筑、不同风格的“三雕”图片,也进行了综合的和分门类的阐述,它既是给建筑界和建筑史界提供了系统的参考资料,也可供其他艺术门类专业人士对其进行探讨和研究,同时也可供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关注的人们来了解和欣赏,以此打开认识中国雕刻、绘画、建筑学、民俗学、工艺美术、民间美术的大门。
《户牖之艺》是“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五书”中的一本。书中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古建筑房屋门窗的装饰,包括门窗发展、宫殿门窗、寺庙门窗、住宅门窗、园林门窗以及关于各类门窗的比较等内容。作者通过实地拍摄、现场测绘等,积攒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形象生动地展示出门窗丰富多彩的样式,读者可以从中领略各个地区不同层面的文化内涵及风土人情。
《中国古建筑》纪录片以各个历史朝代的典型建筑为例,系统地研究中国各个时期的古代建筑特征,高超的技艺,对于当今社会人们的审美观,对建筑的文化内涵的欣赏和理解非常有益。 本片以大众易于理解的叙述方式来制作,从历史、技艺、文化、传承四个角度系统向大家介绍中国各时期的建筑特征和高超技艺,深度揭示建筑文化内涵,真实再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程。
嵩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圣山,是中国古代建筑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寺、庙、阙、阉、宫、观、塔、台、坛、殿、阁、坊、亭、桥等种类齐全、数量从多、绵延不断,构成了一部中原地区自秦汉至清上下两千年形象直观的建筑史,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本书以嵩山古建筑为研究对象,着重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以简洁、朴实、流畅的文字,既向读者综合介绍了嵩山古建筑群及其圣山背景、发展阶段、研究现状和不同类型的建筑实例,也对嵩山古建筑群的建筑特点、文化内涵、遗产价值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此外,书中还配有古建筑测绘图和照片170余幅,书后附有200余条嵩山古建筑群研究相关文献目录。 前人对嵩山古建筑的研究颇多,但大多侧重于某一处或几处建筑,或这些建筑的某一领域,缺少全面而宏观的研究和探讨。本书把“嵩山
《装饰之道》图文讲述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共分四个部分:建筑装饰的起源与发展,建筑装饰的表现手法,建筑装饰的民族传统,建筑装饰的地域特征与时代特征。全书文字既有概括梳理,又有细节分析,生动耐读。并配有500余幅图片,图文并茂。
“墙”的传统讲法是土、木、石、砖等材料筑成的屏障或外围。古时墙的结构大多不复杂,由墙下部的基础、中间的墙体和顶部的墙帽三部分组成。形式上分房屋墙、院墙、影壁、围墙、城墙等。墙也有非封闭式的长条形墙垣,可以长达数百里,上千里,万里长城就是长长的墙。古代很多墙体建筑是统治者策划,劳动者建造的产物,也是一种历史文化。随着社会的工业化发展出现了水泥、钢材、玻璃、塑料、合成纤维等新型建筑材料,建造出了现代的墙,从钢筋水泥墙、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到能储藏保温的保温墙、能吸收声音的吸音墙、能保持无细菌的隔离墙、能防电磁波和核辐射的金属墙、能防盗的金融库房墙,发展到电脑防病毒的防火墙等等,墙的本意已从物质形态延伸到虚拟形态,并且还在发展。 本书叙述的北京古墙都是清朝(1911年)以前的各种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