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虑到读者需求的广泛性,本书立足点面结合,统盘兼顾的原则,在名词的选注上,基本上分为专业性和普及性两大类。 二、将一些名词,按照古建筑工种进行分类,以求达到系统性和体系化,并便于读者在阅读和使用时,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三、各工种即“作”的划分,以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为基础进行,有大木作、小木作、彩画作、油作、瓦作、石作、土作、砖作、泥作、铜铁作、搭材作共十一作,多数名词归入上述各“作”内,名词较少者,则不再单列,而归入“作”之外的部分。本辞典正文后附词条汉语拼音索引,供读者查检。 四、根据研究,构件名词与做法名词,是古建筑术语的二个主要方面,二者大多兼而有之,因此,通常将上述名词归入一类表述。 五、专业性词语表述,注重结构的分析与法式的对比,但限于篇
《桂林古建筑研究》一书在叙述桂林古建筑历史的同时,对古建筑的源流分布、选址规划、工艺技术、人文因素、艺术魅力、保护维修和开发利用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论说,全面细致、内容充实。在对桂林古建筑进行概述之后,确定了对桂林古建筑研究的七个研究对象,分别为城池衙署、寺庙佛塔、桥梁堤坝、亭台楼阁、民居别墅、名人故居、陵墓牌坊对桂林的古建筑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全书辅以详细的图片资料,把古建筑的形式、技术、艺术体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阅读本书后,对桂林古建筑的构造跃然存于脑际。全书叙述从古至今娓娓道来,既有纵向的历史线索和沿革可以寻根,又有横向的历史古建筑群作为依托,展现了一幅桂林古建筑的全美画面,对桂林特色古建筑的研究增添了一份光辉和色彩。
本书扼要介绍了广东省和海南省的主要古建筑,具体为1938 年之前建成,由文物行政部门核定的文物保护单位(含世界文化遗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保存完好、价值较高的历史建筑。包括对2 个省5 大片34 个县市的372 处古建筑群的介绍,以及208 处古建筑群的列表说明。采用深入浅出的文字表达,配以实地踏勘取照的图片和相关历史资料,以期图文并茂地介绍各个文物单位的特点和艺术成就。既可作为普及中国古代建筑知识的案头收藏和导游手册,也可作为研究广东、海南两省城市、建筑的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中国古都五书:古都南京》是一本关于南京城市建筑历史文化的读物。 南京作为著名的十朝都会,是一座非常值得徜徉历史、流连文化的美好城市。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古都烟水间的寥廓旷远,雄峻伟丽,每一次游目畅怀都会让我们不断深入领略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丰厚底蕴;无论莫愁湖的夏荷,还是玄武湖的秋荻,每一位关注古都南京的人士也都会有各自见仁见智的亲身感受。这都源自南京深厚的历史积淀,繁盛的文化资源。即使我们仅从古代都城史的视角加以考察,南京古都近2000年的时间跨度,相关史料的丰富程度,也称得上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一个缩影。
福建偏居华夏东南一隅,在地貌、水系乃至气候等方面,都呈现的独立性,亦孕育出独具特色的文化样貌。本书对福建各地重要古建筑的分布、类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汇总,对各古建筑所在地情况、各古建筑的历史沿革作出介绍。此外,在对各古建筑的形制特征和保存状况的详细解说中,也融入了作者的切身感受和评价。通过这种全面梳理和勾勒, 生动呈现福建古代建筑文化的风格特征和历史演变;而作者自身点滴感受的汇总,也或许能够鼓励读者去实地寻访、自己发现。
本书力图将部首书写和释义结合于一身,以期满足读者的要求。据此,本书篆书说文部首均为作者手书,所选部首篆书字形,皆本于《说文解字》。即使个别部首的写法后世存有争议,也据之书写,但会在文字注释部分予以阐述。这些部首是构成小篆字形的基本单位,读者若能认真理解和熟练掌握,不仅对深刻认识《说文解字》的价值、体悟汉字的构形规律有莫大的帮助,对识读篆书、研习篆法也会有极大的益处。
北宋东京城,这是一个无与伦比的繁华都市,城内各种游艺场所如勾栏、瓦舍如春笋勃发,遍布各地,酒数饭店、商号店铺鳞次栉比。满城金翠耀目,罗绮飘香,天子与民同乐:调弦弄管于茶坊酒肆,宝马香车驰骋于御路天街,挥金如土,竟相,给东京市容带来奢华的富饶气象。至今我们从北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还可约窥见当年的繁华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