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如来(精)》是作者鲍鹏山在《光明日报》的专栏“老鲍谭古”的文章结集,总计68篇;每篇字数约一两千,总计约10万字。每篇各自标目,由《论语》原文引发,围绕着道德修养、价值判断、理想人格(君子)、为人处事、教学育人等方面,对孔门言行加以解读,或抒发自己的心得感悟,或结合社会现实阐发孔子智慧的当下意义,见解不乏新意,语言平实晓畅。尤为值得称道的是,作者的解读,在阐释原文原意之外,结合当下社会现实引发出孔门智慧对当下社会人心的正面的意义,涓涓细流,汇聚的是传统文化影响现代社会的正能量。
本书是中国神话学专家袁珂先生一生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其因专业系统且通俗易懂,出版三十年来,受到了外读者的广泛欢迎,并且被翻译成俄、日、韩等多种语言。 1983年,在本书基础上历经两次重要增补修订而成的本书一书,内容已达原来的四倍,字数六十余万。作者对浩瀚的古文献资料,考辨真伪,订正讹误,加以排比综合,从盘古开天辟地叙述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把散落在群藉中的吉光片羽遴选出来,熔铸成一个庞大而有机的古神话体系,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包罗万象的瑰丽世界,生动地描述了古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图系。
《孔子如来(精)》是作者鲍鹏山在《光明日报》的专栏“老鲍谭古”的文章结集,总计68篇;每篇字数约一两千,总计约10万字。每篇各自标目,由《论语》原文引发,围绕着道德修养、价值判断、理想人格(君子)、为人处事、教学育人等方面,对孔门言行加以解读,或抒发自己的心得感悟,或结合社会现实阐发孔子智慧的当下意义,见解不乏新意,语言平实晓畅。尤为值得称道的是,作者的解读,在阐释原文原意之外,结合当下社会现实引发出孔门智慧对当下社会人心的正面的意义,涓涓细流,汇聚的是传统文化影响现代社会的正能量。
一幅藏在“国博”的国宝画卷,近被天津一群文史爱好者发现应该是描写三百年前天津市井街貌的一幅写实作品,所谓“督粮”不过是“巡盐”而已。几位作者从不同视角解析了这幅画卷的本来面目,罗列大量史实试图揭开这幅图卷的真相及入藏“国博”过程背后不被人知的隐秘。《海河巡盐:国博藏所谓 天津风物考》代表了目前天津文史界对《潞河督运图》长卷研究的整体水平,问世后,将对历史上的这件公案的研究起到促进作用,对本属天津历史文化遗产的回归,亦能起到极大的拨乱反正作用。
影壁属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小品类或附属类建筑,形式多样,文化内涵丰富,引人注目。张毅培、史景怡著的《影壁之美(精)》集收藏性、知识性及实用性于一体,是一本丰富的影壁资料库,集中展示了作者十余年来在全国各地拍摄影壁的精品,从近万张图片中甄选出千余张拥有代表性的影壁图片,并从中华影壁的文化渊源、历史发展、结构样式、文字内容、吉祥寓意等多方面加以阐释。全书以影壁样式、文化内涵、举例说明的逻辑结构次序展开,着重介绍了中国各地民居影壁的不同特点,同时也概括描绘了部分寺庙影壁的精彩以及皇家影壁的辉煌,尽可能详尽真实地再现不同类型影壁的内在特质及其文化价值。
作为一代国学大家,姜先生1250万字的《姜亮夫全集》汇集了他一生大部分的著述。但要从这二十四卷文字中去识读一位大师、一门学问,实非易事。浙大出版社选择先生部分重要论文辑成《国学丛考》一书,既可由此阐发先生著述之辉煌,更重要的能让国学门中人读先生书,识其风范,承其学问,继而发扬光大之,而于国学门坎前徘徊者得以引导入门,顺势深入,皆是利于学术的好事,可谓功德无量也。正如李学勤先生言:“要接触学术文化传统,自然首先是二十世纪的国学诸家。认识国学,先来阅读二十世纪诸家的作品。”姜亮夫先生为二十世纪此道中人,他的思维理念、治学根基、治学方法在此书中均有所展示,愿读者从中细细汲取营养,为宏扬国学而共同努力。
《清单:关于爱与奇想的124张小纸条》中收录了124张风格各异的清单,每张清单后都附有相关的图片,其中大部分是清单原件的副本。这124张清单跨越古今,涵盖了许多历史事件,以及名人们经历的奇闻趣事:古埃及人请假的理由,有些在今天看来也仍然适用;达尔文的父亲对儿子事业的质疑,全因担心自己的孩子再也无法过上稳定的生活;爱因斯坦要求妻子遵守的协议,让人看完不开始思考婚姻的意义;霍华德·洛夫克拉夫特心中总有些怪诞的念头,平常的文字读来却令人浑身发冷;梦露的新年决心,大概会让人想起自己每年都列下可很终没能完成的年度计划……这些清单很少出现在公众的面前,但是它们都独具魅力和趣味,值得大家细细品位。
本书共选收20余篇论文,基本上覆盖了上述古代印度历史发展的全过程,自文明的诞生到古代社会的转型,各个历史阶段的内容都有,而且彼此互有联系;虽在细节上有断档之处,但重点突出。因此,这部著作不是简单的论文汇编,而是一部有着内在体系的断代史论纂,或者说是一部集腋成裘的专著。 本书在选题上,对印度学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诸如原始佛教、种姓制与奴隶制以及社会转型等问题,选人较多,并独立成童。在这里反映了作者多年耕耘所倾注的心血。在这部著作中,除有关印度文明的内容外,还收入若干篇与中国相关的文童。其中包含有中印两大文明的比较研究、重要历史人物的对比以及佛教文化的交流等。
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它从原始时代北京人的居住地,逐步演化成为华北平原的居民点。并从此经历了各个朝代的更迭,由周朝分封的蓟城到唐代的幽州,从辽代的陪都南京城,到金中都、元大都以及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北京始终以它物有的城市地位和城市作用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着积极的影响。由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撰著《北京城的起源与变迁》一书,用通俗的语言将北京城的发展历程清晰地展示在当代读者面前,让每一个阅读者通过这部的读物,对北京城的历史沿革和悠久的文明更为熟识。特别值得强调的是,作者在论述北京城的发展脉络中,将地理环境的影响融入到论述之中,从另一个新的色度阐述了北京城市发展的历程,使读者从北京的生态变化和历史地理的角度去重新认识北京、了解北京,这对我们今天的城市环保有着积极的借
本书通过再现考古发现和历史研究的进程,走进引人入胜的西部,追寻古蜀文化的辉煌、丝路文明的绚丽、西夏王国的兴衰、南诏大理的沧桑、夜郎古国的神秘,从而展示西部各地域多姿多彩的历史与文化。 本书是在参考了100多篇论文、40多种图书的基础上写成的。在原有资料的基础上,本书还使用了大量资料,以求客观、真实、系统、全面的反映南诏大理文化的各个方面。写作过程中,常常为了考证一个数据、人名、地名、年代等而四处奔波,查找各种资料。
《文子》是西汉时已有的先秦古籍,它先于《淮南子》而成书。《文子》虽经后人篡改润益,但不是伪书,可以作为研究文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道、道和德、道德和仁义礼法,以及由道到术的发展来看,文子在中国哲学史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 《文子》是古代道家的重要著作,上承《老子》哲学,下启黄老道家,思想体系上以老子道学为中心,兼有部分儒家、法家思想,是老子道家向黄老道家发展过渡的桥梁。对该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脉络,尤其对我们理解周秦、两汉期间道家思想的流变、诸子思想的融合,都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符号江苏·口袋本:南京民国建筑》紧紧围绕现存的南京民国建筑,采用实地调查与文献资料相结合的形式,以深入浅出的笔触、丰富珍贵的史料、生动形象的图片,从南京民国建筑的发展历程、建筑类型、设计风格、自身价值、鉴赏方式,以及设计师、代表作等方面,讲述了一个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披露了一桩桩鲜为人知的内幕,展现了一个个风云人物的风采,从建筑这个侧面再现了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方面的风貌。
本书以对话的形式,把日常生活几个重要方面的内容,分成20个单元,每个单元两课,每课组织20个句子,每个句子既有闽南话的说法,又有普通话的翻译,这里有些句子只能用意译,为的是便于读者对照学习闽南话,有些句子可能有几种表达方法。此外,每课后面还有“补充词语”、“提示”、“学习”和“替换练习”等几个部分。“补充词语”是增加一些与本课内容有关的闽南话词语,以扩展学习者的词汇量,个别词语与课文有重复,那只是为了学习的方便,个别词语可以有多种读法。“提示”是将课文里一些词语在用法上的特点以及牵涉到的民俗习惯做介绍,提醒学习者注意。“学习”主要是就讲解和分析闽南话语音,兼顾词语中的一些难点,帮助学习者学习语音和懂得闽南话语音、词汇的一些基本知识。“替换练习”是帮助学习者巩固课文句子的学习成果并
《文选》是屈大均在其所辑录的《广东文集》的基础上选录而成的,刊刻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广东文集》共收录从汉至清初二百余家粤人作品,人为一集,集分诸体,按人分卷,共300卷。因《广东文集》卷帙浩繁,故屈大均又从中选录了一些作品,辑成《文选》40卷另行。屈大均选录《文选》的目的,他在自序中表达得很清楚。他说:“广东者,吾之乡也。不能述吾之乡,不可以述天下。文在于吾之乡,斯在于天下矣!惟能述而后能有文,文之存亡在述者之明,而不徒在作者之圣。吾所以为父母之邦尽心者,惟此一书。
现在有很多人到云南旅游,景点都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导游讲解通常笼罩一层神秘感,旅游者也想知道其中的奥秘。揭开云南景观奥秘谈何容易!昆明大观楼举世闻名的长联、大理古城、丽江洞经音乐、修金(铜)殿的吴三桂,如此等等,谁都想探究其中的文化底蕴。手持杨昆宁著的这本《古滇王国(对一个王国的猜想)》,答案尽在其中。
2003年2月7日至12日,当全国各地还沉浸在浓郁的羊年春节气氛中,“戏曲·民俗·微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安徽池州市和典山市两地召开了。 围绕着会议主题,大部分代表都提交了论文,共59篇,按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一是戏曲文化与微州,二是池州傩文化,三是微州及皖南地区的民俗文化,四是中华文化视野下的戏曲、民俗和傩文化。有的论文侧重于文本研究,有的论文侧重于田野调查,它们都蕴涵着丰富的信息。闪耀着真知灼见,是对微文化的新的拓展,也是本次会议的最重要的学术收获。我们从提交会议的论文中选取了43篇,予以结集出版。 本论文集的出版,为从事微文化、戏曲、民俗等领域研究的学者都会提供有益的信息和启迪。
《本色云南与外来印象:以文化、交通贸易、植物资源为例》是作者的博士论文,通过本土人、内地和西方来访者不同视角从文化、交通贸易和植物资源这三个方面分析探讨云南,通过云南与外来世界的互动和交往显现云南地方特色。把云南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其历史发展轨迹真实客观地呈现出来,用云南和外来的视角重新理解云南、认识云南、构建云南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