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采用质的研究方法,通过将近两年的实地研究和文本分析,对一群留美中国学生与美国人的人际交往情况进行追踪调查,在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的基础上,了解他们的行为、感受和意义解释,并围绕被研究者提出的7个“本土概念”,阐述了他们的跨文化人际交往状况和心态,特别是他们如何在一块陌生土地上从彷徨、无助到重新定位自己的文化身份这一艰难过程。本书案例丰富、语言平实亲切,为读者了解国外留学生在跨文化交往中的内心真实感受和思维变化过程提供了窗口。
黄浦区的历史建筑是最特殊的,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起始点,这里有着上海得以生存并成长的老城厢,那些留存至今的历经五六百年沧桑的城墙、建筑、园林、调宇和宅邸,这里既有中国传统的历史建筑,也有近代上海最辉煌的建筑。“经典”一词,最能概括其本质。黄浦的老建筑是经过历史的涤荡而遗存下来的。在同一片地块上,曾经有过多次的翻建和扩展,建筑领域的大浪淘沙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应当是一种汰劣存优。从这个意义上说,黄浦老建筑是精品,浓缩了上海的历史与文化。它们是东西方各种异质文化的并存,是海派文化的见证,也是世界文化的凝炼。在列入上海四批历史建筑保护史单的632处建筑中,黄浦区就占了146处,是上海各区县之最。这是历史的遗产,这是时代的结晶。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世界上没有哪一处城区像这里那样密集地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