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靖土楼依时依势而建,形式各异,体态万千,散落在山野,点缀于田问,呈现古建筑的容颜,风土民情浓郁,乡问野趣横生,构成独具魅力的文化景观。南靖土楼是雄伟的,它让人感受到刚强;南靖土楼是柔和的,它让人体会到秀美;南靖土楼是神秘的,如同一位没有撩开面纱的少女;南靖土楼是博大的,就像一本读不完的书……有一位专家告诉作者:单就土楼的“土”和“楼”二字便穷其一生研究不尽。是啊,先民留给作者们的宝贵遗产,精深无比,需要作者们作长期的严肃认真的研究、探讨,决非简单的蜻蜓掠水式的解释和说明。 为了让南靖土楼发扬光大,作者把10多年来收集到的有关专家、学者论述南靖土楼的文章,加上个人掌握的一些资料进行编纂出版,以区别于其他土楼的书籍。可以说,这本书学术性较强,对人们了解南靖土楼,特别是理解南靖土
《认识建筑》和《理解建筑》是以新异翔实的图像、简洁明晰的文字构成的姊妹书。《认识建筑》从建筑学的角度《理解建筑》从文明和建筑史的角度,全方位地介绍了建筑这门空间艺术的特征与历史。 什么是建筑学?这是《认识建筑》涉及的主要内容:人和空间,建筑物与类型,技术、材料和结构,样式。 比如说,设计任何建筑都要充分考虑地理位置、气候、可以获得的材料,以及这些方面如何影响室内和室外的建造;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关于建造的技术,根据可获得的不同建造材料,发掘利用其不同特性的能力;此外,建筑物的风格还受到历史文脉及其所处时代的不同艺术和文化潮流的影响。 所有这些方面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建筑学的语言,它和单体建筑的关系就像文学和单篇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
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和西方的一批建筑大师,如吕彦、童寯、杨廷宝等设计了我国现代史上一批经典建筑、这些建筑既艺术地解说着中国近现代的建筑史,也彰显着这些建筑巨匠们的历史踪迹。 能够成为一名建筑师应该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他们所创造的建筑作品毕竟要比建造者长寿,即便后人依然只能记住那些经典的建筑,但那终究是建筑大匠们智慧和心血的载体,何况它们还记录着一个时代的往事和一种文明的永恒呢。当然,追寻建筑大匠们踪迹的方式,还是走进由他们创建的那些经典建筑中,这也许也正是他们所希望得到的一种尊重方式。 曾几何时,我试图探寻中国建筑文脉的源流,没想到一深入进去才发现,这竟然是另一个宇宙乾坤。别说寻找什么建筑文脉的肇始发轫,就连其中一支脉也“原非竭一、二人之驽钝所能及事”,更不敢奢谈循着它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纪念碑。”在《建筑的意境》中,建筑史家萧默先生把中西建筑置于思想文化的背景下解读,让读者深入了解大到城市、宫殿,小到民居、园林,中西建筑不同的形态和制式所蕴藏着的历史逻辑与文化内涵,为中西建筑的每一种造型每一处细节都找到了文化的脚注。他还比较了中式建筑和西方建筑大相径庭的审美意趣,揭示出中西方在思想文化上的差异。 同时,这本书还对中国当代建筑向何处去,也做了独特的反思。读《建筑的意境》,有助于读者朋友提高建筑艺术欣赏的水平。
《杭州文化丛书:杭州的古建筑》是为了让人们了解杭州目前还保存着的一些古建筑,为人们欣赏这些古建筑提供一些帮助,以唤起更多的人来关心这些古建筑的保护。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建筑的大规模展开,对古建筑保护既是严重的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希望我们能抓住机遇,把杭州城乡的古建筑妥善地保护好,合理地利用好。
覆土建筑是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它伴随着环境科学发展起来,在大量工业化的建筑破坏土地和自然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古代人类的覆土建筑艺术带给人们以启示,这些建筑在巧妙地利用和顺应自然环境等方面做出了榜样。本书从覆土建筑的生态环境、布局、材料、技术、发展与革新等方面全面地介绍了覆土建筑艺术的知识,对广大建筑业同行更好地了解覆土建筑提供助益,以期覆土建筑的技术水平能不断向前发展,为人类提供与大自然和谐的“文明建筑”。
现实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种情况同样适用于建筑。这里的文字,就是对建筑之美有所发现和感悟的记录。其中有对校园之美的品评;有对城市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来的美学要素的提炼;有对古遗址之美的定位;有对城中村建筑的怀念;有对庙宇环境的品鉴;有对山川古地家园的眷恋;有对无言陵墓的畅想;有对祖先建筑智慧的欣赏……总之,现实生活中纷繁复杂的建筑现象,在这里成为了一个个审美对象,成为我们获取审美感受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