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汇古今,打通中外,带我们进入了一次文化旅行。从苏州园林到皖南民居,从上海的石库门到岭南的“四园”,甚至一直到法国的凡尔塞宫和美国纽约的第五大道,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其结构、其情趣、其精神,统统贯穿到住宅文化的总体历史中。更为可贵的是,该书一改建筑专著的枯燥乏味,以随笔的形式以小见大,平中见奇,深入浅出,体现了一个学者对中国建筑的哲思。
本书荣获1985年建筑批评家奖,该奖为当时建筑批评出版物奖项。自20世纪50年以来,艾伦·科洪的批评和理论一直代表着一代建筑师的良心,他的严谨和明晰的概念始终引发着争论,并成为理论和实践中求索新方向的动力。这本17篇的评论集标志着过去30年建筑思想发展的脉络,实际上包含了建筑领域的“现代建筑理论”。 本书可供建筑专业师生及专业研究者参考。
公元前57年,古罗马雄辩家西赛罗从流放地回到家乡,发现他的宅第已经被对手格洛狄乌斯的煽动策划所拆毁,并在原址建造了庄严的神庙。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西赛罗发表了一篇雄辩演说“Pro Domo Sua”( 为家园辩护),最终说服了氏老院,拆除神庙,恢复他原先的家园。 两千年后,同样有过流放命运的33岁匈牙利人,尤纳·弗莱德曼(Yona Friedman)丢掉了他在以色列技术大学的教师工作。此前他刚刚参加完1956 年的第十届国际现代建筑大会,并在会上首次提出了“移动建筑”需要一个“可变化的社会”理念。这个理念完全来源于居住者的意图的自由表达强调城市存在的真实原因是一种满足人们日益频繁的休闲活动的能力。建筑师必须允许人们的自发性建造,同时使这种建造尽可能的“可变”。半个多世纪来,弗莱德曼始终坚持的就是:建筑师与其固执己见沉
《李德华文集》汇集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李德华先生毕生的学术思想、规划实践及教学成果。李德华先生毕业于圣约翰大学,曾经参与过大上海都市计划的编制工作,参与创办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并主编《城市规划原理》第壹版至第三版,是我国的规划理论家、教育家。《李德华文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城市规划学科教育的发展。读者对象:城市规划及相关专业学者、教育研究者及大中专院校师生。
这是一本建筑导览手册,目的地是与中国历史同样悠久的古国意大利。书中选取了100个建筑。在地域上从北部的米兰—都灵—热那亚三座工业城市,威尼斯及其周边,到中部的罗马—佛罗伦萨地区,一直延伸到南部的那不勒斯和西西里岛;而在时间上则上至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神庙与广场,历经文艺复兴、巴洛克建筑的辉煌,直至现当代作品。虽然对于以艺术著称的意大利而言,这些作品只是冰山一角,却能让读者对意大利全境上下千年的建筑建立起一个初步但较为全面的了解。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建筑,全书以城市为单元进行划分,并对这些城市的特点进行简略介绍。此外,书中配有大量生动活泼的手绘插图,为读者提供了另一种观察视角。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造就一方的特色。 豫南独特物地质条件,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孕育了灿烂的城市和建筑文化,创造出豫南丰富多彩的古村镇及古民居。
建筑艺术不应该是建筑学者、建筑历史家、甚至建筑专业者的专利品。所谓建筑设计(architecture)亦不应该像以往的观念,即只有“具有特殊意义的空间或结构”方可视为建筑设计,其他就只是“房子”不值一谈。“特殊”的含义,可解作“”、“非一般”或“不寻常”的物料和技术应用。《不只中国木建筑》提醒大家毋须在房屋和建筑设计之间画出一条界线,因为最基本的房舍也会包含建筑艺术的精神和意义;“的”建筑文化,也可以具有“平易”、闲适“的情调。作者曾在法国接受教育,在香港院校执教东西方艺术设计多年,这一次利用了五年的课余时间,用带着感性的笔触,就一般被视为艰涩的传统建筑,写下16篇平易隽永的文章。本书以轻松活泼的方式去接触中国文化,可读性很高。
本书从根本上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某些非技术性影响因素周易哲学与传统的关系。周易哲学是中国文化思想源头之一,对于日常生活各个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对中国古代建筑建筑的形式和内涵更是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具体地说,先天八卦图式与建筑模式,后天八卦与建筑的法天象地构图,《易经》的“时中”与建筑的“择中”等等无不表明中国传统建筑和周易哲学具有着各种内在联系;从更深层来看,周易哲学里的立人之道也深深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建筑学,这也恰恰是中国传统建筑有别于西方等其他体系建筑的决定性依据。当然,《易经》筮占与堪舆零的迷信成分也对中国古代建筑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些方面都是需要辩证对待的。
《建筑与都市:荷兰建筑(2000-2011)(中文版)》介绍了2000-2011年期间荷兰的建筑项目,以及这十年来荷兰建筑界的发展趋势。本期所刊载的建筑项目由特邀编辑、荷兰建筑协会(NAi)会长奥雷·波曼协同其同事克里斯·鲁思及马丁·库珀斯甄选和确定。本期选登的项目分为三类:注重感性或理性表达的建筑、力求精良技术工艺的建筑、效能建筑。NAi编辑团队将第三类又称为“责任建筑”,认为其建筑师担当了城市活动家的职责。亨克·欧文克为本期撰文,阐述了建筑需与政治、发展、投资和教育建立紧密联系。时至,荷兰建筑业又已掀开新的历史篇章,着眼于逐步拓展建筑师的职责范围,探索发掘创新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