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汇古今,打通中外,带我们进入了一次文化旅行。从苏州园林到皖南民居,从上海的石库门到岭南的“四园”,甚至一直到法国的凡尔塞宫和美国纽约的第五大道,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其结构、其情趣、其精神,统统贯穿到住宅文化的总体历史中。更为可贵的是,该书一改建筑专著的枯燥乏味,以随笔的形式以小见大,平中见奇,深入浅出,体现了一个学者对中国建筑的哲思。
本书荣获1985年建筑批评家奖,该奖为当时建筑批评出版物奖项。自20世纪50年以来,艾伦·科洪的批评和理论一直代表着一代建筑师的良心,他的严谨和明晰的概念始终引发着争论,并成为理论和实践中求索新方向的动力。这本17篇的评论集标志着过去30年建筑思想发展的脉络,实际上包含了建筑领域的“现代建筑理论”。 本书可供建筑专业师生及专业研究者参考。
《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第4版)》是对世界现代建筑的一次全面审视。是国际建筑师、建筑史家及评论家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的成名作。1980年问世以来即获极高赞誉。被称为现代建筑发展史的经典之作。多次再版。2004年。三联书店曾出版该书第三版中译本。在此第四版中。作者在第三版的基础上,以全球化时代为背景增补一章。从地形、形态、可持续性、物质性、人居及公共形式等六个方面。分析世界建筑在近三十年来的变化。 《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第4版)》资料翔实,涵盖了自18世纪中期至21世纪初期几乎所有主要的建筑思潮和流派、建筑师及代表作;丰富精致的图片,令《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第4版)》的阅读更加直观;客观而精到的论述,使现代建筑发展史中纷繁复杂的线索清晰可循。
本书分门别类地讲述了岭南地区各种建筑发展演变的历史分期,岭南建筑文化的发展途径、文化积累及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成就。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岭南建筑文化的建筑风格、技术工艺特色、文化内涵充分体现出广东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的勤劳与智慧相结合的无穷创造力。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造就一方的特色。 豫南独特物地质条件,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孕育了灿烂的城市和建筑文化,创造出豫南丰富多彩的古村镇及古民居。
作者赵鑫珊是一位颇有灵性的学者,他对建筑,对音乐有一种天生的敏感,有一种发自骨子里的热爱。每次路经上海外滩,昂首凝视那一座座直指蓝天白云的欧式建筑,他都会发出由衷的赞叹,胸中都会涌荡起莫扎特幽雅而流畅的乐曲。创作《建筑是首哲理诗(第3版):对世界建筑艺术的哲学思考》他调动了几十年来感情,人生体验和学问的积累,有许多思想的火花在闪烁,有许多艺术的灵感在进射,堪称为真正的艺术创作。作者称《建筑是首哲理诗(第3版):对世界建筑艺术的哲学思考》为他致建筑世界的一封公开的情书。
洋洋八大卷,照片数千帧,捧书在手,立即会感到这部图书采用分类分卷方法的好处。面对古建筑庞大纷繁的世界,我们不会感到困惑,选择其中任何感兴趣的一卷,都呆以有条不紊地走进去,然后一卷又一卷分门别类地欣赏到门楼之庄重、楼阁之挺拔、版坊之神圣、书院之典雅、祠堂之崇高、会馆之富丽、戏台之绚丽和宅第之安详。本书还注意展示地域的多元、历史的多变、人文的多样,匠人与艺人手法与技术的不同,以及文化的差异造就的审美的缤绘,从而使读者感受到中国建筑文化浩无际涯的宽度。 同时,本书又非常精心于照片的拍摄。摄影师们着力从景象中摄取内在的意境,又刻意用细节放大历史的辉煌,使读者了解到中国建筑艺术般的高度。而精练的文字阐述,进而发掘出建筑文化的深度。于是,一部中国古建筑大观就这样立体地赏心悦目地摆在眼
古老的燕赵大地孕育了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民间艺术,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格和优良的艺术传统,反映着善良勤劳的人民对生活的热爱,生动地体现了他们的美学思想。从专业创作设计的角度来看,民间艺术家们的根本创意是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创造者的能动作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民间艺术虽然没有成文的理论著作流传下来,而是通过口授心传,在学习技艺的同时掌握创造的观念,继承传统的设计思想和工艺思想,这是和作品同时存在的精神财富,其中的理论和方法需要认真地发掘和研究。河北省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的民间艺术创造世代承传,生生不息地在发展着,在满足人们生活的实际需要的同时,负载着宝贵的人文精神,给人以传统的审美教育。
什么是文化产业?它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如何变化? 《文化产业》一书,将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同文化社会学、文化研究、传播研究以及社会理论等研究方法的优点结合起来。概述了围绕着文化产品产生的一系列关键性论争。 本书共有8个章节。分为两大部分。部分讨论了文化产业的定义、特性、研究方法以及人们对文化产业的评估和解释等方面;第二部分则是在前一部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文化产业的变迁与延续做了详细的论述。 近年来,文化产业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然而相关的理论研究却远远落后于实践。 本书对于我国当代文化产业理论研究与探索无疑是具有独特意义的。
遍布中华大地上的历代建筑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标志,历代文化、艺术、科技的丰碑,国家的瑰宝。助人真正了解古建筑的价值和意义、领略它的魅力,是我们这套《中国古建筑经典》的编写目的。本丛书精选其中具代表性并有较高度的古建筑实例,以最清晰、最简明的方法进行图文编排,分编为4册;以最精练的文字进行叙述和提示,使人们快速获得它的信息、了解它的价值、感受它的、领略它的奥秘,以便在学习中国建筑史、从事文化艺术民俗研究、进行古建维修、开展古建筑旅游、进行美术设计创作和古代题材影视剧拍摄的过程中阅读、查找和使用。同时,它也犹如一座分门类陈列的历代建筑博物馆,阅读它,就如同神游了中国经典古建筑285处。
本书从根本上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某些非技术性影响因素周易哲学与传统的关系。周易哲学是中国文化思想源头之一,对于日常生活各个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对中国古代建筑建筑的形式和内涵更是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具体地说,先天八卦图式与建筑模式,后天八卦与建筑的法天象地构图,《易经》的“时中”与建筑的“择中”等等无不表明中国传统建筑和周易哲学具有着各种内在联系;从更深层来看,周易哲学里的立人之道也深深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建筑学,这也恰恰是中国传统建筑有别于西方等其他体系建筑的决定性依据。当然,《易经》筮占与堪舆零的迷信成分也对中国古代建筑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些方面都是需要辩证对待的。
《建筑与都市:荷兰建筑(2000-2011)(中文版)》介绍了2000-2011年期间荷兰的建筑项目,以及这十年来荷兰建筑界的发展趋势。本期所刊载的建筑项目由特邀编辑、荷兰建筑协会(NAi)会长奥雷·波曼协同其同事克里斯·鲁思及马丁·库珀斯甄选和确定。本期选登的项目分为三类:注重感性或理性表达的建筑、力求精良技术工艺的建筑、效能建筑。NAi编辑团队将第三类又称为“责任建筑”,认为其建筑师担当了城市活动家的职责。亨克·欧文克为本期撰文,阐述了建筑需与政治、发展、投资和教育建立紧密联系。时至,荷兰建筑业又已掀开新的历史篇章,着眼于逐步拓展建筑师的职责范围,探索发掘创新源泉。
日本建筑类型多样,取中西建筑之长,又独树一帜,是日本传统文化、精神气质的重要载体。书中收录了遍布日本逾70处名胜古迹,全方位解读被列为日本国宝和世界遗产的知名建筑。从神社、佛像、茶室、庭园,到民居、学校、教堂、港口,为你勾勒出日本的生动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