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中国建筑口述史文库第三辑,书中包含近40篇访谈记录、以访谈为基础的专业论文,以及历史照片识读。内容包括北京民居四合院的保护、山东民居的建造、东南亚华人建筑与丧葬方式、三线建设中的建筑师及其成就等,为建筑历史呈现了丰富的面向。拟为建筑史研究者提供更丰富的史料和口述经验参考。
从理论阐述和实例分析的双重角度,对瑞典与挪威的地域性建筑进行讨论,包含了对地域理论的介绍与解读以及对典型实例的评析,特别对一些有较高国际声誉的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将进行较为全面的介绍。通过《瑞典与挪威的地域性建筑》可以了解瑞典与挪威地域性建筑在世界建筑文化中的地位,探讨多元化时期地域性建筑的思想来源、表现手法、特征几影响因素,对于我国建筑地域性的创作,丰富地域文化特色也有着可为借鉴的意义。
本书是城市与建筑美学丛书之一。本书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视角对当代西方建筑美学观念的演变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阐述,对当代西方建筑美学思潮、审美思维和美学精神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建筑文化研究》第二辑的主题为“威尼斯学派与城市”。它针对的就是当代都市意识形态研究这一内容。 本辑个部分里将选择收录威尼斯学派盛期的四篇论文,由该学派最重要的四位城市研究者撰写。 本辑的第二部分是“城市史:东方与西方”。 本辑第三部分是关于威尼斯学派两本代表著作(《设计与乌托邦》和《美国城市——从内战到新政》)的书评,以及丁沃沃对意大利建筑理论家皮尔·维托利奥·奥雷利发表于2008年的一篇论文“走向群岛形态”的延伸解读。 本辑由丁沃沃、胡恒主编。
现代派建筑兴起于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拥有重要的影响力。“建筑之旅”在美国十分常见,对于知名建筑师的介绍亦十分普及。本书作者一位的女性建筑师,独辟蹊径,以亲自走访的方式,拜访了美国加州众多知名建筑,其中不各个建筑的详细实用信息和介绍,更有她自己的亲身感受和建筑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此外,作者还将自己在加州的建筑之旅以路线图的形式展现出来,本书对于建筑专业人士和关注文化的旅游爱好者来说,都不失为一本内容丰富的建筑参考书。建筑师赖特作为现代派建筑代表人物,在美国可谓家喻户晓。作者身为一名建筑师,同时也是赖特的“粉丝”,不仅以专业视角描述了赖特大师的多个经典作品,尤其是一些一般读者较难接触到的私家住宅和不对外开放的建筑,更有对赖特个人风格和作品轨迹的解读,十分可贵。
本书为建筑学专业教辅图书,介绍了近些年来具有创意的日本建筑设计作品,通过案例分析做出详细的归纳与总结。本书内容上根据日本新锐建筑师作品中呈现的新特点分为四部分:部分:通过“复杂性”消解内外的空间界面。第二部分:通过“尺度变化”呈现动态空间距离。第三部分:通过“确定性”元素创造不确定关系。第四部分:“非建筑”引发建筑新的空间审美。
《北美建筑趋势1990-2000》选取了18位北美建筑师于1990年代在美国建造的18个项目。1990—2000年这10年间,美国多元的建筑文化远离传统学术发展的中心,逐渐找到自身的定位。选取的18个项目旨在引导读者关注过去10年北美建筑所呈现的最主要特征。这一系列特征来自同一经济、社会和地域背景下的艺术和思想体验,它们勾勒出了当今美国建筑大致的轮廓。
洋洋八大卷,照片数千帧,捧书在手,立即会感到这部图书采用分类分卷方法的好处。面对古建筑庞大纷繁的世界,我们不会感到困惑,选择其中任何感兴趣的一卷,都呆以有条不紊地走进去,然后一卷又一卷分门别类地欣赏到门楼之庄重、楼阁之挺拔、版坊之神圣、书院之典雅、祠堂之崇高、会馆之富丽、戏台之绚丽和宅第之安详。本书还注意展示地域的多元、历史的多变、人文的多样,匠人与艺人手法与技术的不同,以及文化的差异造就的审美的缤绘,从而使读者感受到中国建筑文化浩无际涯的宽度。 同时,本书又非常精心于照片的拍摄。摄影师们着力从景象中摄取内在的意境,又刻意用细节放大历史的辉煌,使读者了解到中国建筑艺术般的高度。而精练的文字阐述,进而发掘出建筑文化的深度。于是,一部中国古建筑大观就这样立体地赏心悦目地摆在眼
当日本家咖啡馆“ 可否茶馆”在东京诞生时,整个世界都没想到日本将成为咖啡消费大国, 日式精品咖啡文化将成为全球咖啡潮流之一。 咖啡在 16 世纪初传入日本时,还是个新鲜事物,到明治维新时代已经成为“文明开化”的象征,今天则是家喻户晓的寻常饮料。作为“后来者”的日本人对咖啡极度痴迷:改良速溶咖啡、发明罐装咖啡、重新发扬光大被欧美摒弃的手冲咖啡。从世界上个连锁咖啡店品牌圣保罗集团到咖啡迷前往日本必去朝圣的咖啡馆之一—琥珀咖啡 (Caf de L'ambre),风格各异的日式咖啡馆及其背后的主理人着咖啡爱好者们走入第三波咖啡浪潮。 一位多年旅日的美国人类学家追溯“ 咖啡热”的足迹,探寻咖啡馆在城市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并为读者奉上一份私人收藏的日本咖啡馆名录。
吴燕著的《中国观音文化史》在初步梳理观音文化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之上,尝试把握观音文化的流变以及发展。在写作架构上,力求体现“一纵一横”的特点:“一纵”即以历史时间为纵轴,主要探讨经典与教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观音崇拜发展演变的大致脉络;“一横”则是以观音崇拜为中心,主要从古籍整理、艺术、考古、文学、民俗等角度进行横向延伸,其辐射面包括观音经典的注疏、观音形象与造像、与仪轨、观音文艺与习俗这些是观音文化的主要内容。
一名画家,以油墨跟时间竞赛,捕捉最后一块石头在世间泯灭之时的情态、光影、色调。他是约翰·罗斯金,把威尼斯视为一颗“迅速融化在茶里的糖果”,一心拯救陷于颓圮败瓦的威尼斯建筑,花掉一年多的岁月,绘下三千张图稿,结集成《威尼斯的石头》。这石头的价值要比钻石永恒,因为作品把一个城市的盛衰保留下来,给世人真实呈现她的美与丑。约翰·罗斯金以娴熟而优美的文笔,写了这本关于现代建筑的书,介绍了威尼斯的设计和艺术,尤其是那篇经典的文章《哥特式的本质》“TheNatureofGothic”,曾被国外多家出版社单独出版。
时至今日,城堡依然是那些已逝时代的见证。在过去好几个世纪中,城堡总是与种种传说奇闻以及历史故事密切相关。但我们对城堡究竟知道多少呢?乌尔里希·格罗斯曼在这本书中带领我们探寻从中世纪早期直至19世纪晚期的欧洲城堡的历史,向我们介绍了城堡的建造者和居住者是什么人,城堡为何而建,有什么功能,城堡风格的变化,城堡中生活的风貌。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业已陨落的世界的大门,是古堡探访者的一本不可或缺的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