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科学,按形制、用途和功能介绍中国传统古建筑简单常识的通俗读物。内容涵盖齐全。全面了解中国古建筑种类,提高学生知识和文化的读物。本书介绍中国不同类型的古建筑,结合其构造特征,解读其历史、文化功能;穿插讲解与之相关的建筑学、力学、艺术学、材料学等基本知识。
王虹铈所著的《孝陵卫营房漫话》是以漫谈形式研究南京地方史的著作。作品依据史料考证和调查访问基础,围绕南京孝陵卫地区营房建设主线,着重记述了从明朝设置孝陵卫至今南京理工大学校园,孝陵卫军营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即介绍明、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各个历史阶段,孝陵卫营房营建变化、过渡情况和延续关系,客观地述评营房发生的事件、营房史上有影响的人物等。 《孝陵卫营房漫话》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结构合理、述论简明,并配有大量照片和图表,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性和史实参考价值,可以视为一部南京理工大学校址史。
本书集中展现了东方建筑史的曲折发展和重大成就,从古代建筑的萌芽、中国和印度古建筑的恢弘,一直到近代西方建筑的登陆、现代东西方建筑的并存发展。 本书以东方建筑发展的重大背景、建筑风格演变为线索,以具体的建筑作品为载体,图文结合,读者从中可以较为详尽地理解整个东方建筑文明发展的脉络。
借助古建筑典型的实例照片和图解, 阐释中国建筑结构体系30个世纪的发展及形制的演变—— 孕育并发祥于史前时期 发育并成长于汉代 成熟并逞其豪劲于唐代 臻于醇和于宋代, 显现衰老羁直之象千明代初叶 面对现代化挑战的当代 一本理解中国古代建筑有机结构的入门读物。 一部不甚完备但却的图像中国建筑史。
你知道吗?从史前到现在,人类的房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旧石器时代,人们住在小小的兽皮帐篷里;中世纪,人们住在半木结构的“积木”房子里;20世纪60年代,人们住进了混凝土筑成的“标准”住宅……从前,人们只在房子里睡觉;现在,房子有了 多的功能!翻开这本书,开始一场穿越时空的旅程,走进七座不同年代的房子。精美折页让你 了解这些房子的外观和构造,分条列点的图解带你认识房子的功能和当时居民的日常生活。另有各个年代的历史和文化介绍,助你学习建筑和历史知识!
阎崇年先生根据海内外重要博物馆的精美瓷器馆藏,讲述中国古代官窑及瓷器的发展演变历史;同时,通过个别瓷器器物的介绍,挖掘官窑瓷器背后的文化与工艺;此外,还对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作者立足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认为,与丝绸之路并存的瓷器之路亦是中西文化交流互动的历史见证。
本书是“上海?精神的行走”系列之一。全书是一个上海女作家独自穿行于城市的各个角落,探寻老房子的前世今生。岁月流逝,多少曾经的荣耀终归平淡?而镌刻着往日风华的老房子外墙上布满的爬山虎和青藤,就像它们用来包裹内心的外衣,矜持地和试图窥视的好奇者保持着距离。犹抱琵琶半掩面的后面隐藏着多少难与人说的心事?
本书是“上海?精神的行走”系列之一。全书是一个上海女作家独自穿行于城市的各个角落,探寻老房子的前世今生。岁月流逝,多少曾经的荣耀终归平淡?而镌刻着往日风华的老房子外墙上布满的爬山虎和青藤,就像它们用来包裹内心的外衣,矜持地和试图窥视的好奇者保持着距离。犹抱琵琶半掩面的后面隐藏着多少难与人说的心事?
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堪称西方现代建筑运动的“神奇年代”(Magic Year)。在这段时期,现代建筑运动不仅是一种建筑美学上的革新,更是一场建筑师参与的社会变革,一场探索新时代建筑形式如何表达现代社会生活内容的运动。因此,早期的现代建筑潮流是复杂多变、充满矛盾也充满希望的。此后,现代建筑主流就远离了先锋派而成为了一种表面风格一“国际式”。 本书介绍了西方现代建筑神奇年代的三个案例——路斯及其现代建筑宣言,吉迪恩与《空间、时间和建筑》以及1927年魏森霍夫住宅展。 尽管年代久远,但细读这三个案例,却能发现其中的许多问题在当下的建筑探索中依然存在。而这也是近百年前那场建筑运动的神奇之处,值得我们今日再度追忆。
本书对大学历史、职能、所扮演的文化角色、建筑风格、流派等问题进行了总体式的阐述,随后以大学建筑的功能分区为主线进行分章论述。本书章节结构清晰明确,内容充实,搭配大量清晰的建筑图片与线稿,图文并茂,在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更给予视觉上的享受。本书围绕大学建筑展开论述,立场明确,观点清晰,资料详实,论述过程中往往以小见大,触类旁通。
这是一本有关建筑艺术理解的小册子,主要是对过去与今天的建筑艺术及其发展作一个简述,也是对建筑造型艺术与建筑空间艺术的一些规律,作一个简明扼要的表述,以期对初入建筑之门的建筑系学生,或是为社会各界人士中对建筑及其艺术鉴赏有着或多或少兴趣的人们了解与理解建筑及其艺术,提供一个初步的阶段。 建筑艺术是一门极其复杂多样的艺术,每一种文化、每一个时代、每一建筑类型,都可能存在或演绎出多样的造型与空间艺术语言。甚至每一位艺术造诣深厚的建筑师,都可能有多种艺术话语的表述形式。因此,通过这样一本小册子,是不可能囊括建筑艺术的的。以一种平直的语言,将建筑艺术的一般原则与基本规律加以叙述,使希望对建筑艺术及其鉴赏有所兴趣的人们,能够对建筑艺术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是我们写作本书的初衷,惟其能够得
芬兰不阿尔瓦·阿尔托、伊利尔·沙里宁这样的大师,更以其的整体实力荣登20世纪现代建筑水平之(K·弗兰普敦评) ,其促进建筑设计的良好机制,稳健、实用而又充满人情味的现代建筑及其发展历程,都值得我们借鉴,遗憾的是我们对其知之甚少。 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口:概述芬兰现代建筑设计传统,评点芬兰新一代建筑师,精选24个典例,并配有由北欧最著名的建筑摄影家尤西·第艾宁提供的精美图片,以及文字、线图。阅读它是对建筑美的巡礼,更可启迪设计思路,激发创作灵感,相信广大建筑设计者会喜欢它。
《安藤忠雄建筑讲座》根据建筑师安藤忠雄在东京大学建筑学院的演讲整理而成。是建筑大师的授课记录。作品秉承了安藤一贯的低调真诚,不是深奥晦涩的建筑知识堆砌,而是从作者的经历入手,悉数对自己影响极深的建筑师、艺术家,小建筑、大事件,将自己30多年的所见所闻倾情分享。“建筑”对于安藤来说,不仅仅是一份工作,一份事业,更是不断催生希望的梦想。安藤口中的“建筑讲座”也并非艰深晦涩的理论,更多的是他青年时代的所感所闻,是一段思考与寻觅的人生经历。
该书是1944年完成的,当时对中国建筑的研究尚处于起步的阶段。对古建筑的实地调查也仅仅限于l932--1937年这短短的5年时间。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要弄清中国建筑两千年来发展的历史源流,梳理清楚其发展脉络,自然只能先从主流建筑人手,这就是为什么此书内容侧重于宫殿庙宇(即重点在大木作)。而对中国建筑中极富特色的园林,丰富多彩的民居基本没有论及。此书完成后,先生深感建筑史尚需深入的课题还很多。但当时正是抗战胜利,军兴以还,各地城市摧毁已甚,失地收复之后,立即有复兴焦土的艰巨工作随之而至,所需人才当以万计,当务之急是为国家造就建设人才,首先是建筑师。今后数十年,国家建设实有待于此辈人才之养成。因此他到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建筑史的研究只得暂缓进行。 本书是先生的重要遗著,因此补充的图片也采用当年先生所
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是“快题设计”,快速设计从表象来看,仅是一个表现的形式,其内在则是一个设计基础、设计技能、设计方法,以及设计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大集成,是要通过漫长的、观察、沉淀后,才能取得好的效果的。快题设计仅是一个“以小见大”的设计水平的评估载体。本书主要是给使用者一些启发。
快速规划设计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一种重要的工作方式,在规划师进行方案设计的过程中被普遍使用,尤其是在规划设计的初始阶段。快速规划设计通常只是使用纸和笔这样一些简单的工具徒手弃成,与计算机绘图和模型制作相比,具有快速、抽象性和模糊性的特点。其规划构思常常是决定规划设计方案成败的关键,并真实反映出设计者的专业能力和规划设计功底。而设计者能否娴熟掌握快速规划方案的设计与表达,也影响着他在职业生涯中设计能力所能达到的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