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厝》收录了泉州地区古厝60多座,包括“中”、“土”、“洋”三种类型,比较全面反映了泉州地区的建筑风格。同时,书稿还涉及了建筑主的奇闻轶事,增加了该书的可读性。
卢志刚先生在编这套《米丈建筑地图》时,收集参考了世界上多种建筑指南,研究比较了它们的优缺点,从而设计出自己的模式。这本建筑地图的图片相当专业,也相当精美,是声志刚先生亲手拍摄的,要掌握好时间、光线、背景和角度在上海这样密集的城市中谈何容易!这些图片完全是主编者一米一米在城市中遨游丈量的成果。上海的建筑数量十分庞大,跨越的历史年代相对漫长,选择什么建筑就成为一种学术研究的结果了!
今天,一件件精美绝伦的作品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仿佛看到了隽永的人文艺术魅力。高校博物馆以一己之力呵护着那些人文艺术瑰宝,将其最绝美的一面还原在大众眼前…… 这本《走进高校博物馆:科教博览》是“走进高校博物馆”系列其中一册,适合广大青少年读物参考阅读。
20世纪20年代起,在校长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的主导下,美国建筑设计师墨菲(Henry Killam Murphy)和燕京大学教授翟伯(John McGregor Gibb)联手在前清的皇家废园上建起了一座“世界最美丽的校园”(胡适语),这就是如今北大校园的前身——燕京大学的“燕园”。 本书作者深入调研耶鲁大学、哈佛大学收藏的大量有关燕京大学的档案资料后,以详尽的手史料和百余张珍贵的历史图片,尝试重构出这段从“废园”到“燕园”的历程。作者不仅着意勾勒繁冗物质建设的脉络,也常关注建筑研究易于忽略的“人”的历史,从中可以瞥见上世纪20至40年代对中国公众尚很新鲜的“校园”生活的场景。 就建筑史和文化史研究的意义而言,燕大校园规划是近代中国建筑史上一个绝好的案例。完整的、不限于案头和理论的复杂跨文化实践,包含了一段真实可感的空间进
本书尝试比较中西传统建筑文化,着重探讨历史上的自然观差异,以及在不同自然观影响下的建筑声所艺术特征与含义。
这是一本建筑导览手册,目的地是与中国历史同样悠久的古国意大利。书中选取了100个建筑。在地域上从北部的米兰—都灵—热那亚三座工业城市,威尼斯及其周边,到中部的罗马—佛罗伦萨地区,一直延伸到南部的那不勒斯和西西里岛;而在时间上则上至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神庙与广场,历经文艺复兴、巴洛克建筑的辉煌,直至现当代作品。虽然对于以艺术著称的意大利而言,这些作品只是冰山一角,却能让读者对意大利全境上下千年的建筑建立起一个初步但较为全面的了解。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建筑,全书以城市为单元进行划分,并对这些城市的特点进行简略介绍。此外,书中配有大量生动活泼的手绘插图,为读者提供了另一种观察视角。
本书是肯尼思·弗兰姆普敦(Kenh Frampton)继他的经典著作《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之后又一部令人翘首以待的宏篇巨著,必将对现代建筑发展的讨论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言以蔽之,《建构文化研究》是对整个现代建筑传统的重新思考。弗兰姆普敦探讨的建构观念将建筑视为一种建造的技艺,它向迷恋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主流思想提出有力的挑战,并且展现了一条令人信服的别开生面的建筑道路。确实,弗兰姆普敦据理力争的观点就是,现代建筑不仅与空间和抽象形式息息相关,而且也在同样至关重要的程度上与结构狈建造血肉相连。 组成本书的十个章节和一篇后记追根溯源,努力挖掘当代建筑形式作为一种结构和建造诗学的发展历史。弗兰姆普敦对18世纪以来法兰西、日耳曼和不列颠建筑史料的近距离解读为本书的理论框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他清晰地
《安藤忠雄建筑讲座:连战连败》一书根据建筑师安藤忠雄在东京大学建筑学院的演讲整理而成。如果说《建筑与我的梦》一书是讲述了成就安藤建筑师梦想的人事物,以及他独特的求学之路的话,那么在这后半部分的讲座中,安藤则与读者分享了他成为建筑师之后的所有艰辛和挫折。从获得建案的消息,到想方设法参与竞标,再到落败或是中选,到最后的落地建成。这期间的构思与环境调查,与客户的沟通、与竞争对手的博弈,遇到的艰难和问题都被摆上台面细细解读。
《建筑的七盏明灯》是罗斯金的一部有关哥特式建筑的杰作,享誉英美艺术界,为好几代人评判艺术价值提供了标准。该书阐述了建筑的七大原则:“牺牲原则”、“真理原则”、“权力原则”、“美的原则”、“生命原则”、“记忆原则”和“顺从原则”,为二十世纪的很多建筑和设计提供了灵感。此外,罗斯金认为建筑是从先辈手中继承下来的东西,并映射出先辈生活的景况。这种思想对当今的建筑保护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书是一本关于中国古典建筑装饰装修艺术的画册,融学术性与鉴赏性于一体,特点是:文述,图例珍贵。 作者郭黛女亘为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史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十余年间,郭教授以严谨的治学精神,针对性地对中国古典建筑装修艺术和技术作了深入研究和大量考证,对北到辽宁、南到广东、西到新疆、东到江苏、浙江等地的古典建筑内檐装修进行了调查和档案资料的搜集、整理。 本书作为其阶段性研究成果,不仅从文化史的角度对中国古典建筑装修的历史、审美趣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且从技术上对中国古典建筑的类型与形制、空间塑造等问题作了分类与比较研究,深刻地表述了中国古典建筑内檐装修的文化内涵和构造技艺,填补了中国建筑史研究的某些空白。 书中的大量图片、资料弥足珍贵,在学术上可供专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