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给孩子的故宫·探秘建筑》精选祝勇新作《故宫六百年》中与故宫建筑知识相关、青少年读者值得了解和关注的7个主题(名字、空间、时间、地点、设计、布局、建筑物),每个主题下设置3个与建筑知识有关、青少年熟悉且易混淆的小问题。(如:“为什么故宫又叫紫禁城?”“故宫到底有多大?”“故宫是如何建成的?”“故宫的正门在哪儿?”“故宫里有哪些宫殿?”“中轴线是怎样一条线?”)作品以优美、凝练、专业的散文化语言,为青少年读者讲述故宫这座伟大而宏伟的古建筑群的专业知识,再现中华文明的营造之美。从而 青少年 清晰地了解历史,掌握文博知识, 深入地体会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
本书基于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批判视野,从艺术、设计的学科边界处回溯作为历史的包豪斯,论证这场运动在努力重建现代生活世界之体验的过程中进行的种种实验。同时,全书更侧重于作为理念的包豪斯,透过几位关键人物的特写,深层剖析了包豪斯历史上的几个重要时刻与事件,揭示在此前后不断变化的对抗性构成,以及存蓄其中的社会动能。包豪斯作为同时期先锋派的汇聚点,充分感受到了时代的共振,它从未平复的内在动荡让矛盾得以自行显露:私我与大公、进取与回转,斗争与构划。作者将这三组在当前的创造领域仍旧持续发酵的议题,重构为包豪斯的三幕剧,分别题为“艺术与社会”“现代性之争”“包豪斯的双重政治”,并附上专为此书绘制的历史图解长卷,将变动中的社会情境和复杂力场构建为底图,择要勾勒出“包豪斯十四年”的基本轮廓,其中
阿摩斯·拉普卜特著的《宅形与文化》是以一个环境设计师的视角,关注风土建筑与聚落多年来的研究成果,探究促成这些民间居住建筑形态及可识别特征的作用力,反观今日住宅之得失。本书试图提出一个概念框架,以观察千姿百态的民居类型和住宅形态,探究其背后的成因,并不断对这一复杂领域加以限定,以便更好地理解宅形的决定因素。这一课题要把建筑学、文化地理学、城市规划、人类学、民族志、跨文化研究,甚至行为学结合起来。
“无古不成今”,罗汉强、梁莲英等同志经多年的深入研究,以传承和发扬中国园林的传统为宗旨,编纂了岭南园林书系之一的《余荫山房》,内涵丰富,论述有据,涵盖了宗祠、书院、园林等文化,图文并茂,有卓跞的探索性、人本的哲理性、差莆的可读性、有衡彭的欣赏性。该书的出版,将使人们进一步加深了对岭南园林“妙在小、精在变、长在情、巧在景”这一特色的认识。
《文化创意与非遗保护》从文化创意的视角阐释了文化创意在当前文化保护中的作用,指出创意对文化利用有很大帮助,但必须意识到文化创意下的产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区别对待。同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手段和思路可以有创意,但绝不能在保护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意,那导致的将是保护性破坏。文化创意与“非遗”保护都很重要,但要将创意和“非遗”保护分开,才能换得文化的“双赢”。
本册丛书共三卷,《传世浮屠——中国古塔集萃》卷一、卷二、卷三,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划分章目,在每章内再分小节,每小节介绍一塔。全书包括四川、内蒙古、宁夏、甘肃、西藏、广西、江西、陕西、云南、贵州等三十个地区。这些资料都是作者在对中国古塔的长年考察中所积累并收集的,实属来之不易。由于各种因素,许多古塔已毁坏,其原始形态已无从考察。 本书介绍古塔时都配以精美图片,以期将中国古塔更直观地展现给广大读者。本书除可供广大读者鉴赏外,亦可作为中国古塔研究者和古塔爱好者的参考用书。
借助古建筑典型的实例照片和图解, 阐释中国建筑结构体系30个世纪的发展及形制的演变—— 孕育并发祥于史前时期 发育并成长于汉代 成熟并逞其豪劲于唐代 臻于醇和于宋代, 显现衰老羁直之象千明代初叶 面对现代化挑战的当代 一本理解中国古代建筑有机结构的入门读物。 一部不甚完备但却的图像中国建筑史。
的日本建筑师山本理显——中国“新建筑师时代”的急先锋,首位通过中国民间业主推荐到前台的“明星建筑师”。建外的SOHO源于他对设计独到的理念;塘沽的伴山人家亦是山本团队共同合作的结晶……在建筑设计的生涯中,他又是如何以其独有的建筑设计手法作为改革的武器,在日本、中国、韩国乃至欧洲刮起阵阵旋风的呢? 本书以访谈录的形式,通过山本的建筑界友人、周围师长和建筑界评论家的不同视角,加上山本的亲自讲述,穿插部分作品的图解和照片,向读者们展现了一个从“默默无闻”走向成名的建筑师的真实侧面,以期读者能够从中获得某些艺术的启迪和感悟。
本书是“上海?精神的行走”系列之一。全书是一个上海女作家独自穿行于城市的各个角落,探寻老房子的前世今生。岁月流逝,多少曾经的荣耀终归平淡?而镌刻着往日风华的老房子外墙上布满的爬山虎和青藤,就像它们用来包裹内心的外衣,矜持地和试图窥视的好奇者保持着距离。犹抱琵琶半掩面的后面隐藏着多少难与人说的心事?
现在,作者正撰写试图阐述发展演变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其中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便是历代的宫殿。这次作者应紫禁城出版社总编辑孙关根先生之约撰写《宫殿考古通论》,促使作者先对宫殿考古材料进行系统地考证,为实物史料完成基础工作。许多案例考证难度之大是过去《建筑考古学论文集》中涉及的课题所不及的,这可以说是对作者将近30年来从事建筑考古学工作的一个考察。
现在,作者正撰写试图阐述发展演变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其中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便是历代的宫殿。这次作者应紫禁城出版社总编辑孙关根先生之约撰写《宫殿考古通论》,促使作者先对宫殿考古材料进行系统地考证,为实物史料完成基础工作。许多案例考证难度之大是过去《建筑考古学论文集》中涉及的课题所不及的,这可以说是对作者将近30年来从事建筑考古学工作的一个考察。
本书荣获1985年建筑批评家奖,该奖为当时建筑批评出版物奖项。自20世纪50年以来,艾伦·科洪的批评和理论一直代表着一代建筑师的良心,他的严谨和明晰的概念始终引发着争论,并成为理论和实践中求索新方向的动力。这本17篇的评论集标志着过去30年建筑思想发展的脉络,实际上包含了建筑领域的“现代建筑理论”。 本书可供建筑专业师生及专业研究者参考。
从古代的“维纳斯”到闻名世界的“蒙娜丽莎”和华铎的“小丑”,世界上没有第二座博物馆拥有如此众多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艺术杰作。 由加布里埃尔·巴茨编著的《卢浮宫(艺术与建筑)(精)》除了对所有重要作品均有详细说明之外,还提供了可信的卢浮宫历史和建筑信息。 《卢浮宫(艺术与建筑)(精)》有超过600幅的彩色插图、图片地图和平面布置图有助于在现场快速定位。
这是一本包括梁先生在建筑学有关诸领域学术思想的选集,着重收集了粱先生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和解放后发表的关于城市规划、古建筑保护、建筑理论和设计等方面的文章和信函。这本选集并未收集那些只供少数专家研究的专著和科研报告,倒是收集了不少梁先生为报刊写的科普作品,所以也适合于有兴趣了解和欣赏建筑艺术的读者阅读。 本书重点编选了城市规划、古建保护、建筑理论等方面的文章,三十余篇。建筑界业内人士、青年学生以及文化爱好者,都是本书的读者对象。
改革开放30年来,作者积极探索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建筑与城市文化发展道路。在综合论述城市文化并对地区建筑文化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作者对若干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经验进行较为自觉的理论分析和总结,力图探讨中国城市与建筑发展战略,以及新世纪亚洲与国际建筑学发展方向。作者论及乡土建筑、地方建筑、文化建筑、城市更新、城市复兴、城市化、城市特色、文化景观以及建筑科学等诸多方面,并且特别强调要以东方文化理念,进行建筑与城市文化建设,迎接中国城市与建筑科学文化的复兴,呼吁发展全社会的建筑学,发展人居环境科学,立志为吾土吾民服务。
机构学研究表明,设计单位是设计行业发展的根基。中国建筑设计60年,设计机构经历了事业型、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事业改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多个阶段。从发展模式上讲,国际通行的设计咨询模式,以美、欧为主的是国际大型工程公司、工程咨询设计公司、专业事务所。其中事务所是基础的、数量的、最普遍的设计单位组织形式。本书不仅综述了设计机构的演变史,还透析了工程设计机构的改制思路,进而给出有启发性的设计机构成功发展的数个丰富个案。
集装箱建筑作为可持续建筑类型之一,已在许多国家得到广泛的应用。回收再利用的集装箱具有低成本以及低碳环保等特征,因此在建筑行业使用得颇为广泛。建筑师和艺术家们利用集装箱独特的美学价值,创造出名目繁多的集装箱专卖店、艺术馆、住宅以及各类集装箱艺术展览。近年来,中国的设计师们也越来越关注这一建筑领域,创意性集装箱建筑被广泛运用。本书通过众多精彩的设计案例,向读者展现了摩登集装箱建筑的独特魅力,同时阐述了一系列集装箱建筑设计中技术性问题的解决方法,内容翔实,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作为哈尔滨地方志研究机构,整理编辑出版城市历史读物、整合地方史旅游资源、文化资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最近几年,我们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从考古发掘、方志记载、中外档案、书刊影像、历史遗存等大量物质的、非物质的“记忆”中,整理、编辑了一套地情丛书,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好评,《老街漫步——哈尔滨历史建筑寻踪》便是其中的一部。 《哈尔滨地情丛书:老街漫步(哈尔滨历史建筑寻踪)》把寻踪的视角选择在老街。 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路。路乃通道,而街主要赖于两侧的建筑而生成,如商铺、集市、府邸、衙署、学堂、民居等,至于兴哀,从少而多,从短而长,次第排列,纵横交错。街如五线谱,历史建筑便是个个音符,永不休止地弹唱着历史文明的远歌。 建筑大师梁思成、林徽因合著的《平郊建筑杂录》中
理查德·罗杰斯是世界极富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从巴黎的蓬皮杜中心到伦敦的劳埃德大厦,从马德里的巴拉哈斯机场到香港的汇丰银行,他留下了诸多名垂建筑史的经典之作。 《建筑的梦想》一书是罗杰斯对自己建筑生涯的总结,回顾了他身为一名患有阅读障碍、不擅绘图的青年,是如何成长为斩获“建筑界诺贝尔”奖的建筑大师的。 本书中既介绍了罗杰斯众多建筑代表作的设计过程与理念,又分享了他与同时代诸多知名建筑师的交往逸事,还收录了数百幅他甄选的手稿、图纸、照片,兼具趣味性、知识性与思想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