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渗透性》总结了作者十几年来对混凝土渗透性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外有关资料对混凝土渗透性作了较系统和全面的论述。《混凝土渗透性》共分八章,内容丰富可供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科研人员、设计和施工技术人员 , 以及高等院校的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等参考。
本书以水工混凝土耐久性为研究对象,对混凝土耐久性病害与机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以及保障与提升措施进行了详细阐述与分析,汇总作者及所在单位的混凝土耐久性研究成果,反映在此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水工混凝土耐久性研究成果与进展,现代水工混凝土,混凝土耐久性保障与提升措施,混凝土服役环境,耐久性病害与机理,混凝土耐久性设计,原材料与配合比,施工质量控制与检验评定,裂缝控制,缺陷修复,在役混凝土延寿技术,保障与提升水工混凝土耐久性技术研究和工程应用实例。
为揭示一般大气环境下混凝土内部钢筋锈蚀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力学与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一般大气环境下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通过人工气候模拟技术模拟一般大气环境,对钢筋混凝土棱柱体、框架梁、柱、节点以及剪力墙构件进行加速腐蚀试验,进而对其进行静力与拟静力加载试验,研究不同设计参数下各类钢筋混凝土构件力学与抗震性能随钢筋锈蚀程度的变化规律,并据此建立锈蚀箍筋约束混凝土的本构模型、各类锈蚀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恢复力模型以及考虑一般大气环境侵蚀作用影响的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地震韧性评估框架,为一般大气环境下在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力学与抗震性能及地震韧性评估提供理论支撑。
香港理工国际出版社主编的《节能办公建筑》从生态观的角度剖析办公建筑的空间、结构、表皮和形态的设计策略,并进一步揭示人性化办公理念的尝试与运用、对生态自然环境的尊重,以及在常规技术条件下寻找舒适性与降低能耗的平衡点。书中收录了全球约30例节能办公建筑的设计范例,向人们展示其魅力外观的同时,图文并茂地阐述了各种设计的处理手法。从自然采光与通风的节能设计,到建筑的外围护结构及遮阳设计等方面分别对办公建筑节能设计实践进行分析,证明现代办公建筑节能设计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原来有的医疗建筑远远满足不了城市大规模扩张带来的广泛需求;另一方面,医疗设施的规划与城市增长的良性互动关系是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我国医疗建筑亟待更新和完善。医疗建筑具有极强的专业要求,如何在满足医疗建筑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医疗建筑,是医疗建筑设计者需要面对的挑战。《当代建筑创作理论与创新实践系列:医疗建筑》从理论角度阐释了医疗建筑创作的新的趋势,并且分析了外二十余个案例,希望为医疗建筑设计者的设计工作提供指导。
《杨焕成古建筑文集》选录了作者五十年来各个时期写的学术论文和其他文章四十片,共计四十五万字。共分三个部分,部分为古建筑和地震文物的研究文章16篇;第二部分为古建筑调查保护等方面文章16篇;第三部分是与古建筑有关的其他方面的文章8篇。文集收录的文章多数保留文章的原结构,仅对由於种种原因造成的错漏之处进行技术修订处理,部分文章增减了内容,增删了照片和测绘綫图,个别文章修改了标题。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为研究冻融大气环境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针对混凝土材料及各类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剪力墙),《冻融大气环境下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综合考虑影响其损伤破坏特征的主要设计因素,基于人工气候环境模拟技术对混凝土材料及各类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试件进行加速冻融循环试验,进而进行材料力学性能试验与构件拟静力试验,研究了材料冻融损伤机理、结构构件力学特性和抗震性能的退化规律,并结合试验数据与外既有研究成果,提出混凝土材料冻融损伤模型及各类冻融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恢复力模型;同时,建立可考虑冻融损伤不均匀分布、黏结滑移效应和等效冻融循环次数的纤维截面模型,以期为我国寒冷地区遭受冻融循环作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损伤预测与抗震性能评估提供理论基础。
本书主要从膜结构发展、建筑膜材料的特性、膜结构建筑的设计、膜结构的制作和安装,以及膜结构工程的施工验收和监督管理等方面入手,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膜结构的知识,并辅以大量的图片和表格,力求使膜结构知识直观形象、通俗易懂。 本书不仅为政府质量监督、监理等人员进行膜结构工程的质量监督和检测提供参考,同时也适合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进行查阅,指导设计和施工。
混凝土外加剂不仅可以改善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提高工程质量,节约水泥,节省能源,缩短工期,改善施工条件,满足特种混凝上的技术需要,同时还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明显,社会效益突出等特点。本书收集了水泥混凝土外加剂配方近400例,详尽介绍了配方、制法、应用、特性等内容,可作为建材生产厂、外加剂生产单位以及施工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读物。
本书内容简介:多年来,我国从事绝热材料的生产、应用和标准化工作的科技人员一道,从产品应用与市场需求出发,制定了大量的技术标准,初步建立了我国绝热材料的标准体系,为规范绝热材料生产,指导绝热材料的应用提供了技术依据,为实现节能减排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本书着重对膜材与膜结构建筑这一新兴行业所需的技术人员以及工程师的工作范围和内容加以描述,其中加入了物理、化学、材料学、工艺学及企业管理等各学科方方面面的内容。书中还介绍了膜材技术人员在工程实践方面所应掌握的一些技术工艺。
本汇编(下)共收入截至2010年1月1日前发布的建筑装饰装修标准51项,包括:一、采光材料,国家标准6项,行业标准1项;二、胶凝材料,国家标准3项;三、密封与胶粘材料,国家标准8项;四、建筑涂料,国家标准9项,行业标准4项;五、防水材料,国家标准20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