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仍主张艺术作品的概念系生活情境的 具现 (concretization)。人的基本需求在于体验其生活情境是富有意义的,艺术作品的目的则在于 保存 并传达意义。总之,早期著作的目的在于以具体的建筑观点来认识建筑,目前我仍以为这种目的是*重要的事。今天许多混乱的产生是由于一些人在谈论建筑时东拉西扯所造成的。因此我将反映出建筑的信念:我并不同意风土的或纪念性的建筑是一种奢侈品,或是某种 感动大众 的东西(如拉普普(A.Rapoport)所言)。建筑没有什么不同的 种类 ,只有不同的情境需要不同的解决方式,藉以满足人生在实质上和精神上的需求。
本书详细阐述了建筑智能化系统的三维建筑信息模型集成技术,包括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及三维建筑信息模型构建方法、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技术和BIM 信息存储与表达方式等相关内容,将建筑智能化信息汇聚到BIM中,在三维环境下实现资源共享、协同运行及优化管理,为建筑智能化落地提供有力支撑。 本 书共11章,具体内容包括:智能建筑内信息传输网络、智能建筑内的综合布线系统、楼宇基本控制系统、安防消防控制系统、基于BACnet的系统集成技术、基于OPC的系统集成技术、OPCSystems.NET、基于ODBC的系统集成技术、基于BIM的系统集成、智能化建筑集成系统。 本书可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通信工程、人工智能等专业学生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系统集成、人工智能、建筑智能化、建筑电气等工作的相关技术人员阅读。
项目档案记录了建设项目从立项到竣工的全过程,它既是展示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经济建设伟大成就的重要载体,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信息保障。国家档案局本着 适应变化、全面修改、加强管理、便于操作 的思路,将《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文件归档要求与档案整理规范》(DA/T28-2002)修订为《建设项目档案管理规范》(DAIT28-2018),新标准立足于管理性与技术性并重,区分了项目文件和项目档案的概念,强调了档案管理要融入项目建设全过程,明确了项目电子文件归档和管理要求,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2018年,为深入落实《建设项目档案管理规范》,山东省档案局和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抓住山东省实施新1日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机遇,积极探索项目档案管理政企合作新模式,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电网建设
《营造法式》是成书于宋代的建筑技术典籍,也是中国古代最为完备的建筑设计、施工规范样本。它的面世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标志着我国古代建筑水平已经达到巅峰状态。 《营造法式》全书36卷(现存34卷),共357篇,3555条,是对宋代以及宋以前建筑设计、施工的经验总结和完善。李诫根据自己多年各类工程管理的经验,并参阅大量文献和旧有制度,编撰成书,于崇宁二年(1103年)刊行全国,成为当时的官方建筑规范文本。 书中附录的千余幅建筑、构件设计详图及装饰图样,既有助于对全书内容的理解,也便于今人建造仿古建筑时借鉴。
本书是一部比较系统、完整地介绍建筑弱电工程设计、施工、测试、验收技术的实用工具书。本书内容以建筑弱电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技术为核心,将弱电工程的子系统进行了细分,阐述了防雷与接地系统、广播音响系统、电视监控系统、防盗报警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楼宇对讲系统、电子巡更系统、电话通信系统、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有线电视和卫星接收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综合布线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停车场系统等,共计21个子系统的设计、施工和检验、验收技术,融入了工程的设计思想、常用的计算公式、设计图表、设计实例,设备、线缆的选型,施工、安装工艺,工程质量检验与检测等。同时还介绍了与弱电工程紧密联系的内装修施工技术和验收、机房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技术。 本书适合于建筑设计院所、建筑施工企业、机电安
《中国建筑常识》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俯瞰式通俗读物,精心选取了著名建筑学家林徽因著述的关于建筑学方面的文章,从 中国建筑之特征 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 宋、辽、金之都市宫殿 我们的首都 云冈石窟中所表现出的北魏建筑 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 北京 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 等章节,将专业的建筑知识、美学思想熔铸于散文式的讲述之中,让读者对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文化、风格演变有更多的了解。既可以看作资深建筑学家的学术文章,也可以当成著名散文家有关建筑的优美篇章。精选大量高清精美古建筑图片,力求带给读者一场震撼的视觉盛宴。
《解读建筑》围绕着西方建筑,用多种角度为读者提供视觉向导,讨论的内容涵盖了建筑物的方方面面,从古希腊时期到现代,从墙壁粉刷到屋顶结构,从柱式类型到装饰线脚。《解读建筑》插图十分丰富,几乎每个元素都有带注释的照片或线条画的呈现。从一开始,《解读建筑》一直尝试摒除传统字母排序的建筑学词典中所存在的固有问题。因此,《解读建筑》通过大量图片和注释,给予建筑物本身极大的关注,并且在结构方面,将建筑拆解为基础的构想和组件。 《解读建筑》共有四个部分,并且相互交叉参照。章介绍了十种建筑类型,这十种类型及其变体贯穿了整个建筑史。虽然书中选取的类型范例出现的时间和地点不尽相同,但是都体现了该类型的某些特点。本章中的其他建筑类型分组标准是:这些建筑类型和形态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并且对
《钢结构的性能与LRFD规范》以美国马凯特大学文纳可塔教授编写的钢结构教材为基础,将其翻译成中文,并以中英文对照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使得读者在学习地道的钢结构专业英语的同时,还能够了解美国钢结构规范的相关知识。全书选取原著章(绪论)、第2章(钢结构材料)、第6章(钢结构连接)、第7章(轴心受拉构件)、第8章(轴心受压构件)、0章(无支撑梁)。
本书依据lIG系统图集和广联达钢筋软件GGJ2013(版本号为12.0.1.116),并根据笔者多年积累的工程实践和软件培训经验,分别用一套和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案例,按照墙、梁、板和柱,详细地讲解了各种钢筋的手工计算和软件计算方法并计算出答案,每章后面还附有思考题。 软件部分一改过去只叙述功能的方法,开创了用标准答案去对量的体验式学习模式,让用户在对量的过程中非常有兴趣地学习了软件。
本书通过图解的形式,列举出了装饰装修中所用的各种材料与施工工艺,指出了装修污染的根源与防治方法,详细表述了这些材料的名称、特性、价格、污染系数与使用范围等内容,着重讲解了各种材料的选购方法与污染源识别技巧。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材料质量,引导读者正确选用施工工艺,满足装饰装修设计与施工的实际需求,让读者轻松掌握装修无污染的选材与施工方法。本书适合现代装修消费者、装修设计师、施工员、项目经理、材料生产商及经销商阅读参考。
《建筑环境学》是一部传统建筑文化讲义,计十六讲。主要内容以河图、洛书、易经八卦为理论主线,采用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原则,通过易学象数辩析,从简从实,剥离传统神化迷信之外衣,力求以我国古今建筑环境案例来说明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实用价值,是一本传统文化研究领域、建筑领域很好的普及读物。
可再生能源应用是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一体化设计施工为绿色建筑提供系统性技术保障。为了展示可再生能源和建筑一体化在世界绿色建筑中的运用,介绍国内外绿色建筑技术和实践成果,中国建筑文化中心编撰了《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与建筑一体化》一书,集中关注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包括太阳能应用、自然通风、水循环技术、潮汐能发电、地源热泵等。
本书是作者1992年以来完成的国家“八五”攻关子课题“服役结构抗力衰减模型与可靠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服役结构可靠性分析与剩余寿命预测”及国家攀登计划(B)“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与评估”等项目研究工作的总结。书中系统、深入地论述了一般大气环境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与寿命评估问题,重点介绍了混凝土碳化与混凝土中钢筋锈蚀的评估模型、锈蚀钢筋混凝土构件的结构性能退化与承载力计算方法、现有结构的抗力衰减模型与可靠性分析及基于各种功能要求的使用寿命与剩余寿命评估方法。 本书可供土木工程专业的科学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高等院校的教师及研究生、本科生参考使用。
本书主要对医院各功能房间如诊室、病房、办公、医技室等通过平面布局图和具体的设计指标如建筑要求、医疗装备要求、机电设备要求等进行详细的汇总和展示,每个房间均有功能说明。 全书共分为三章, 章阐述了医疗功能房间详图设计的理论体系,介绍了医疗工艺设计的“三段论”和“八步法”及医疗信息管理系统。第二章讲解了医疗功能房间详图在医院设计中的应用,包括在医疗工艺咨询和设计中的应用。第三章为本书主体,汇总了100个医疗功能房间,每个房间均包括平面布局图、建筑要求、装备清单和机电要求的介绍,直观展示了各空间所需的面积、尺寸,各医疗设备的摆放位置及需要注意的设计问题,不仅设计师,医疗管理者、实际使用人员等都可以看懂,构建起设计者与使用者的沟通“桥梁”。
本书以阐述中国装饰风格在欧美的发展历史和设计特点为基础,聚焦北美。将历史视为设计的力量和工具,从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多角度地探究这种风格如何对社会和艺术设计产生影响。使用历史性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横向性结合纵向性研究法,通过收集整理大量有关中国装饰风格的文献和博物馆公开的实物资料以及推论性证据等,对中国装饰风格在欧洲和北美的演化过程的横向性截面研究进行纵向性的串联,探究之中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重点章节以纪传本末体的编写格式组织内容,尝 中国的历史体例来描绘出这段独特的西方艺术设计风格。
《图解景观设计 100个经典植物配置》遴选了100余个经典植物配置案例,通过图片、图纸、及表格,对案例中的植物配置、植物种植间距、植物品种与规格都进行了详尽的数据化解析。同时,根据不同空间类型对植物配置所营造的空间进行不同维度的分类,例如从空间类别分为住宅空间、庭院空间、公共空间、公园空间;从空间属性分为公共空间、私密空间、半私密空间,从空间规模分为大型空间、中型空间、小型空间,通过不同类型对空间进行定义,来阐述不同植物配置对不同空间氛围营造所起的作用。
本书由案例入手,从模型创作对建筑思维的启发角度入手,探讨了从模型思考建筑的方法。在书中,芬兰活跃于国际建筑舞台的海基宁-科莫宁建筑事务所,以建筑项目入手,表达了建筑设计创作过程中的思维过程。从 抽象与几何 思维到建筑杰作,书中列举了其在国际投标中的代表性项目,通过不同阶段的模型创作,将设计思维步步展开与完善。 项目涉及芬兰、德国、爱尔兰、中国、日本、韩国等国,类型包括博物馆、住宅、文化建筑、商业综合体等。通过实际案例讲解,讲述模型在设计初、方案深化,到项目完善中的推动作用,给初学者提供一种不同与纸笔表达设计思维的方式,适合建筑从业者阅读。
一栋建筑,一条街道,一片城区,一座城市,无论大小,它们都承载了各种各样的人的活动与关联。正是或日常、或特例的行为不断积淀,让这些空间拥有特别的气质与氛围,成为本地人的留恋与游客的向往。从远山、道路、建筑、树木,甚至民俗活动与公厕中,看到人与空间的彼此塑造,看到城市中 生命力的内涵,看到地方特有的味道。 从寻找地方特质的出发,《作为方法的空间》是认识集美学村与集美大社的起点,也是城市 新的 课。它提供了认识城市空间的方法与一个历史城区的分析案例——这种空间特质是历史的“包浆”,是城市 新中 应该被看到、受爱护,并得到传承的未来,是城市 好的未来。 一维的文字建构认知,二维的图片辅助意象,被三维构造环环相扣地组织起来,阅读本书成为一场空间穿梭的旅程,与嘉庚故里实体空间相映成趣。希望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