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以来,空间问题已被明确提出并成为建 筑学之核心。现代建筑对空间的强调往往隐含了某种 抽象思想对具体实物的提升和概括,也因之造成二者 之间不同程度的割裂。朱雷所*的《空间操作--现代 建筑空间设计及教学研究的基础与反思(第2版)》提 出“空间操作”问题,则意图将抽象思想与具体问题 再次结合起来,展开一种从设计操作角度进行的建筑 空间研究,以此确立空间设计(及教学)研究的独立价 值,回应所谓“建筑自主性”问题,致力于建筑学自 身的探讨与回归。 全书由三个相互关联并且彼此促发的部分组成。 **部分(上篇)有关空间设计的操作模式,从对相关 传统和基础材料的解读中,梳理出“体量与构图”、 “结构框架与自由平面”、“抽象要素与构成”,以 及“‘装配部件’与形式结构”等空间操作模式。第 二部分(中篇)有关
本书是智能楼宇管理师实训指导书,也是中国技能大赛-智能楼宇职业技能竞赛指定用书。本书系统、全面地对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实训设备进行了阐述,结合系统的特点,对各个系统的实验实训内容进行了综合规划设计,主要内容包括视频监控及其集成系统、入侵报警及其集成系统、楼宇智能化可视对讲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火灾报警及联控系统等。
本系列图书根据《16G101-1》《16G101-2》《16G101-3》三本新图集以及《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 201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5年版) 》(GB50010 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年版) 》(GB50011 2010) 及2016年局部修订规范等进行编写,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基础构件的平法钢筋识图与算量,柱、梁、板以及剪力墙等主体构件,以及板式楼梯的翻样与下料。本书以问答的形式一一解答了平法钢筋翻样与下料中的常见问题,通过一些计算实例给出了钢筋的翻样与下料的方法,内容系统,实用性强,便于理解,方便读者理解掌握,可供设计人员、施工技术人员、工程造价人员以及相关专业大中专的师生学习参考。
本书以2016年在南京举办的中国建筑新人赛为主线,介绍了这个赛事从组织,选拔,到展览,评审的全过程,展现了一种学生设计作业竞赛的操作流程和全新思路。是全国高等学校建筑设计教育水平的整体展现。
本书是国内本反映国内外时空间行为研究领域的前沿著作。全书共由三篇构成,上篇为“理论前沿”,展现了时空间行为研究的理论概念、范式与方法论演进等内容;中篇为“方法前沿”,包括时空间行为研究的分析方法与模型方法及其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尝试;下篇为“应用前沿”,集中展示了近年来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在时空间行为研究与移动性规划等方面的*应用,展示了其解决城市现代病的有效应用。 本书可供城市地理、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城市居民行为等方向的研究人员阅读,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师生学习参考。
在信息社会中,现代建筑已离不开智能化数字化系统的各项设施。多媒体系统工程在现代建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部分。本书以智能大厦、数字电视台、剧院剧场、电视演播室、展览馆、会议厅等各种现代建筑内所应用的声、光、电视、信息显示等实例,详细介绍多媒体工程的工作原理、系统设备、软件配置、配套设备等具有实用价值的案例。可供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在中国城市快速郊区化的背景下,郊区空间已然成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复杂性与研究的重要意义逐渐凸显。这种复杂性不仅显示在建成环境、社会人口构成等方面,还通过人的日常行为表现出来。《城市郊区活动空间》对城市空间与时空间行为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基于空间与基于人的两种研究范式,构建了基于行为-空间互动视角的郊区空间研究框袈。利用一周的GPS时空轨迹和活动日志数据,针对北京的郊区居住区展开实证研究。分别从郊区生活空问和居民活动空间出发对郊区活动空间进行研究,并以此透视郊区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关系。研究扩展了时空间行为研究的时问尺度,丰富了个体时空间行为的刻画方法,揭示了北京郊区生活空间与活动空间由相对分离向逐步匹配的转化特征,进一步深化了中国郊区空问理论。 《城市郊
这次第6版修订的重点是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的精神,把《十三五规划纲要》作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在第5版基础上进行全面修订。城市总体规划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战略性规划,在明确未来时期城市发展方向与目标的同时,也要对长远发展有所估计,留有充分的弹性。 《城市总体规划(第6版)》~5章,着重论证了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提出了如何根据经济发展速度确定城市化的速度,如何根据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特点以及区域、交通条件来确定城市发展战略、城市性质、城市规模,进行城镇体系布局;第6~8章,着重讨论了城市设计与历史城市的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基础设施建设;后一章明确了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应该抓的几项主要任务。 《城市总体规划(第6版)》可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参考书,适合城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有限元数值分析的基本理论与仿真技术原理、有限元非线性方程求解理论、土木工程各类问题分析基本理论。本书是按照用有限元方法分析具体工程问题的原理和过程来编写的,突出了有限元数值仿真的前后处理方法、有限元计算误差估计和自适应性分析方法,并比较详细的介绍土木工程数值仿真分析应用实例,还专门说明了应用这些程序对土木建模和分析的有关技巧。本书所使用的大型ANSYS软件得到了ANSYS公司的授权。
本书首先对国内外工业化建筑发展及其碳排放现状进行分析;其次,从碳排放基础研究、建筑碳排放研究、建筑碳排放模型分析、低碳建筑评价四个方面对国内外碳排放现状展开研究。
徐伟炜编著的《智能预应力技术——探索与试验 》主要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08094)和江 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BK2012342)的研究工作, 在传统预应力技术的基础上探索智能预应力技术,以 期为桥梁结构的挠度控制和其他工程结构的应力、变 形控制提供新的重要途径。本书共分7章,内容包括 绪论、智能预应力梁的力学分析、智能预应力梁的有 限元参数化分析、移动质量作用下智能梁的挠度控制 、智能预应力系统的组成、智能预应力结构控制试验 、智能预应力技术展望与应用设想。 本书可供结构工程、桥梁工程专业的教师、研究 生和高年级本科生使用,也可供从事预应力技术领域 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参考。
《土木建筑工程概论》是高等学校工程管理系列经典教材之一,也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本教材适用于工程管理专业等相关专业的学生,也可以作为工程管理行业从业人员提高自身素质的参考书籍。刘光忱等编著的《土木建筑工程概论(第4版)》继承了第3版的写作体系,对有关内容作了调整和修改,如建筑功能材料、道路工程构造、桥梁工程构造等内容,体现了教材的更新性。
农村宅基地是农村村民用于建造住宅及其附属设施的集体建设用地,包括住房、附属用房和庭院等用地。 是否掌握了农村宅基地相关的 政策,能否正确处置农村宅基地的使用权,关系到农村村民的切身利益。如果对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不清楚,处置操作不规范,有可能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农村宅基地知识一本通》以问题为导向,从实际出发,用生动鲜明的典型案例帮助读者理解农村宅基地相关知识,通过以案释法、政策问答、 解答等形式为广大读者提供宅基地相关政策法规的全面指引,以解广大读者心中困惑。
藤森照信著的这本《妙趣横生的日本建筑学》是《天下无双的建筑学入门》一书的修订再译版。 这本书是一本妙趣横生的建筑学入门书。书中收录了筑摩书房《天下无双的建筑学入门》连载与大成建筑《藤森教授恍然大悟的建筑入门》连载中的37篇文章。作者在书中分为两部分介绍了建筑学,即古代建筑的技术和住宅建筑的功能。藤森照信在书中以风趣且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地地讲述了日本古代建筑技术,包括对石器、捆绑技术、竹子、树上住宅、地基、柱子、草顶房屋等古代技术;第二部分则详细的讲解了包括住宅、建材、门户、地板、榻榻米、走廊、天花板、照明、窗户、厨房、楼梯、阳台、围墙、庭院等现代住宅建筑的功能。 本书语言通俗易懂,内容妙趣横生,是一本简单易懂的建筑学入门书,无论对建筑学入门者还是建筑师,都有启发,很好实用。
本书所述高效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的主体材料为C80 高强混凝土和高强低松弛1860 级预应力钢绞线,内容共分4 章,介绍了高效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的研究背景以及高性能混凝土和高强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的发展趋势,总结了C80 高强混凝土配制技术、跨径13~25m 高效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的标准化设计、跨径16m 高效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的静载受力性能试验、跨径16m 和20m 高效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建造及跨径20m 实桥静动载检测成果。本书可作为土木工程桥梁专业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也可供相关专业在校学生参考。
2015建筑新人赛是本赛事在中国进行的第三个年头。竞赛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与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因而正式*名为 东南 中国建筑新人赛 。 本赛事面向建筑专业1 3年级学生,秉持一贯的自由开放风格,展示建筑新人们在专业学习中的精彩作业,同时搭建起各院校新人之间、新人与前辈自由交流的平台,使得低年级同学相互启发激励,也得到业内精英有针对性的提点,这对于新人在专业上的发展不无裨益。 唐芃编写的《2015东南中国建筑新人赛(精)》展示了本次赛事的获奖作品,其中所表现出建筑新人在设计作业中的奇思妙想和精彩表达,可为建筑专业师生提供借鉴。
1609年8月21日,威尼斯,圣马可广场,伽利略拾阶而上。在他的身后是该市市长、教皇和美第奇家族的王子们。他*次正式展示了天文望远镜,引起整个欧洲的兴趣。不久,他求助于米兰*好的玻璃工匠,打磨镜头,完善他的发明。借助望远镜,全世界的天文学家们发现了木星的卫星、月球的表面以及宇宙的深度,这些都使得亚里士多德的宇宙学说声名扫地,哥白尼的日心说家喻户晓。与此同时,布拉格,鲁道夫二世的帝国数学家约翰 开普勒,在天文望远镜被发明之前,他已经发现了星球运动的数学规律和光学的基本原理。只有他了解天文望远镜的功能,只有他能够证明其意大利同行的观测结果的真实性。伽利略之眼就是他 约翰 开普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