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勒创造了“tensegrity(张拉整体)”这个词,它由“tensegrity(张拉的)”和“integrity(整体)”两个词的英文缩写组合而成。富勒把张拉整体结构比喻成;受压的孤岛分布于拉力的海洋之中。莫特罗对张拉整体结构作了更为确切的定义,他认为:张拉整体结构是一种稳定的自平衡结构体系,它由离散的受压构件包含于一组连续的受拉构件内部构成。 前国际壳体与空间结构协会主席Medwadowski先生这样评价此书:“我相信此书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张拉整体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工程应用。专业工程师将设计出更的结构型式:普通读者也可以从中享受乐趣,他们将自豪的说:“我终于明白Hisshorn塔为什么能竖立起来了”。 本书是作者长期研究工作的结晶,在介绍现行结构设计方法的基础上,前瞻性地提出了未来的结构设计方法。它对土木结构工程师
本书是建筑构造核心原则方面的经典著作,配有丰富的插图,对建筑构造的基本概念做出了详细的解释,为读者提供详尽的居住、商业建筑和结构工程方面的知识。本书是新修订的第5版,吸收了建筑构造领域的新信息,既能给读者提供扎实的基础知识,也能激发读者产生新的构造理念。
断裂力学又称为裂纹体力学,通常包含裂纹体断裂原理和裂纹体应力分析两个方面。从工程角度讲,断裂力学是研究裂纹构件强度的工程科学。它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高强度材料在工程中大量应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涉及金属物理、冶金和力学等多门类学科的边缘科学。断裂力学是研究裂纹体强度和破坏的主要工具,又是将它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桥梁。《断裂力学》从宏观连续体力学的角度概述裂纹体强度计算原理和方法,力图在力学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应用二者间架设一座桥梁。本书针对高等学校工程力学、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和材料工程类专业的20~30课内学时的断裂力学课程而撰写,也适用于需要处理裂纹体强度问题的工科其他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自学之用,对相关工程技术人员亦有实用的参考价值。
《空间钢结构APDL参数化计算与分析》介绍了ANSYS作为最为通用和有效的大型商业化有限元软件,在空间钢结构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我国空间钢结构领域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的主要工具之一。《空间钢结构APDL参数化计算与分析》通过8章内容系统介绍ANSYS中参数化分析语言APDL及其在空间钢结构领域的应用。工程实例涉及空间结构领域最为活跃的两类结构——网壳结构与网架结构、近几年应用比较广泛的新型空间结构——弦支穹顶结构及其工程设计比较关注的温度场分析等内容。另外《空间钢结构APDL参数化计算与分析》结合近年来ANSYS的工程应用经验,总结ANSYS的应用技巧。在内容上安捧由浅入深,兼顾到初学者、一般使用者以及科研和工程高级分析人员的实际需要。
全书共有九章和五个附录,内容包括大气边界层的风、结构上平均风和脉动风的基本概念以及结构平均风荷载、风致响应和风振动力荷载的计算原理和实用计算方法。书中还结合外相关文献和规范介绍和探讨了高层建筑、高耸结构和大跨屋盖结构静动力风荷载的分析方法及实际应用,并参考外文献和本课题组的研究,详细介绍和讨论了计算风工程的理论基础及研究和应用进展,同时也适当介绍了风洞实验内容。附录中列出的加拿大、日本和美国的规范或建议的条文规定及注解,亦很有参考和应用价值。附录五给出本书中涉及到的振动基础内容,便于读者在阅读有关章节内容时查找。 本书可作为高等工科院校土建类专业、工程力学专业等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设计单位和其他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从材料性能,微裂缝理论、变形裂缝理论、荷载裂缝理论,混凝土与砌体结构概念设计与规范施工,裂缝工程检测鉴定与加固处理等方面系统介绍?昆凝土与砌体结构裂缝控制技术,通过大量的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裂缝工程实例,分析裂缝的原因、危害及其处理方案。文尾介绍建筑物的倒塌事故及其分析。《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裂缝控制技术(精)》可供土建工程技术人员、科研工作者及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美制木结构住宅已形成非常成熟的技术工业及商业体系拥有庞大的产业链是际上产业化程度的住宅体系。 作为我国本系统介绍美制木结构住宅体系的专著本书用浅显的语言和形象的描述系统地介绍了美制木结构住宅的设计建造技术保障材料供应等诸方面的知识力图使读者对该体系有详尽客观的了解。本书极具实用性、可操作性对于我国开展住宅产业化的研究设计及开发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系统地总结和阐述了高层建筑结构地震损伤演化分析、失效模式识别与优化、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非线性地震损伤控制的原理与方法等。主要内容包括高层建筑结构竖向构件地震损伤分析,高层钢框架结构、高层铜框架温凝土核心筒结构地震损伤分析,高层钢结构基于等抗震性能的地震失效模式优化,高层钢结构基于性能的地震失效模式识别与优化,高层钢结构、高层钢泪凝土结构基于MR阻尼器的非线性地震损伤控制,以及钢棍凝土结构非线性地震损伤控制模型试验等。
《钢结构设计计算实例详解》主要结合国家现行的《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等规范和规程进行编写,主要内容包括:钢结构设计计算基础知识,构件的连接计算,轴心受力构件,受弯构件,拉弯、压弯构件,疲劳计算,屋盖结构,钢结构防锈与防火。《钢结构设计计算实例详解》从构建的设计及计算要点入手,内容丰富,实用性强。 《钢结构设计计算实例详解》可供钢结构工程设计人员、施工人员及相关专业大中院校的师生学习参考。
《新型空间钢结构设计与实例》介绍了多种新型空间钢结构的形式和特点,论述了相关分析和设计理论,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新型空间钢结构的静力、动力特性和稳定性计算与分析的过程,并附有典型工程设计实例。全书共分七章,内容包括新型空间钢结构体系、网壳结构计算与构造、拱支网壳、外铺面板网壳、局部双层网壳、斜拉网壳和新型立体桁架。 《新型空间钢结构设计与实例》可供结构工程师、科研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高校师生参考。
本书是建筑构造核心原则方面的经典著作,配有丰富的插图,对建筑构造的基本概念做出了详细的解释,为读者提供详尽的居住、商业建筑和结构工程方面的知识。本书是新修订的第5版,吸收了建筑构造领域的新信息,既能给读者提供扎实的基础知识,也能激发读者产生新的构造理念。
本书较详细地介绍了分数阶微积分方法在复杂力学行为建模及其数值模拟方面的研究成果。本书侧重于分数阶微积分在力学和物理建模方面的应用,强调分数阶微积分建模的物理和力学背景和概念,但避免介绍过多的数学知识,省略了大量的严密数学证明;力求把相关知识以最简单的形式展现给读者。在内容上,本书还包含分数阶微积分理论及其应用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如正定分数阶导数、分形导数、变导数、分布式导数及其应用等。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工程力学、环境力学、岩土力学、生物力学、流变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应用物理等专业的研究生教学用书以及科研院所研究人员的科研参考书。
研究结构倒塌的直接起因固然非常重要,结构防倒塌设计的重心应该置于更一般的倒塌原因的分析和对策上。然而,结构倒塌过程的机理是什么?如何进行结构的倒塌分析?什么样的结构可以有效防止或阻断倒塌破坏由局部扩大到整体?人们对这些问题还缺乏系统的认识。另一方面,现行设计规范以概率论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还难以应用于防止结构连续性破坏这一设计任务。结构工程的研究者和设计者迫切需要在这一课题上取得进展。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高冗余度钢结构倒塌控制设计指南》一书及时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重要的资料。本书由“设计”和“研究”两部分组成,在英文版和日文版中是分为两册印刷的,中文版则将其集为一册。整本书涉及对高层建筑钢结构和大跨度建筑钢结构两种体系的分析,但主要篇幅都在对高层建筑钢结构的研究。“
《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系统阐述了两边连接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四边连接钢板剪力墙、四边连接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及其在结构体系中应用的理论、试验和分析方法,展示了上述构件及其结构体系在力学和抗震性能方面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主要内容包括:两边连接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力学性能与简化分析模型;四边连接钢板剪力墙的力学性能与简化分析模型;四边连接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力学性能与节点构造措施;钢管混凝土框架-组合剪力墙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分析。 《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可供土木工程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研究人员和工程设计人员参考使用。
《复杂高层建筑结构抗震理论与应用》较系统地阐述了复杂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理论、分析方法和创新技术,以及重大工程应用的主要成果。内容包括复杂高层建筑出现的背景和特点;复杂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复杂高层建筑结构抗震分析方法,包括模态推覆分析方法、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和增量动力分析方法及实际工程应用;复杂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模型试验理论与方法;复杂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指南;复杂高层建筑结构的消能减震新体系,包括组合消能减震支撑体系、组合基础隔震体系、阻尼器连接的耦联结构消能减震体系和颗粒阻尼器减震体系及其各种工程应用;高层建筑结构 桩 土动力相互作用体系的理论与应用;复杂高层建筑工程抗震研究应用实例。
Theobjectiveofthesymposium(YRGS2010)istoprovideaforumforyoungexpertsfromresearchandpracticingengineeringcommunitiesworkinginstructuralengineeringandconstructiontopresenttheirlatestdevelopment,toexchangetheinformation,todiscussthecurrentproblemsandaddressthefuturechallengesinstructuralengineering.ThissymposiumisalsoaimingtoestablishacollaborativenetworkforresearchersandengineersinstructuralengineeringwithinAsia-Pacificarea. Thepresentproceedingscontainthetechnicalpapersthatwerepresentedduringthe2ndAsia-PacificYoungResearchersandGraduatesSymposiumthatwasheldinZhejiangUniversity,P.R.China,27-28March2010.Wehopeyouwillfindthepapersinthisproceedingsinterestingandinspi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