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是近年来我国在城镇开发建设中大力倡导的新模式,与国外所提倡的低影响开发理念是一致的。海绵城市建设是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更高层面的表述,更是我国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措施和具体体现。《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技术、案例》一书是该书的作者们多年来对中国水生态文明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在理念、技术与具体案例三个方面的实践与设计的总结和提升。本书为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水产业、水景观以及生态城市及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完整的技术路线和创新方案。当中国的水生态文明建设走入新的历史时期,这本书将成为一部极为难得的参考文献及宝贵的技术设计指南。 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在于实现区域和城市的雨洪资源化、增加城市的水域和湿地面积、增加雨水的地表下渗率、减少地表径流、减少面源污染以及减
当前,智慧城市建设已得到了战略的有力支持,即将掀起新一轮的建设浪潮。在此背景下,如何在推进智慧城市时充分考虑各层次、各领域的要素做好顶层设计成为亟待解决的议题。本书在结合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基础上总结以往规划的不足之处,创造性地将大型企业架构方法论运用到智慧城市总体规划及各相关领域,提供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顶层设计体系,涵盖城市的战略与业务分析、技术架构、服务协同、核心技术、治理方法等各层面,并提供丰富的实践案例和工具。
《中国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一书,在信息化行业内,可作为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业务级平台及垂直各领域应用系统规划设计的参考资料;对各级政府,可作为信息化主管部门在制定智慧城市总体规划和编制各专项系统建设实施方案时的参考书;对各大院校和培训机构,也可以作为信息化相关专业授课的教材和智慧城市信息系统集成工程师培训的教材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城市的起源与发展、城市化以及城市规划学科的演进历程等基础理论,概述了城市规划的任务、职能、内容和工作程序以及城市规划调研、城市生态环境与用地选择等基本方法,重点论述了城市总体布局、土地利用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绿化与开敞空间系统规划以及基础设施规划等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并对城市设计及我国现行城市规划体系进行了专题论述。 本书针对我国经济体制转型环境下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结合国内外城市规划思想、理论、方法与实例进行阐述,反映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学科教学改革的成果,可作为高等院校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人文地理等专业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供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专业人员作为参考资料。
至于如航先生,也许与他本身的专业背景有关吧,他特别喜爱旅行,在旅行中观察每个城市的人、空间、街道、家具、交通工具、艺术装置等。在他的新作《城市万花筒》这本书中,我们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他是如何平衡工作压力与放松自己;更可以借他的笔、他的镜头,带我们看到不一样的马黎,不一样的悉尼,以及不一样的纽约。 对于喜欢扛着背包与相机“全球走透透”的作者来说,城市就是个万花筒,本书图文双至,幽默生动,带着我们观看着变幻莫测、风采迷人的城市建筑与环境,帮助我们打开心灵的“另一扇窗”。
《小城镇住宅小区规划》是《小城镇规划设计丛书》中的一册,书中扼要地分析我国传统村镇聚落布局的特色,提出小城镇住宅小区的规划原则和指导思想;较为全面、系统地分章叙述小城镇住宅小区住宅用地的规划布局、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道路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和绿化景观规划设计,并精选历史文化名镇中的住宅小区、小城镇小康住宅小区和福建省村镇住宅小区规划实例以及住宅小区规划设计范例进行介绍,以供参考。 《小城镇住宅小区规划》内容丰富、观点鲜明、理念新颖,努力突出小城镇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特点,是一本实用性、可读性较强的专业性读物。可供从事小城镇建设规划设计和管理的规划师、建筑师和园林设计师以及管理人员工作参考,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教学参考。还可作为对小城镇建设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的教材。
本《导则》根据老旧小区的不同情况提出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技术方案和措施,重在提高老旧小区的安全性、舒适性、环境性和生活的便利性。分别从建筑主体、室外环境、配套设施三方面,包括居住的功能更新改造、建筑
本书是作者长期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和实践的总结。书中通过对我国历史上各时期的农村建设进行总结和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展望,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十条理念,并着重论述了新农村环境保护和综合发展规划、乡(镇)域规划、城镇建设规划、村庄建设规划、村庄整冶与风貌保护规划、古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的基本原则、依据和要求,同时编人专章介绍了新农村建设的管理。在分析农村住宅居住形态具有独特的厅堂文化、庭院文化和乡土文化的基础上,阐明了新农村住宅蕴含着使用功能的双重性、持续发展的适应性、服务对象的多变性、建造技术的复杂性和地方风貌的独特性五大特点,指出了新农村住宅不同于仅作为居住生活的城市住宅,不是洋房,也不是别墅。本书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新农村住宅的设计原则、指导思想和各项设计要求,
本书共六章组成。章系统研究了我国多规分立及其演化过程,多规合一的实践、难度和原因。第2-3章概述了国外、台湾地区和我国大陆空间规划类型,如基于地方自治型的空间规划(美国自由式城市与区域规划、德国分层式空间规划体系)、国家干预型空间规划(日本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荷兰空间总体规划和英国区域战略规划)、台湾地区实施的建设用地规划和非建设用地规划组成的空间规划体系,以及在实践中孕育发展的引导型发展战略规划、综合型城市总体规划、协调型多规融合规划等。第4章是核心内容,构建了基于我国国情的多规融合的空间发展规划框架。说明如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类空间”规划的基础上,将“空间规划”元素抽取形成一个高于这些规划的“一个政府、一本规划、一张蓝图
本书为生动展现城市现状勾勒出一幅尽可能详细的图画,融合了大量科学领域的成果,并牢固定位于城市研究的特点,提出城市不应仅仅被看作是一种物质景观、同时也应是一种文化乃至精神的产物。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记叙了现代西方发达国家城市的理论研究;并采用了大量丰富的材料和实例;下篇分析了西欧和北美城市状态的18个具体实例,充实和深化了上篇的理论。全书以一种逻辑论证法,有机地融为一体。 全书可供城市规划、建筑及社科类专业人士以及广大人文爱好者参考。
地域城市是人类诗意的栖居地,正如加拿大城市理论家简·雅各布斯所说:“在城市布局以及其他城市生活领域,我们需要艺术,需要用艺术的手法来使我们理解生活,看到生活的意义,阐释每个城市居民的生活本身和其周围生活的关系。”文集阐述了城市生活的意义。这本《走向地方特色的城市设计》由李向北主编,是作者的读书笔记,也是作者从文集中看到的城市的未来和我们的青年学者们的未来,供读者们讨论。
杨宇振 主编 本书是多位作者对城市研究领域诸多论著阅读的阅读札记,涉及城 市社会学、城市地理学、文学、电影、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与景观等多 门类内容。本书作者均为城市规划与建筑学方向的研究者,通过对城市 研究文献的阅读展现给读者他们对社会、城市、建筑等的多维理解。20 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城市社会发生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对于相关 学科发展有重大影响。编者试图通过不同学科间知识的融贯,促进专业 教育中城市规划、建筑学等与社会的关联。 本书主要供城市规划、建筑、景观相关人员、城市管理者以及城市 研究者等阅读和参考。
本书为“小城镇规划设计实用丛书”的市政工程规划册。书中系统概括与总结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别、不同规模小城镇市政工程规划的理论、方法与实践,反映了相关科研与教学的成果。 全书内容包括绪论、给水、排水、电力、通信、燃气、供热、管线综合、环境卫生等工程规划及小城镇市政规划案例分析10个部分。 本书可作为从事小城镇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的技术人员、研究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学习工作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的教学参考用书与相关培训教材。
改革开放加速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传统的城市空间被注入现代内涵,新型城巾空间不断被创造出来。城市中介空间是位于城市中的建筑与道路、建筑与建筑、空间与空间之间的过渡空间、联系空间,是城市总体空间结构中的一个环节,体现了城市中部分和整体并存、物质和精神互换、千间与时间连续的存在。本书从微观上讲,是关于中介空间的空间形态与环境设计的探讨,希望为城市建构有序的空间体系。从宏观上讲,则是关于城市与建筑整合方式的求索.希望唤起人们种整体性的环境意识。本书还通过大量的外实例进行分析,初步建立了对该类型特殊城巾空间的讲究框架,对城市管理、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与建筑院校师生均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东西方人居环境中的山川、河流、森林、气候、住房、交通、教育、科研及历史文化遗产等主客观条件,因自然地理、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的不同而带来较大的差异。本书通过通俗浅显的文字、3∞多幅精美的彩色照片,将欧洲一些国家和中国的杭州、苏州地区的人居环境中的主客观条件,从美学的角度.对历史进行真实的回顾,对现实作客观的展示,对未来作理性的预测。用多情的畅想和坦诚的裸露作美学比较,着力探索形成东西方人居环境差异的历史自然地理和道德文化理念,以告诉人们今天在建设和谐世界的过程中,对人居环境中的山川、河流、森林及历史文化遗产等自然条件的继承和保护,将成为人类社会的共同责任:对人居环境中的住房、交通、教育、科研及文学艺术等社会条件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因而对人居环境研究
本书的目的是对一个良好的聚落做出一个综合的叙述,一个与人的文脉相应相关的叙述,一个把一般的价值标准联系到具体行动的叙述。这个叙述将只限于表达人的价值与实体城市之间的关系——尽管后者在此更受重视。因此这将仅仅是一个不完整的理论,之所以如此,并非是因为讨论的范围仅限于实体空间方面,而是因为一个综合的城市理论不仅应用阐述一个城市是如何运转的,同量也应用阐述这个城市“好”在哪里。标准理论了是一种不完整的理论,只对后者做了描述,而对前者只做了假设。而流行的功能理论虽有自己的方式,但却也不自觉地像标准理论一样地片面。第二章将讨论标准理论和功能理论的不同,以及在两种理论之间建立联系的必要性。 城市形态的标准理论并不是新理论。在第四章,我们将讨论三种不同的领先理论。本书的部分是为陈述这
文章以街道的视觉秩序的创造作为建筑平面布局形成设计的出发点,分别从街道的自然特征,美学规律,人文特色出发由浅至深论述如何发掘建筑平面布局形成设计中的视觉秩序规律。 现代西方建筑理论众说纷纭,其中虽不乏真知灼见,不过这些理论的研究者却未必都具有建筑创作实际体验,故虽言之凿凿却不着痛处,难以指导设计实践。更有甚者,唯恐其理论不够“深奥”,乃一味旁征博引,玄之又玄,再加文字晦涩,读后令人如坠五里雾中。 芦原义信这部《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则一扫上述弊端。作者把当代许多建筑理论、丰富的知识寓于通俗易懂的流畅文字中,通俗而不浅薄。并且,作者又把这些理论应用于自己的建筑创作,通过自己的大量作品说明这些理论,故理论性强但又不脱离实践。我以为这乃是此书的特点。
2002年启动的黄浦江两岸开发战略、2010年上海世博会,都已向全世界宣示了上海在成片产业建筑及其历史地段再利用开发、老工业地区整体功能转型、积极推动发展现代创意产业等正确发展战略的决心,上海的一系列成功实践既为上海的城市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同时也赢得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瞩目和赞赏。水石国际的这本作品集集中展示了他们近年在这一领域抓住机遇、积极探索的丰富成果,也部分地展示了上海在这方面的宝贵经验。 虽然我国目前还没有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后工业社会还未真正来临,但以上海现状来看,已基本具备了和发达国家接轨的条件。与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大城市一样,上海的创意产业方兴未艾,呈的增长势头。产业建筑再利用与创意产业相结合,这两条看似不相干的脉络正在上海显示出必然的内在关联。产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