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告诉我们,做一个素食者,这会使人类与动物和睦相处,也将拯救不堪重负的地球。对其他生命的尊重正是对人类生命的关注;解放动物,就是解放人类自己……
《明日之城市》一书,是世界建筑与城市规划大师勒·柯布西耶的一部经典著作。在该书中,柯布通过对20世纪初的城市发展规律和城市社会问题的关注、思考和研究,提出关于未来城市发展模式的设想,即“现代城市”理想,希望通过对现存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本身的内部改造,使其能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柯布主张关于城市改造的4个原则是:减少市中心的拥堵、提高市中心的密度、增加交通运输的方式、增加城市的植被绿化;基于这些最基本的原则,柯布以巴黎市中心为实例进行了300万人的“现代城市”的规划设计。
本书阐述的主题也是1999年在格拉斯哥举行的“头晕目眩”展览会的主题。下文是针对本次展览引发的思考。 许多展览会的题目选择了中立而实际的方式,同电话簿中的一个条目没多大区别,例如“非科班出身的画家”或“古罗马的食谱”或“解构”。这类题目仍是习惯做法而不会被回避,因为至少它们不是虚假的暗示。笔者们对所期盼的东西略有所知,如果我们失望的话,我们只能责备自己,毕竟展览会的主题都在题目中表达出来了。
由绿色文明引申出转型期的中国城市面临的生态危机,呼吁社会发展回到维护自然生态环境平衡上来,以绿色、生态、可持续为城市建设的基本目标,提出绿色文明指引下的城市发展构架,绿色生活、绿色行动、绿色城市、绿色街区、绿色建筑都可以归属于这一发展框架下。本书提出绿色街区的概念、特征与设计原则,分析我国生态城市面临的种种问题,指出绿色街区是中国生态城市的现实选择,从绿色街区与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的客观规律,提出绿色街区理念在城市高密度街区、可持续街区、多元化街区的应用,从而确定绿色生活的生态方向。
本册以商业区与步行街的改造、详细规划为主要内容,介绍了“王府井步行街”、“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哈尔滨中央大街”等11个作品。 本书可供城市景观、城市规划设计工作者及大专院校环境艺术专业师生参考。
朱文一编著的《微观北京》以独特的视角审视当代北京城市空间中较少被人关注的因素,探究与城市弱势群体对应的弱势空间的形态规律,扩展了城市空间研究的领域,为认知当代城市空间提供了一种方法,为提高城市空间品质提供了一种思路。《微观北京》适合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建筑学等学科领域的专业人士和学生以及相关专业的爱好者。
本书通过梳理中国乡村振兴历程,总结前人的宝贵经验,探讨解决中国乡村目前存在的城乡差异大、社会瓦解、风貌消失、生态破坏等问题,以重塑乡村价值体系为最终目标,聚焦于乡村建设、落脚于乡建设计,探索出3+X的中国乡村振兴模式,对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具有的借鉴参考价值。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州经历了快速城市阶段的城市空间转型,城市形态发生了较大变化。本书通过运用传统拓扑分析和现代空间句法技术,分析了苏州城市形态变化的特征与内涵;总结了苏州城市空间了展过程中的组织机制及自组织特征;提出了城市形态演变过程中城市系统自组织与外界他组织机制的共同作用,以及通过社会主体价值理性也对其进行合理干预,使城市在科学规划下健康发展的观念。 本书可供城市研究、规划、建设和城市管理者阅读,也可供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参考。
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是我国城市规划领域的重要力量。该院以清华大学为依托,快速进步成长,近年完成了大量重要而且出色的规划设计。 本书收入该院代表作品18大类100余项,展示了其创作和实践的成果,同时为蓬勃发展的我国城市规划界提供了具有很高参考价值的翔实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总体规划与概念规划、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风景旅游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生态规划研究、环境与市政规划、光环境规划设计、公共安全规划、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数字城市、建筑设计。
东西方人居环境中的山川、河流、森林、气候、住房、交通、教育、科研及历史文化遗产等主客观条件,因自然地理、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的不同而带来较大的差异。本书通过通俗浅显的文字、3∞多幅精美的彩色照片,将欧洲一些国家和中国的杭州、苏州地区的人居环境中的主客观条件,从美学的角度.对历史进行真实的回顾,对现实作客观的展示,对未来作理性的预测。用多情的畅想和坦诚的裸露作美学比较,着力探索形成东西方人居环境差异的历史自然地理和道德文化理念,以告诉人们今天在建设和谐世界的过程中,对人居环境中的山川、河流、森林及历史文化遗产等自然条件的继承和保护,将成为人类社会的共同责任:对人居环境中的住房、交通、教育、科研及文学艺术等社会条件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因而对人居环境研究
《城市公共地下空间安全可视化管理》一书将安全可视化管理理论研究与认知实验、可视化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结合起来,构建了可视化需求判别模型、RFSC模型、可视化方式选择VAFT模型、认知效率分析模型等理论模型,并通过认知实验进行验证,终通过信息系统加以实现,对于地下空间安全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000年以后,中国的老年人有一半以上居住在城市之中,这个趋势还将随时间的推移而发展。老年人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住宅以及附近的活动空间中度过,居住区室外环境对老年人来讲几乎与住房同等重要。然而日前居住室外环境设计尚未适应老龄化的悄然降临,老年人的室外活动空间不够完善,空间的障碍极大地限制了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影响了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研究老年人居住外环境问题,为老年人创造一个积极的生活环境,使他们与社会建立必要的联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系统地研究了老年人居住外环境规划与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了老年人居住外环境规划与设计体系。从宏观(室外场地)、中观(室外空间)和微观(主要室外设施)三个层面上全面分析了老年人居住外环境的各种场地和空间的特征及其规划与设计的理论和方法。 本
这本书虽以《工程哲学与社会工程》为名,实际上只是表示了向这个方向的一种探索的意向。其中许多内容都曾经在一些重要刊物上公开发表过,例如,《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经济学家》、《人文杂志》等刊物,这里不一一列举。这次整理出版时作了一些归类和宏观联系方面的技术处理,基本理论观点没有大的变化。而且,作者认为这些观点也没有完全过时。尽管如此,作者的这些研究只是初步的探索,因为理论的体系还远未形成,很多应该挖掘的矿床还未开采,一些概念的界定也不是很成熟。另外,作为一个新的学术方向不是靠一个学者的力量所能完成的。还有需要说明的是,有些内容从现在的观点看还有进一步修改的必要,但为了尊重自己的学术历史,除了技术上的修改外,主要观点就保留了原来的表达方式。作者之所以
产业园的规划一直贯穿在产业园开发的各个阶段,本书着重介绍产业园区规划的总体规划思路,对产业进行定位分析,并以此对后续的运作模式、产业生态构建、产业更新、产业新城、招商策略和增值服务进行全面阐述。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的大政方针,如何振兴和进行建设乡村是现今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中国乡村建设系列丛书”共十册,分为理论篇和实践篇两部分,《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 洞庭渔村》正是实践篇之一。 洞庭渔村原是国有西湖农场的渔场,随着农场体制改革的深化,渔场原先的职能逐渐弱化,成为一个普通的村落。洞庭渔村项目的规划设计基于日照、采光、年降水量、温度、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地域材料等因素。此外,因建筑毗邻洞庭湖,整体建筑营造出临水的空间感。设计师在项目初期考虑了诸多因素,如村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规划设计的便捷程度,以及未来开发旅游业的可能性来建设洞庭渔村。实现了以常德西湖为基地,渔村建设新模式。让现代与民俗同在,让渔村与城镇一体,让文化与产业结合,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书中呈现了大量的设
“城市美化”的历史由来已久。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许多城市针对日益加速的郊区化倾向,为恢复城市中心的良好环境和吸引力而进行的城市“景观改造运动”。城市美化运动的核心思想就是恢复城市中失去的视觉秩序和和谐之美。2005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了43%,标志着我国许多城市开始由外延扩张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城市经济与社会的整体进步催生了对建成环境的复合需求,许多城市从强调数量与速度的扩张、重建转向注重内涵与质量的提升,建成环境的品质尤其是城市的风貌特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城市街景整治规划、户外广告招牌规划、城市色彩规划、夜景熙明规划等成为我国近期出现的新的规划类型,许多重要城市和地区都开始相关的探索,如上海、南宁、青岛、哈尔滨、邯郸等城市。 本期专辑以“城市美化”为主题,包括主题论
周国艳等编著的《城市规划评价及其方法——欧洲理论家与中国学者的前沿性研究》为欧洲理论家与中国学者关于城市规划评价及其方法的前沿性 研究成果的介绍。《城市规划评价及其方法——欧洲理论家与中国学者的前沿性研究》共分三个部分:部分为欧洲理论家对城市规划的不同评价性 理论及其观点的全面展现;第二部分为西方关于城市规划评价理论和方法的实证研究案例介绍;第三部分为中国学者就城市规划的评价问题以及对中国 城市规划评价的启示作出的系统性评价和论述。 《城市规划评价及其方法——欧洲理论家与中国学者的前沿性研究》内容具有前沿性、逻辑性,适合从事城市规划理论研究、城市规划设计研究、城市规划管理和实施的专业人员及其研究院所、高等院校的学生学习参考。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和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著的《转型上海规划战略》力图把握转型时期城市发展的关键特征、基本规律和突出问题,提出城市长远发展的宏观思路,以及近期转型发展的指导策略,凝聚了许多领导、专家、城市规舡作者对于上海这座共同生活的城市的期许与冀望,希望为上海城市发展的决策咨询、专家同行的城市研究探索、市民的公众参与提供借鉴与参考,践行“城市,让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