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房子,斯裔匈籍上海建筑师邬达克后期代表作,上海近代摩登文化的典型代表,1935-1938年修建,22014年完成整体修复。本书邀请同济大学邬达克研究专家华霞虹,偕同规划院专家苏功洲、奚文沁,负责邬达克代表作吴同文故居(绿房子)修复工作的建筑师唐玉恩,共同撰写绿房子的前世今生,意图从历史建筑保护和维护的角度,全面、深入而明白地向读者介绍这幢房子的历史、建筑特点,及其现代价值。中英文双语。
斗栱作为中国传统建筑中木结构的基本构件,目前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和富有象征意义的部分。然而斗栱本身的意义其实并不仅仅局限于此,作为一种建造概念和杆件搭接关系的呈现,实际上斗栱本身可以具有更加广泛的内涵。《跨界设计——建筑与斗拱》紧紧围绕斗栱的建造特性,以从中所抽取出的搭接关系作为空间转化的基础,将斗栱的建造观念与现代建筑中新的可能性展现做一系列实践性尝试性。《跨界设计——建筑与斗拱》为建筑学专业的师生思考如何从传统的视点向现代建筑文化转换提供了一个重要及宝贵的参考。本书适合从事建筑、设计及历史文化研究的师生们阅读。
如今关于建筑的文字也大都环绕在那些大东西周围,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大的建筑必然包含了更加多样、庞杂的社会能量的错动和交集。它们有着天生的辐射力,是媒体的宠儿,并且永远吸引着公众的视线。但是,它们并不是建筑的一切。在这个世界里更多的是那些默默无闻的“小”东西——小房子、小细部、小人物、小文献……相比之下,它们在许多方面都更为重要。首先,是它们(而不是央视大楼之类的巨物)构成了建筑学学科的基础。其次,它们更为深入且隐秘地关涉到我们生活的多个层面(包括情感与回忆)。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它们是不显现的。 这里的三本书,写作角度各有差别——设计、历史、批评。本册为《不分类的建筑》。
本书以图解的形式直观地介绍了19世纪到21世纪初西方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分别从建筑作品、建筑师著名事务所、建筑流派、建筑团体、构造技术五个方面人手对西方建筑的发展进行了系统评述。全书资料详实、内容完整,图文并茂。 本书可作为建筑学专业教学参考书及研究生入学考试外国建筑史的参考资料,可供建筑设计师随时查阅参考,也可供对现代建筑感兴趣的读者阅读使用。
本书内容包括作者历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文章,即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工程项目管理硕士论文、同济大学建筑系建筑学硕士论文以及项目管理领导力3D模型建构、Wexner的解构与重构、工程项目验收管理研究、商业名词、工程项目前施工阶段要素探究、工程项目管理战略规划阶段要素探究等等。
本书缘起于作者为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景观设计学专业开设的“景观文化系统与评价”研究生课程,通过大量安全着重阐述了广义的建筑地区性概念(包括传统园林与乡村聚落、城市)。全书文字优美,配以大量生动的彩色图件,可读性强。 本书除供景观设计专业研究生使用外,还可作为城市规划、城市设计、景观设计、景观规划、建筑学专业师生以及相关专业领域人员的参考用书,同时也可作为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参考读物。
《现世的乌托邦:"十次小组"城市建筑理论》中“十次小组”是20世纪中叶在CIAM之后出现的具有革命气质与实践追求的城市与建筑设计的年轻团体。此书不仅是关于“十次小组”的专题研究著作,还是一部由此延展的相关城市与建筑关联的探索性专著。全书始于“十次小组”与CIAM的决裂与继承,将“现世的乌托邦”的核心论题逐步引入“十次小组”特性的“中介”之解。其中,“整体关联”“社会对应物”“CIAM格网的分析工具”“大量性”“AsFound”美学等,表述了研究的核心内容。最后,基于批判性重建,《现世的乌托邦:"十次小组"城市建筑理论》以“新毯式建筑”理念的提出,对未来城市与建筑之间的发展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
本书以图解的形式直观地介绍了19世纪到21世纪初西方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分别从建筑作品、建筑师著名事务所、建筑流派、建筑团体、构造技术五个方面人手对西方建筑的发展进行了系统评述。全书资料详实、内容完整,图文并茂。 本书可作为建筑学专业教学参考书及研究生入学考试外国建筑史的参考资料,可供建筑设计师随时查阅参考,也可供对现代建筑感兴趣的读者阅读使用。
本书以图解的形式直观地介绍了19世纪到21世纪初西方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分别从建筑作品、建筑师事务所、建筑流派、建筑团体、构造技术五个方面人手对西方建筑的发展进行了系统评述。全书资料详实、内容完整,图文并茂。 本书可作为建筑学专业教学参考书及研究生入学考试外国建筑史的参考资料,可供建筑设计师随时查阅参考,也可供对现代建筑感兴趣的读者阅读使用。
这是一本由专业人士创作的面向普通大众的读物,它披露了现代建筑学中的种种失败现象,向读者解释了这一灾难性事件的前因后果。 现代建筑学为何会走上一条这样的道路?因为对建筑物进行设计的建筑师都是现代主义运动的拥趸。马尔科姆·米莱探讨了建筑学中的灾难在20世纪20年代的成因,剖析了这一小部分的建筑师是如何力图在20世纪50年代末在全球范围内的发达国家中掌控建筑行业的。 米莱向我们展示了现代建筑学是如何招摇撞骗的,它以一系列子虚乌有的神话、歪理邪说、陈词滥调为基础:从对勒·柯布西耶的膜拜到悉尼歌剧院的惨败;从建筑师对桥梁设计的笨拙干预到其所学与所用的脱节。本书以批判的眼光披露了这一系列的现象,生动有趣,发人深思。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这句为人所熟知的语句虽流传已久,但二者之间的联系究竟在何处却往往很难说得明白。中国当代建筑家王昀博士,试图将从音乐乐谱中抽出的空间图式与建筑实体空间建立关联性,并将乐谱空间转化为建筑空间。而这种将乐谱与空间之间建立起联系的思考以及将这种联系的转化过程加以示范的努力过程构成了本书的整体结构。 本书是一本适合建筑设计者、音乐家和艺术爱好者阅读的跨界设计的思考性图书。
“何为建筑?”自古至今,有关建筑的定义一直被众多建筑大师、专家学者所争论,他们留下了众多的名言警句阐述对建筑的认识。《论建筑》正是一本汇集古今中外众多大师建筑名言的思想集。书中近500句的名言警句视角多样、观点各异,涉及建筑中的形式、功能、秩序、光等最基本问题,或严谨理性、富于哲理,或饱含情感、意蕴深远。该书原著由芬兰建筑大师埃萨·皮罗宁在其近50年的设计生涯中收录而成,多为其与当今众多建筑大师直接对话的结晶,曾出版的英文与芬兰语版广受赞誉,成为西方建筑师的手册。后经重新改编,增补内容、创新形式,形成最终的中英双语版。这是一本积聚力量与启迪的思想集,是当代中国建筑师的明镜,更是广大学生思考的起点或思辨的支点。相信这本浓缩大师睿智的小手册能成为真正的“他山之石”,为广大建筑设计者带来
本书的编写建立在笔者编著的《城市规划管理教程》基础之上,同时整合了《城乡规划法规概论》的内容。
本书以图解的形式直观地介绍了19世纪到21世纪初西方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分别从建筑作品、建筑师著名事务所、建筑流派、建筑团体、构造技术五个方面人手对西方建筑的发展进行了系统评述。全书资料详实、内容完整,图文并茂。 本书可作为建筑学专业教学参考书及研究生入学考试外国建筑史的参考资料,可供建筑设计师随时查阅参考,也可供对现代建筑感兴趣的读者阅读使用。
彭立敏等编著的《地下建筑规划与设计》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城市地下建筑的国内外发展概况和所涉及诸多领域,包括:规划与设计理论、交通工程、商业街、贮库建筑、工业建筑、居住建筑、地下管线、人防工程、防水技术、环境控制、防灾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本书主要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选修隧道与地下工程方向的教科书,还可用作从事隧道与地下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科学研究的专业技术人员、大专院校师生的参考书。
《林徽因谈建筑》所录,是林徽因建筑学方面的论著和随笔,涉及中国建筑的特征,清式营造则例,宋、辽、金建筑史,北京的几个文物建筑,以及现代住宅设计的参考等。因其内容科学严谨,讲解晓畅如话,文字清新凝练,将专业知识、美学思想熔铸于散文化的讲述之中,故而论著有随笔之优美,读来并不艰涩;随笔亦有论著之功底,颇足广人见识。另外,书中附有专业图表和实物摄影,图文并茂,直观形象,入之深而出之显,既可作为建筑研究者的参考书,亦可成为普通读者的入门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