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之后在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且逐步成为了城市空间发展中必要的公共干预手段之一。随着管理上对城市设计的需求日益迫切,其运作中的各方参与者不断寻求各式途径以期获得更好的效果。在实践过程中,各类角色参与城市设计运作的过程是有限的,然而交流需要在更为广阔的语境中进行。本期专辑以“透视城市设计”为主题,将尽可能展现不同阶段和不同目的的城市设计实践过程,解析城市设计的目的、内容、形式、编制过程、实施途径或是作用等内容及其之间的关系,从而触发对城市设计过程中各类因素的整体思考。
本书以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与实践为主题,辑录了外二十多个不同类型的城市广场设计案例,并对其进行详尽的阐释探讨,力图从中找寻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的得失成败。 在主题论文部分,蔡老师等从社会学的角度着重探讨了当代中国城市广场的发展动力与角色危机,张老师等对临沂人民广场的使用状况进行了详尽的调查与阐述;专题案例部分辑录了市民广场、商业广场、文化广场、火车站广场和体育广场五大类十七个案例,从空间组织和景观设计等线索着手,试图对城市广场的设计手法进行细致的探索分析;它山之石部分详细地介绍了西班牙、柏林、波兰等国家的四个风格各异的广场,希望对我国的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有所启迪和帮助。
本书首次提出了“城市文化资本”运作和“城市新行为文化主义”的概念,是中国部研究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运作的学术专著。本书对20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形象理论与城市形象建设实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全书从城市形象构建的现实意义出发,通过比较研究,分析了中外城市形象理论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论证了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与“城市新行为文化主义”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属性。详尽地从理念系统、行为系统和视觉系统三个层面论证了城市形象构建的内容与形式,创造性地提出城市形象定位的方式与模式,特别是本书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对城市进行大量实地调查,提出了城市形象建设与“城市文化资本”运作的可操作模式,具有全新的视角、全新的观念、全新的操作方式。 全书自成体系,可谓思维方式独特,具有鲜明的学理
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自辽代在此建南京城以后,金、元、明、清四朝均在此建都,而明清两代北京城的建设成为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典范,堪称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个瑰丽的文化奇观。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北京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在城市规范建设上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北京规划建设五十年》对北京市1949年以来的城市规划建设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和总结,详细介绍了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设想、规划设计思路,重点阐释了北京规划建设在北京的政治、文化活动、经济发展、居民小区、基础设施、旧城的保护与改造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以及相应的互动关系。同时,对当前北京规划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和北京五十年来规划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深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