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公共卫生,即为利用公共卫生的原则来解决中低收入国家面临的健康问题和挑战,以及影响这些问题的一系列复杂的全球性或地区性因素。《国际公共卫生:疾病,计划,系统与政策》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目前国际公共卫生的现状、问题、思考等。前两章介绍的是目前国际公共卫生的现状和背景。第3-5章介绍了低收入国家公共卫生面临的传统挑战:生殖健康、传染和营养。第6-9章介绍了公共卫生的重点问题:慢性病、伤害、精神疾病和环境健康。0章重点介绍了全球综合应急事件对公共卫生带来的挑战。1章主要从经济角度讨论了卫生系统的设计。2章主要讨论关于资源如何产生、发展和用于实现特定目标的政策制定过程。3章讨论了影响那些疾病负担重和贫穷的国家制定公共卫生政策的因素。4章介绍了国际公共卫生全球合作的现状。最后一章系统地回顾了全球化在2l世
《卫生的现代性:中国通商口岸卫生与疾病的含义》以中国中心的意识,罗芙芸揭示了卫生如何在19、20世纪成为中国的现代性表述中的紧要因素。她集中于一个中文概念“卫生”,作为贯穿时空和多样性的线索,并将其置于天津复杂的通商口岸环境之中。在19世纪末以前,卫生——被译为“卫生的”、“清洁的”、“健康”或“公共卫生”——与之相关的是饮食方、冥想和秘制方药。《卫生的现代性:中国通商口岸卫生与疾病的含义》揭示了随着暴力帝国主义的到来,卫生的意义是如何从中国人的宇宙观转变为包含了诸如国家主权、科学实验、身体净化和民族适应性等方面的概念。外国人和中国的精英们往往认为,中国人在这些方面都有所缺乏。这项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向我们展示了卫生怎样在中国的现代性中成为一个矛盾的概念想象中的外国典范是其集中表现
本书乃杨浩如、张菊人、陈企董、陈伯雅、孔伯华诸君于1918年廊坊防疫工作之总结。全书共分十卷,总结了八种传染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法等方面的内容。本书对于研究传染以及指导临床辩证,据实际参考价值。
本书共十九章。全书大致可分为四部分。部分包括药物流行病学概述、药物上市前与上市后研究、药物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药物流行病学资料的收集、利用、整理与分析及药物流行病学研究中因果关系的评估等。第二部分涉及药物流行病学在不同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包括药品登记研究、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药物利用研究、药物有利作用研究、药物经济学研究、药物相关问题与合理用药以及药物流行病学研究中的法律和伦理问题。第三部分包含药物流行病学的实际应用与成果,涉及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药源、药害事件的病因探索与药物警戒研究实例、药物流行病学与制药企业以及药物流行病学与药品监督管理等。第四部分讨论药物流行病学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本书从肿瘤免疫营养的机制到应用、从肿瘤的预防到治疗、从单种营养素到复合配方,从、代谢到营养进行阐述,梳理目前免疫营养的研究脉络,使肿瘤免疫营养变得有章可循,从而为保证临床营养的合理应用与规范操作提供了实际指导,消除了临床营养操作与使用的随意性、不规范性及主观性。并为进一步肿瘤免疫营养研究向提供指示。进而为提高我国临床营养的整体水平,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实用医院感染监测方法学》通过对医院感染监测技术与方法的详细描述,使读者能快速、准确地掌握医院感染相关的监测方法与技术,提高监测质量,并为医疗机构和决策者们提供了政策和可行性建议的依据。《实用医院感染监测方法学》可作为卫生保健机构医院感染专业人员、医院感染管理兼职人员,与医院感染监测工作有关的护理人员和检验人员,卫生监督机构和疾病控制机构中相关人员以及对医院感染和感染控制感兴趣的人员的常备工具书。